杨东敏
(湛江卫生学校,广东 湛江 524037)
儿科疾病临床护理情景模拟操作在课程创新中的应用
杨东敏
(湛江卫生学校,广东 湛江 524037)
卫生职业教育创新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立于“导师”的位置,在课堂上起到主导地位,理论与临床操作形成一体化,建造一座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儿科临床护理的操作技巧。
儿科疾病临床护理;情景模拟;课程创新
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学以致用,即把实际操作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学中做、做收益、促进学”的学习方式,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不在于学生能完成多少练习题,而是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达到整体护理的目的。学生的临床见习受到环境、设备仪器使用受限、法律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见习满意度日益下降。为了开创新的教学途径,让学生自然地走向临床实践大门,笔者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儿科疾病临床护理情景模拟操作,该课程设计见图1。
图1 儿科疾病临床护理情景模拟操作课程设计
以上操作步骤环环相扣,相互承接,相互作用,儿科疾病临床护理情景模拟操作演示成功的关键在于3个环节:(1)教师布置、指导学生预习。(2)学生正式演示操作。(3)教师点评。下面以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为例分析这3个关键环节开展的要点。
俗语讲“凡事预则立”、“好的开始就是成功一半”,预习是演示成功的首要起点,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操作过程是让学生体会护理程序、护理评估、护理体验、护理观察和评价,并能熟知临床护理工作的各种护理记录单、包括特殊护理记录单的书写特点。
预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模拟操作联系着实际的护理工作,学生尚对护理操作及护理工作程序一无所知,其难度可想而知,没有规定的模式可以参照,教师应制订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及相应的场景。(1)以幕为单位进行分场景演练。笔者在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操作演示中设计了5个场景:第一幕,护士接到电话,口述入院患儿情况,准备抢救用品;第二幕,家长抱患儿进入住院部,护士初步接诊;第三幕,安置患儿,护士根据患儿病情及医嘱进行护理操作演示;第四幕,完成教师设置的题目(临床治疗或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五幕,患儿病情痊愈,护士做出院健康指导。(2)学生“守道”而不拘一格。教师布置预习的安排表,列出学生扮演的角色、人数,制订旁述护士、操作护士、家长的演出要求,列出每一幕场景的时间安排,让学生明白自己担任的角色应该进入哪一个相应的场景,这是让学生能“守道”,就是明确操作的步骤。不限制学生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动作行为的夸张化、应变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能不拘一格地自由发挥。
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护理的临床操作注重细节,护士的行为动作或语言、声音及其操作步骤的恰当、简洁,家长的配合程度等是操作成功的必要因素。笔者把学生的操作演示过程录制下来,可更直观、更准确地分析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成为点评的依据。
学生的演示操作是高潮阶段,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一个环节,例如:护士在处置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时应严格遵循“绝对静卧少搬动”,“头肩抬高30度右侧卧”等,但演示过程中出现部分扮演护士的学生过度紧张,不停地用手抚摸或搬弄患儿,扮演家长的学生紧紧抱住患儿模型不放手,有些学生甚至抱着患儿模型激动地放声大哭,护士在摆放患儿头肩位置时操作不正确等情况。在课下观看录像时向学生指出其操作的错误及操作过程中的疑问,给出“错在哪,怎样正确操作”的思路。
教师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评时注意以下几点:(1)点评时善用对比形式评述,合班课操作时观看两个班学生的不同操作方式。(2)重点分析操作中易出现问题的细节。(3)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事项。(4)引申出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说明解决的方法。
儿科疾病临床护理情景模拟操作在课程设计上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掌握儿科临床护理技能,加深了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G420
A
1671-1246(2012)04-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