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连娣
(湖州中等卫生专业学校 护理学教研室,浙江 湖州 313100)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策略目标,对护士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新要求:护士不仅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且要使健康人保持健康[1]。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的最精细者,要求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充分的同情心[2]。我校是一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根据卫校学生生源的特点和专业行业的要求,从2010届开始对学生实施了“三步曲”教学模式,取得明显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方便性抽样选取2010届、2011届护理专业中专生651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645人,男性6人,年龄15~18岁,中位年龄为16岁。
1.2 “三步曲”教学方法
1.2.1 第一步曲:倡导南丁格尔精神,开展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1.2.1.1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我校以“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新生报到注册时,详细记录学生家庭情况,建立详细的家校联系方式。做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相关信息。每位新生注册后,发放教材《南丁格尔读本》及相关资料。班主任组织学习《中专生守则》、《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南丁格尔读本》,并观看“南丁格尔”专题影片。进行新生军训,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守时守纪习惯。学校聘请浙江省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瑞芳女士担任名誉校长,设立“邹瑞芳护理教育基金会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营造学习南丁格尔的精神氛围。
1.2.1.2 强化南丁格尔精神 每学期举办“我心中的南丁格尔”、“白衣天使——我的梦想”等主题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二年级学生开学后举行庄严隆重的护生授帽仪式,通过短片学习护理前辈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在一次次感人的氛围中领悟南丁格尔精神的伟大和护理事业的神圣。我们还邀请了一些本地的优秀护士来校进行讲学,每年学生实习前,邀请名誉校长邹瑞芳主任护师和临床优秀护士一起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这些举措对护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1.2.1.3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专业学科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对护生进行专业人格塑造的重要过程。为发挥专业课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做了适当调整,在第一学年的教学中安排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护理专业教师担纲《护理伦理学》、《人际沟通学》、《护理礼仪》、《护理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保证教学时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护理专业的道德标准。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如伦理评议、伦理讨论、护患沟通模式、教学辅导、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活动,鼓励并创造机会使护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提高护生的道德辨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如在讲授某些恶性肿瘤或传染性疾病时,提出“真相告知”及“保守秘密”等相关伦理问题,让护生讨论;讲授某些昏迷或脑死亡等病例时,结合“慎独”修养和责任心问题开展讨论。
1.2.2 第二步曲:强化护理专业教学,培养学生优秀的护理技能 学校在专业教师配备上,重点引进和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职业道德素养高的护理专业人才任专业教师,并担任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建立了《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五大电子题库;制作了《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三门主课的多媒体课件,实行教考分离,学生成绩与班主任、任课教师考核直接挂钩。在教学中,专业教师可随时结合临床病例讲解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利用临床的典型医疗事故案例教育学生学习业务知识的重要性。在实训课中,教师明确提出教学中以“模拟人为真人”、“实训室为病房”的理念,要求学生进实训室必须按照进病房护士的要求,衣帽穿带整齐,说话、走路等做到四轻,一切操练过程始终贯穿“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概念。尤其是在外科无菌技术教学中,有的护生会认为学校的教学手术室及实训课上的无菌操作还没有针对真实患者,她们就以某种理由不戴口罩和帽子,在操作练习中违反了无菌原则也满不在乎。假如老师对其行为熟视无睹,她们就有可能会把这种习惯带到将来的工作中去;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规范示教,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则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她们学会从职业道德的高度去对待学习和工作。
1.2.2.1 完善护理技能与考核体系 学校聘请了邹瑞芳、叶家薇、吕家乐等湖州市护理界的专家担任我校护理教学工作,经过多年苦心研究,先后研发编写了《六项精品护理操作步骤》、《二十五项护理操作流程》、《十六项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二十项护理操作测评标准》等宝贵的校本教学资料,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护理技能教学与考核体系。
1.2.2.2 改革护理技能教学模式 我校在护理技能教学过程中实行统一教学、分层训练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每一项技能操作由教师集体备课统一标准后,再进行示范教学、分组训练,最后进行考核。对接受能力强、悟性高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经考核成绩在98分以上的作为小组的小带教老师。小带教老师再和基护教师一起对小组成员(3~5人)进行辅导。
1.2.2.3 调动学生参加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技能考核及格标准线为90分,优秀为96分以上。低于90分者择日重考,保证学生技能考核达标率达100%,优秀率达90%以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每项操作评选优秀小带教老师和技能操作进步奖。每年举办一次护理技能大赛,邀请护理界专家对参赛选手进行点评。
1.2.2.4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有调查[3]表明,多数护生对护士形象的确立,首先来源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对护生今后的工作生涯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学校优先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业教师担任护生的班主任,在班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始终围绕专业行业的特色和要求,渗透护理专业职业道德标准和礼仪规范要求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明白学习的目的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校风、班风、学风得以改进。
1.2.3 第三步曲:加强“校-医”合作,合理安排“见习-实训-实习”三环节 加强“校-医”合作,聘请部分医院护理专家作为学校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学校护理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合理安排“见习(早期接触临床、培养职业意识)-实训(基地训练)-实习(医院、社区)”三个环节。建立有效的合作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保证合作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1.2.3.1 尽早参与临床医德实践,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导师制 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我们让护生尽早接触临床,参与临床医德实践,从中体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学校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统一要求写出调查报告和体会。护生通过对患者的调查和观察,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和掌握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在临床见习与实习中也经常会遇到已有的伦理道德观与现实发生冲突,受负面功利色彩的濡染,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为了培养护生具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学校和实习医疗单位共同建立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导师制。定期和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德育导师和医院导师做好交接班,并保证互通信息,使每位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疑惑时能得到德育导师的及时引导。如针对临床现实问题随时引导护生讨论,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提出“假若患者是我”、“假若患者是我的亲属或朋友”等等,以正确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树立良好的医德观念,尽早形成稳定健康的职业态度。通过解决这些实际的伦理道德问题,使抽象的职业道德教育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提高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1.2.3.2 加强后期教学管理,掌握学生动态发展学校成立后期教学领导小组,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召开实习基地分管业务的院长、护理部主任后期教学座谈会。随访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建立有效的反馈体系。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且成绩合格进行相关培训后,根据学生在校表现,按照有利于学生发展和便于学生管理的原则就近分配生产实习1年。学校派专人送学生进实习单位,针对学生个性做好学生详细交接班工作,保证学校和实习单位定期沟通和随时交流,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中更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1.3 评价指标 对两届学生的毕业就业率、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合格率、护理技能操作水平进行统计,同时将理论和操作考核得分与2009届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学生毕业就业率 2010届、2011届护理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中表现出色,特别是技能操作、理论成绩和待人接物等得到同行人员的一致认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近60%实习单位选择我校实习同学任小带教老师,指导兄弟学校实习同学的护理技能操作;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留在县级及以上医院工作,平均一次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均达98%以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合格率连续2年达91%以上。
2.2 学生技能操作水平 2010届、2011届学生技能操作水平显著提高,连续两年在县、省、国家级护理技能比赛中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人次、省级奖项17人次、县级奖项150人次。
2.3 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 2009届、2010届、2011届三届学生的护理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1 2009届、2010届、2011届学生护理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分)
表1 2009届、2010届、2011届学生护理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分)
a:与2009届比较,P<0.05;b:与2011届比较,P<0.01;c:与2011届比较,P<0.05
年份 人数 理论考核年平均分 操作考核年平均分2009届 299 65.2±8.7 90±10.52010届 298 78.1±9.2ab 93±10.3ac 2011届 353 82.1±8.9a 95±11.1a
3.1 开展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欠佳;平时缺乏磨练,习惯于学习上依赖教师、生活上依赖父母,动手能力及独立能力较差。我院是一所中专学校,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较低,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而学习成绩差又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4]。我们发现,学生对护理专业及行业特点缺乏了解,就读护理专业属自己喜爱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为父母意向,很多把学护理当成了解决就业问题。而护士职业与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相关联,其职业要求较高,职业道德素养也备受社会关注,她们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将影响和决定着其在以后工作中对本职工作和患者的态度,影响和制约着她们的护理行为。只有具备良好的护理道德品质,才会热爱护理事业,才能成为追求真、善、美的白衣天使。
3.2 “三步曲”教育模式教育利于中专护生树立正确的护理职业道德观 心理学认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5]。护理职业道德是在护理活动中调整护理人员与社会、患者及同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6],缺乏护理职业道德的护生,难以成为符合临床需求的护理人才,对这些护生进行道德转化是不容忽视的护理教育问题。道德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须经历醒悟、转变以及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5],故改变护生不良的职业道德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亦并非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突击教学所能解决的。在护理专业课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教育过程中,使其持续化、形象化、临床化,有利于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有利于护生树立正确的护理职业道德观念[7]。
3.3 “三步曲”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学校实施“强化护理专业教学,培养学生优秀的护理技能”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实施统一教学,分层训练,小组合作;技能考核要求人人过关,并评选先进以促进训练等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受到了学校领导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也为学校赢得了声誉。
3.4 “三步曲”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我们在教学后期加强了“校-医”合作,合理安排“理论-实训-实习”三环节,使学生尽快了解了医院文化,熟悉医院环境,加速了角色的转变,顺利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另外,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导师制的言传身教也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明确了护士的职业道德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临床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近几年来,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中表现出色,得到实习医院的充分肯定,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留在县级及以上医院工作,平均一次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均达98%以上。可见,对学生实施“三步曲”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明显提高从事护理工作的综合能力,值得在相关领域推广应用。
[1]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02.
[2]何宪平.护理伦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
[3]秦红兵,杨朝晔.浅谈学科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4):49-50.
[4]陈利颖.中专生临床实习前心理特点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3):70-71.
[5]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2,313.
[6]陈翠霞.论护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J].高等中医教育研究,1999.20(3):12-13.
[7]杨群,袁熹娜,张岩,等.不同学历层次护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A):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