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歆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1731)
浅析成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王歆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1731)
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成都现已成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随着这座城市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成都将面临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制约的更大挑战。作为内陆城市,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将逐渐成为影响成都未来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未来发展的瓶颈,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成都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它将是成都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增长点和新机遇。
低碳经济;瓶颈;世界经济;大趋势;新机遇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的重点和共识。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在技术上,低碳经济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新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耗能、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
在产业路径上,低碳经济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二是节能产业,包括工业节能,如余热回收发电、工艺改进、节能材料,包括建筑节能和汽车节能;三是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还包括能源的传输方式,比如高压、超高压输电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智能电网业务。
当前,成都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快速提升,必将带动若干有条件的国内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其次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条件的局部地区有可能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城市跨越发展;三是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西部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成都作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和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肩负着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尤其是产业发展更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为此,低碳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成都经济发展必须选择低碳发展道路。
目前成都经济发展模式还仍属于高碳型经济。主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呈现煤多、气紧、油少的特点,能源依赖于外部供给,导致能源安全风险较高;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发展不尽合理,服务业比例偏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加之成都市特殊自然条件的限制,大气环境呈现超载特征;全市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容量趋近极限及环境承载力的薄弱。这些都给成都市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安全隐患。
(一)增长方式亟待转型
成都市经济增长方式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是三次产业发展比例不尽合理,从国内外中心城市和特大中心城市发展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很迅速,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成都市2009年三产业占GDP49.6%,远远低于北京(2009年三次产业占GDP75.8%)等国内特大中心城市。其次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首先是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标准化生产落后;其次是工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还在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最后是传统服务业根深蒂固,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二)产业发展急需扶持
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环保节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在成都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但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二是政策措施支持不够,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缺乏有针对性的低碳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三是“产、学、研”脱节,绝大多数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先进技术未能及时实现产业化;四是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低碳产业健康发展。
(三)资源瓶颈日益突出
成都市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早在2008年已达到3530.4万吨标准煤,是1995年的2.77倍,且能源自给率较低,不足20%,过高的能源对外依赖将造成能源安全风险。同时,成都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仅为862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属于缺水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岷江的高强度开发,加之成都市境内河流水质不断恶化,导致水资源供需紧张,到2020年,成都市将累计缺水35亿立方米。成都市的碳汇资源并不丰富,人均碳汇量为1.0379吨/人。
(四)环境问题日渐增强
成都市主要污染行业为轻工、化工、制药、建材、火电和冶金,目前这些行业仍将是成都市的排污大户,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继续存在,水资源消耗量巨大,像烟尘、粉尘、石油类等污染物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再加之目前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技术和新产品将对环境带来潜在风险;放射性污染及电磁辐射污染日益显现;电子废弃物等各类新污染急剧增加,给环境保护带来新的难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农产品安全保障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例如:畜禽、水产养殖、农药、化肥等已成为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来源,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将进一步加剧水体、土壤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威胁农产品安全和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
(五)生态安全不容忽视
成都市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生态安全的支柱,现正面临着生态安全的威胁和挑战。首先是生态承载力非常脆弱,在西部城市中属于极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受的压力巨大;其次是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三是水土流失严重;第四是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日益严重;第五是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下降。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致使生态压力增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增。同时,成都私家车数量进入全国前三,废气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将持续增加,人口密集区空气质量的改善难度加大。
(一)研究确立低碳发展战略,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
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研究确立建设城市的低碳发展方向,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应尽快编制出台相关的政策,引领和指导成都低碳发展路径。
建立和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加大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对高碳产品或企业开征环境税、资源税、碳税、进出口税试点,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对生产高效、低碳、低污染产品的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政策;研究针对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环境经济政策模式。
(二)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比例
研究确定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的战略目标,力争使煤炭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逐步下降,规划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以太阳能、核能、LED等为重点,争取实现主要低碳能源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石化能源的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建设中国西部新能源基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早关停耗能高、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如关闭热电厂,综合利用再生能源,像沼气、地热、秸秆发电。关闭高污染水泥生产企业,鼓励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等。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抓住国内外产业向西部转移和国家推动十大产业振兴的机遇,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确立打造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目标,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譬如:德国汽车工业中早已兴起的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这就是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典型事例。二是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建立创新优势的服务业结构,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借鉴英国伯明翰的成功转型,将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金融、咨询、零售、会展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创意园区,建设知识城市;成立自己的文化产业区,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实现新跨越的工业结构;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开拓新局面的现代农业结构。
(四)继续大力推动节能减排
“十一五”节能减排主要是行政手段,那么“十二五”应以经济手段为基础,以法律手段作保障,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能减排,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能源和资源问题,实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增加碳汇;继续制定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建立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节能考核指标及评价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率。
(五)强化农村能源环境管理
高度重视农村的能源、环境问题,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中,加大财政投入,采取综合措施,强化科学管理;鼓励农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立健全农村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可持续能源建设;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碳汇补偿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制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积极开展生态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六)完善低碳科技创新机制
大力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创新和推广,建立技术开发、技术制造和技术使用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机构建立新能源、节能环保研究机构,推动环境友好低碳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大幅提高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培育低碳技术人才机制;推广应用先进和适用的成熟技术,鼓励开发和引进先进低碳排放技术,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七)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
利用现有国际国内合作渠道并开拓新的更广泛的合作渠道,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发展国际合作,包括信息和经验交流、技术引进和合作、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等。研究学习瑞典的马尔默将威斯特拉汉有1000个家庭的能源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能,建设为一个新的碳中和居民区。引进国外低碳技术和资金,吸引优秀人才来成都创业发展;学习借鉴国内低碳试点城市的成熟经验,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为探索成都低碳发展新道路提供实践经验。
[1]韩啸.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影响[J].中国市场,2010,(3):58.
[2]宋东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研究[J].生态经济,2010,(9):85-87.
[3]杜受祜.全球变暖与成都低碳崛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F29
A
1673-0046(2012)8-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