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世杰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石症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胆石症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 采用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石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胆石症;利胆排石汤;消炎利胆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56.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5-91-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胆石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下常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痛苦。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石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108例胆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或隐痛、恶心、厌食等临床表现,并经B超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同时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精神病史、过敏体质、未成年人、高龄、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和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25~64岁,平均(42.58±10.24)岁;病程0.5~10年,平均(5.36±2.01)年;其中胆囊结石32例、胆总管结石6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混合结石11例;结石直径1.0 cm以下者21例、1.0 cm以上者33例;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肝胆湿热型34例、肝郁气滞型10例、肝郁脾虚型7例、瘀血内阻型3例。观察组患者54例,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22~65岁,平均(42.25±11.12)岁;病程1~10年,平均(5.58±1.89)年;其中胆囊结石31例、胆总管结石5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混合结石12例;结石直径1.0 cm以下者22例、1.0 cm以上者32例;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肝胆湿热型35例、肝郁气滞型9例、肝郁脾虚型6例、瘀血内阻型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结石大小、中医辨证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禁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广谱抗生素,并酌情给予保肝、解痉等对症治疗。待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消炎利胆片(广州万年青制药有限公司,Z44023159,规格:0.26 g),6片/次,3次/d,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给予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处方组成包括:茵陈15 g、栀子6 g、柴胡10 g、金钱草30 g、海金沙30 g(包煎)、鸡内金10 g、郁金10 g、木香10 g、虎杖10 g、黄芩6 g、大黄10 g(后下)、芒硝5 g(冲服)。肝胆湿热型茵陈、栀子用量加倍,酌加龙胆草;肝郁气滞型酌加苏梗、香附子、延胡索等;肝郁脾虚型酌加党参、茯苓、白术;瘀血内阻型酌加丹参、赤芍、莪术等。以上药每日1剂,水煎两次,合并煎液,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治疗4周[1]。
1.3?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断疗效[2]。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结石较治疗前数量减少或体积变小超过1/2;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结石较治疗前数量减少或体积变小;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结石数量和体积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如同一患者发生几种不良反应,以症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计1次。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4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0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见表1。
3?讨论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的肝胆疾病之一,多与长期精神压抑、胆道感染、高脂饮食、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在各种因素刺激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非结合胆红素等成分比例失衡,胆囊动力降低,使胆汁积聚并沉淀而形成结石[3-5]。
中医学理论将胆石症归纳于“胆胀”“胁痛”之范畴,《黄帝内经》中载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脏腑理论认为胆为中清之腑,与肝相表里。胆以通为顺,如长期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加之外感湿邪,使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胆汁淤滞,日久结为砂石,而阻于胆管。治则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化坚排石为法[6]。
自拟利胆排石汤方中以茵陈、栀子共为君药,取其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效。以柴胡为臣药,可疏肝利胆、和解表里。佐以金钱草清热利湿、利胆祛黄;海金沙清热解毒、利水通淋;郁金行气解郁、利胆退黄;鸡内金健胃消食、软坚排石;木香疏肝理气、行气调中;虎杖清热解毒、利胆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清热泻火、降腑通肠;芒硝清热泻火,与大黄相须为用,清热之力尤佳。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利胆、化坚排石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茵陈、栀子、柴胡等均能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大黄、金钱草、海金沙等可明显松弛奥狄括约肌,促进结石排出[7]。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石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晨光,李月廷.中医药在胆结石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9,15(13):2023-2026.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8-79.
[3] 张晨光,封光男,吴京涛,等.利胆汤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66例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2011,17(8):1270-1271.
[4] 王贺忱.中药治疗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7):60.
[5] 吴享容.自拟排石汤治疗胆石症60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1):107.
[6] 李献敏.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的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2):376-377.
[7] 董恒.利胆排石汤加减治疗胆石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68-69.
(收稿日期:201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