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止痛方药研究*

2012-10-10 12:17侯酉娟牛亚华孟凡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普济方药腹痛

侯酉娟,牛亚华,孟凡红,郎 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1 《普济方》概况

《普济方》是我国明代最大的方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部方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是书由明·周定王朱橚(1361~1425年)主持,周定王府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1]。本书初刊于1406年,明刻本今已散佚仅存残卷。现在所能见到的完整版《普济方》为乾隆年间纪昀等奉诏编纂《四库全书》时,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重新分卷编纂而成,此后久无他本。建国后新出各版的《普济方》均以此本为底本,参校残卷或排印,或点校出版。

周定王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第五子,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胞弟,《明史·列传第一》诸王卷有载其事。朱橚敏而好学,擅长词赋,曾作《元宫词》百章,且性好医学[2]。据《明史·艺文志》及《中国医籍考》所载,由朱橚亲自参与或者组织编撰的医书有《保生余录》2卷、《袖珍方》4卷(或作8卷)、《救荒本草》8卷和《普济方》168卷共 4 部之多[3、4],且 4 书各具特色,颇具影响。

不同其他3部切实求精、以实用为目的本草及方书类著作,《普济方》是朱橚集十数年之功,组织人员大力编写而成的综合性大型方书。本书旁征博引明以前历代方书,兼采笔记杂说及道藏佛书等著作,汇辑诸多古今医方,集论、类、法、方、图为一体,涉及方脉、药性、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儿科、针灸、本草等各方面内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统计,是书凡1990论2175类778法61739方239图,原书168卷,四库重新编次整理为426卷。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述,本书“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无更赅备於是者”。时至清·乾隆年间,宋、元以来名医著述“业已散佚十之七、八”,而橚之《普济方》乃“当明之初造,旧籍多存”,且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以《永乐大典》所载诸秘方勘验是书,往往多相出入”,故而“是古之专门秘术,实藉此以有传”。纪昀认为,若“后人能参考其异同,而推求其正变,博收约取,应用不穷”,直可称“仰山铸铜,煮海为盐”[1]。

由上观之,纪昀等清代前贤对《普济方》一书的研究价值有着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本书所存在的不少问题,如“蒐罗务广,颇不免重复牴牾”[1]。由于本书卷帙浩繁,自清以后直至现代,不仅《普济方》传本较少,有关《普济方》的研究论著也不多见。虽则本书瑕瑜互见,系统研究颇具困难,然而我们在进行历代止痛方药研究的过程中,论及明初中医对痛证的认识以及方剂学有关止痛方药的学术发展状况,关于《普济方》的研究则是不可或缺的。

2 《普济方》中的止痛方药

2.1 “痛证”浅溯

论及止痛方药则不得不提到痛证。《说文》谓“痛,病也”[5]。本义指由疾病及创伤引起的身体不适。由于疼痛是人类可明显察觉的机体强烈不适之感,因而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提到外伤致痛,如金刃所伤、伤痈痛、狂犬噬人致痛,婴儿瘛所致胁痛、隆病致痛、痔痛、疽痛等内外科不同疾病致痛及相关治疗方法。

《素问·举痛论》中详细探讨疼痛病因,认为疼痛主要因于寒。寒邪客于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凝涩致痛。寒邪导致脉寒蜷缩,猝然而痛。此外认为血虚亦可致痛,《素问·刺腰痛》则明确提出以疼痛部位命名的“腰痛”这一病名。但并未收录治疗疼痛的方药。

《伤寒杂病论》作为诸方之祖,以六经辨证为纲,分论三阴三阳外感伤寒病证的过程中,疼痛已成为重要的症状之一,共出现头痛、咽痛、胸痛、心下痛、腹痛、阴痛、四肢痛、腰背痛等不同部位的疼痛,以及烦痛、满痛、结痛、急痛、拒痛、硬痛、大实痛、微满痛等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疼痛,并创制了许多后世广为推崇且沿用至今可用作止痛的方药,如芍药甘草汤、大小陷胸汤、栝楼薤白半夏汤等,在《普济方》多有收录。

《肘后备急方》系晋代著名医家葛洪所作,辑录许多猝然而痛之病证及为救急所制药方,如治卒腹痛方、治心腹俱痛方、治疗厥头痛方、治卒患胸痹痛方、治卒患腰胁痛方、治卒阴肿痛方、治目赤痛方等,多为颇有疗效的单验方,对后世颇具影响。

前文简要回顾唐以前中医对痛证的认识及流传至今的主要止痛方药收录著作。唐以后随着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外台秘要》、《千金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大型方书相继编纂,关于止痛方药的收集集中且广泛,各家学派对于痛证的认识也愈加丰富。

2.2 《普济方》止痛方药收录概况

较之宋代最大的官修方书《圣济总录》(1119年),《普济方》收方6万余首,为《圣济总录》的3倍之多。全书共426卷,前1~12卷为总论,从方脉、方脉药性、运气等讲述中医基本理论。从13卷开始为各科内容,以论统方,各卷先列总论,总述人体脏器相关生理、病理,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纲要。然后分篇论述各病,详列历代方书相关治疗方剂、方名、出处、主治、组成剂量、炮制方法、用法用量,最后收录相关附方、又方,基本延续唐宋大型方书的编纂套路,并于内容处有所发展。

统计全书各卷专门论述痛证的篇目,可以看出本书收录止痛方药主要集中在:①脏腑疼痛,以肝脏、脾脏、肾脏、肛门疼痛为主;②头面五官疼痛,以头、眼、耳、鼻、齿、咽喉痛为主;③外感疼痛以风淫致痛、伤寒疼痛、时气、热病疼痛为主;④身体疼痛以腰痛为主;⑤内科诸疾痛,以积聚心腹痛、胸痛、霍乱门心腹痛、膈气心胸中痛、虚劳心腹痛、脚气疼痛皮肤不仁、脚气痰壅头痛、寒疝心腹痛、阴肿痛、膀胱气痛为主;⑥外科以漏痔、跌打损伤疼痛为主;⑦妇科、产科疼痛以风眩头痛、风血体痛、两胁胀痛、血积疼痛、腰脚痛、月水来腹痛、血气心腹和小腹疼痛、妊娠心腹痛、中恶心腹痛、腰痛、产后腹痛、头痛、心腹痛、身体腰脚疼痛为主;⑧儿科则以心腹痛、乳食作痛、目赤肿痛、牙齿疼痛、游肿赤痛为主。此外食治杂治疗卷有食治心腹痛、腰脚疼痛、眼痛、乳石发寒热头痛、乳石发心腹痛噤、符禁门禁诸痛法和药性卷对治疗痛证药物的论述(表1)。

表1 《普济方》卷目编排

卷数 内 容 痛证相关篇卷254~271 杂治、食治及其他 食治门—食治心腹痛,食治腰脚疼痛,食治眼痛,乳石门—乳石发寒热头痛,乳石发心腹痛噤,符禁门—禁诸痛法272~315 外 科 痔漏门—痔漏疼痛不可忍,折伤门—损伤止痛生肌,伤折疼痛316~357 妇 科 、 产 科 妇人诸疾门—风眩头痛,风血体痛,两胁胀痛,血积疼痛,腰脚疼痛,腰痛,月水来腹痛,血气心腹疼痛,血气小腹疼痛;妊娠诸疾门—心腹痛,中恶心腹痛,腰痛;产后诸疾门—产后恶漏不尽腹痛,产后血晕气攻腹痛,产后儿枕腹痛,头痛,心腹痛,身体腰脚疼痛358~408 儿 科 婴儿初生门—邪干心腹痛,心腹痛啼,乳食作痛;婴孩头眼耳鼻门—心腹痛,目赤肿痛;婴孩唇舌口齿咽喉门—牙齿疼痛等疾;婴孩心腹痛等疾门—心腹痛;婴孩诸疮肿毒门—游肿赤痛409~424 针 灸 —425 本草药品畏恶—426 本草药性异名—

全书共分106门,编目条理明晰,从基础理论、运气、药性、方脉论及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从五脏、六腑、头、面、五官(耳、鼻、口、舌、咽喉、牙齿、眼目)论及全身,同时按照外感、内、外、妇、产、儿科、杂治、针灸各门详加论述,并对疾病加以细分。其中卷13~43主论脏腑疾病,以八纲辨证为核心,以虚实寒热统证,形成较为系统完备的编排体系。在五脏痛证论述中,惟脾脏门专设“脾痛”篇。“脾痛”一说向少见于中医,宋以后方剂书中多于功能主治中有见到“脾痛”一说,并未有关于“脾痛”一证的明确定义,多同于脾胃疼痛之症。《普济方》继承并保存宋元方书,如《仁斋直指方》、《朱氏集验方》、《医方大成》、《卫生家宝》(孤本)、《杨氏家藏方》、《澹寮方》等中治疗脾痛之方药,虽然也未对“脾痛”一症作出明确释义,但仅从单设篇目来看,可见该书对脾痛一证的重视,这是其有别于《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的独到之处。此后,徐春甫(1520~1596年)对脾痛作了较为明确的释义,他在《古今医统大全》56卷脾痛候中写道:“大抵人病胸膈心腹疼痛,动辄饮食劳倦所伤,则脾气为之郁滞,或犯寒暑湿热及食积痰气,脾受之而作心痛,此脾痛也,非心也。”并对痛感做了详细描述:“凡脾家作痛,每每停聚不散,或满或胀,或不思食,膈间水声,食物相触则作疼痛。[8]”

《普济方》从整理编排上传承大型方书的编排套路,条理明晰,然而局部篇卷设置及方药收集却有欠合理之处。如论述脏腑病证时,心脏门无“心痛”篇,仅在脾、肾两脏门中见“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内容。而许多转引自《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治疗心痛的方药则集中于妇人诸疾及妊娠心腹痛篇中收录。此外,五脏门中不论及心痛,心痛以及心腹痛却在儿科诸疾病中作为重要痛证加以论述。鸿博广浩是《普济方》的一大特点,同时交叉重复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这种现象在五官科,特别是眼科编次中更为明显,如目赤肿痛、目赤痛、目赤碜痛、风毒冲目虚热赤痛、目睛疼痛、目涩痛、目痒急及赤痛各篇主证重叠交叉更为明显,编者仅以方药主治功效出发,将不同治疗方药分门别类,未进行明确的辨证分类。

3 《普济方》收录止痛方药的文献考查

《普济方》收录的方书以宋以后居多,所收录方剂分正方、又方和大量附方。正方大多注明来源及出处,但其中不少方药所注来源及出处并非本方原始出处,且大量转引自宋元以后方书。本书大量援引《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本事方》、《御药院方》、《医方大成》等宋元方书止痛方药,与今通行本对比,其组成、剂量、炮制及服用方法皆有不少差异,有些甚至根本未见于今之通行本。如治疗脾痛之脾痛气痛散:良姜、陈皮各半两,丁香、石菖蒲、炙甘草各一钱,锉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八分,入鸡舌香散二钱,再煎少顷滤清汁服之。《普济方》记载见引于《仁斋直指方》,而今通行《仁斋直指方》及附遗则未有此方,故需相互参证。此外,本书虽为中国古代最大之方书,然而收方重复、遗漏、讹误时有发生,需与原书对照或详加考证,以免为书所误。本书收方广博,然以疼痛为主证(病)专篇(门)论述者较少,许多止痛方药散在于各病篇目下,还需逐条在各篇中搜检。作为明初著作虽然刊行不广,然而保存方药文献的角度对后世仍有较大影响。明·后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编纂过程中就有不少文献资料引述自本书。如《本草纲目》伏龙肝条下治疗吐血泻血心腹痛方∶伏龙肝、地垆土、多年烟壁土等分,每服五钱,水二碗,煎一碗,澄清空心服,白粥补之。灵砂条下治疗脾疼反胃方:灵砂一两,蚌粉一两(同炒赤),丁香、胡椒各49粒为末,自然姜汁煮,半夏粉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20丸。石膏条下治疗鼻衄头痛、心烦方:石膏、牡蛎各一两为末,每新汲水服二钱并滴鼻内。木鳖子条下治疗风牙肿痛方:木鳖子仁磨醋搽之。解毒子条下治疗眉棱骨痛、热毒攻眼、头痛眉痛、壮热不止方∶解毒子、木香、川大黄各三分为末,浆水调膏摊贴,干即易之。当然,该书收录的止痛方药仍有大量出处来源不明,特别是附方和又方,这部分方剂的来源值得进一步研究。总之,《普济方》对止痛方药的收录,对方剂学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仔细研究其中的止痛方剂并加以利用,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

有研究统计,《普济方》辑录方药文献共约200余种[7]。由于书中对于方药来源的记载存在错讹、同书异名、简称、代称以及作者不明、不能确定是否同一本书等情况,《普济方》收录方药类书籍的数量并不能完全确定。经由笔者统计,本书收书至少不少于100种,其中止痛方药主要来自汉代方书的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晋唐方书有《肘后备急方》、《产经》(亡佚)、《千金方》、《外台秘要》,宋代方书有《华佗中藏经》、《太平胜惠方》、《王氏博济方》、《旅舍备要》、《圣济总论》、《全生指迷方》、《卫生家宝》(孤本,日本孤抄本)、《本事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杨氏家藏方》、《传信适用方》、《易简方》、《百一选方》、《和剂局方》、《杨子建万全护命方》、《十便良方》、《严氏济生方》、《广南卫生方》(总目注《岭南卫生方》)、《仁斋直指方》、《朱氏集验方》等,金元方书有《东垣先生试效方》、《宣明论方》、《儒门事亲》、《兰室秘藏》、《伤寒直格》、《澹寮集验秘方》(孤本已残)、《济生拔粹》、《医方大成》、《瑞竹堂经验方》、《如宜方》、《永类钤方》、《世医得效方》、《八宜方》、《家藏经效方》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普济方》对我国业已亡佚的方书中止痛方药的保存,如卷三百四十五产后诸疾门所收治疗产后血气攻刺、腹痛不止及新旧虚实痛不止、月经不调、脉弦滞涩之延胡索散,书中记载其方源出于《产经》,《产经》今已亡佚,据推测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著作,《普济方》对《产经》的研究和辑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延胡索散作为妇科常用止痛方药,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普济方》中有关延胡索散的药物组成:当归五钱(酒浸),延胡索五钱,赤芍药五钱,蒲黄五钱(纸隔炒),桂五钱(不见火,去皮),乳香五钱(水研),没药五钱,既不同于《太平圣惠方》,亦有别于《圣济总录》,故而对于追溯止痛方药的发展亦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总之,深入研究普济方中的止痛方药,去瑕取瑜,对于了解明以前止痛方药的发展脉络以及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纪昀,等.文渊阁版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五·普济方·提要[M].1781:1.

[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565.

[3]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46.

[4]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915.

[5]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九州出版社,2001:426.

[6]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7.

[7]席志杰,梁倩倩,王拥军,等.明以前腰痛用药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5):844-5.

猜你喜欢
普济方药腹痛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圣 山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唯余一朵在
特发性腹痛一例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