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效力的影响

2012-10-09 03:56段海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抗人滋养层脐血

迟 玥,段海峰,于 庭*

(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130041;2.军事医学科学院 放射与辐射研究所,北京100850)

近年来,脐血造血干细胞(HSCs)移植倍受关注,但由于脐血中HSCs数量不足以及输注后产生的成熟细胞生物动力欠佳等因素,使脐血HSCs移植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许多学者致力于HSCs体外扩增的研究,寻求适宜的HSCs体外扩增环境,提高脐血HSCs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最早发现于骨髓基质中的一种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形成有利于HSCs生长的微环境[1],可以分泌与 HSCs生长相关的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和多种细胞因子[2],支持造血并促进HSCs体内植入。内皮祖细胞(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近期发现该细胞也是构成HSCs微环境的成员之一,并通过分泌干细胞因子(SCF)等多种因子影响HSCs的增殖和自我更新[3]。此外已有研究表明,人脐带沃顿胶中分离出的MSCs可衍生为EPCs[4],EPCs可分泌细胞因子调节MSCs的活性[5],并且MSCs与EPCs可互为对方的生长微环境,影响对方细胞的增殖和分化[6]。故MSCs、EPCs以及HSCs三者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虽然目前国内外已分别研究了MSCs及EPCs对HSCs体外扩增的影响,但尚未阐明两者对HSCs作用的差异性。因此,本研究通过将MSCs、EPCs作为滋养层细胞,与HSCs/HPCs接触共培养,比较两者对HSCs/HPCs扩增能力、表面抗原CD34的表达以及集落形成能力的作用差异性,为寻求一个更适合HSCs体外大量扩增的微环境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和脐带血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研究所分离及鉴定;内皮祖细胞由解放军307医院CTC中心实验室惠赠;脐血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产科提供。

1.1.2 试剂 甲基纤维素、胰蛋白酶为Sigma公司产品;人淋巴细胞分离液为天津TBD公司产品;胎牛血清、台盼蓝染液为Gibco公司产品;Iscovo’s Modified Dulbecco’s Medium(IMDM)、Minimum Essential Medium Alpha Medium(α-MEM)为Invitrogen 公 司 产 品;Endothelial Cell Medium(ECM)为Sciencell公司产品;丝裂霉素C(mitomycin C)为INALCO公司产品;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MethoCultTMH4434)为 StemCell Technologies公司产品;抗人CD34-PE、抗人CD45-FITC为BD pharmingen公司产品;EDTA为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责任公司产品;HEPES为Ameresco公司产品。

1.2 方法

1.2.1 脐带血MNCs的分离和鉴定 无菌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妊娠的脐血标本,当日分离。以脐血:PBS:0.5%甲基纤维素=1∶3∶1的比例混合。室温静置30min。小心吸取上清离心,1 600rpm,10 min,22℃,得有核细胞。所得有核细胞用10倍以上体积 PBS洗涤一次,离心,1 500rpm,6min,22℃。重悬于5ml PBS,混匀。在15ml离心管底部加入5-10ml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将细胞悬液小心加入其上。离心1 500rpm,30min,22℃。小心取出离心管,溶液分为3层:从上至下依次是透明的PBS层,单个核细胞层,红细胞层。吸出单个核细胞层,加入30ml PBS混匀,1 500rpm,5min离心洗涤;再用10ml PBS同条件离心再洗涤一次。弃上清后沉淀为所需MNCs,为共培养和鉴定备用。

计数后,用抗人CD34-PE和抗人 CD45-FITC双色标记106个细胞,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中CD34+CD45-的细胞所占比例。

1.2.2 滋养层细胞的制备 4-6代 MSCs接种在含α-MEM(含人血小板裂解物[7])培养液的培养皿中,于温度为37℃,CO2浓度为5%的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每2天换液一次,至80%-90%融合时,0.0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细胞铺于6孔板(Corning公司)中的两个孔,每孔2×105个细胞。加入2mlα-MEM培养液按上述条件培养至80%-90%融合。吸出培养基后,每孔用无血清IMDM洗两次,加入终浓度为10μg/ml的丝裂霉素C,于温度为37℃,CO2浓度为5%的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2.5h,无血清IMDM洗3次,作为MSCs滋养层备用[8]。

4-6代EPCs接种在含ECM完全培养液的培养皿中,于温度为37℃,CO2浓度为5%的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每2天换液一次,至80%-90%融合时,0.0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细胞铺于6孔板中的两个孔,每孔2×105个细胞。加入2ml ECM培养液按上述条件培养至80%-90%融合。吸出培养基后,每孔用无血清IMDM洗两次,加入终浓度为2.5μg/ml的丝裂霉素C,于温度为37℃,CO2浓度为5%的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2.5h,无血清IMDM洗3次,作为EPCs滋养层备用。

1.2.3 MSCs和EPCs分别与 MNCs共培养 共培养分为3组:对照组(无滋养层),MSC组(MSC细胞滋养层),EPC组(EPC细胞滋养层),每组2个复孔。加入新分离的 MNC105个细胞/孔,每孔加入2ml含10%胎牛血清的IMDM培养基。共培养2-3d半换液一次,并将所有 MNCs转移至相应的丝裂霉素C处理后的滋养层继续培养。分别在共培养第0d、4d、7d观察显微镜下每孔细胞增殖情况并拍照,并用4%台盼蓝染液以1∶1比例染色后计数每孔活细胞数。

1.2.4 流式细胞术分析 吸出共培养7d后的各孔细胞,用抗人CD34-PE和抗人CD45-FITC抗体双色标记细胞,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MNCs的CD34+CD45-细胞所占比例。每组各设一个对照管和一个样本管。

1.2.5 造血祖细胞集落分析 实验共设3组:第一组为脐血中新分出的MNCs;第二组为共培养4d后,对照组(无滋养层),MSC组(MSC细胞滋养层),EPC组(EPC细胞滋养层)中的MNCs,第3组为共培养7d后,对照组(无滋养层),MSC组(MSC细胞滋养层),EPC组(EPC细胞滋养层)中的MNCs。共培养后的7组MNCs均以2×105/ml的密度接种于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中,每组3个复孔,于温度为37℃,CO2浓度为5%的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7-10d后观察集落生长情况,计数3组每个孔 CFU-E,BFU-E,CFU-GEMM,CFU-GM,CFU-G和CFU-M的总集落数,并进行比较。

1.2.6 统计学分析 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两两比较。

2 结果

2.1 共培养过程中,3组MNCs的扩增情况和扩增倍数的比较

图1-1 共培养过程中3组MNCs的扩增情况

图1-1结果所示,本组内部比较,对照组、MSC组、EPC组的扩增细胞数在第4天、第7天均较第0天呈增加趋势。同时,第4天和第7天MSC组、EPC组的扩增细胞数均较对照组为多,且EPC组的细胞数增加更明显。

图1-2 共培养过程中三组MNCs扩增倍数的比较

图1-2结果所示,共培养第4天,MSC组扩增细胞数约为对照组的1.71倍(**,P<0.01),EPC组扩增细胞数约为对照组的2.93倍(*,P<0.05),EPC组扩增细胞数约为 MSC组的1.57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培养第7天,MSC组扩增细胞数约为对照组的1.38倍(*,P<0.05),EPC组扩增细胞数约为对照组的2.10倍(**,P<0.01),EPC组扩增细胞数约为 MSC组的1.53倍(**,P<0.01)。共培养第4天与第0天比较,对照组扩增倍数约为2.025(**,P<0.01),MSC组扩增倍数约为3.775(**,P<0.01),EPC组扩增倍数约为5.925(*,P<0.05);共培养第7天与第0天比较,对照组扩增倍数约为3.975(**,P<0.01),MSC 组扩增倍数约为 5.475(**,P<0.01),EPC 组扩增倍数约为 8.350(**,P<0.01);共培养第7天与第4天比较,对照组扩增倍数约为1.96(**,P<0.01),MSC组扩增倍数约为1.45(*,P<0.05),EPC 组扩增倍数约为1.41(*,P<0.05)。

2.2 流式细胞术分析扩增前后CD34+CD45-的HSCs/HPCs比例的变化

图2-1结果所示,扩增前CD34+CD45-的HSCs/HPCs占MNCs的2.20%。

图2-2结果所示,共培养7天后,对照组CD34+CD45-的HSCs/HPCs占 MNCs的1.40%;MSC组CD34+CD45-的 HSCs/HPCs占 MNCs的1.85%;EPC组CD34+CD45-的 HSCs/HPCs占 MNCs的0.41%。

图2-3结果所示,共培养7天后,3组MNCs中CD34+CD45-的HSCs/HPCs比例均较扩增前明显下降。其中,MSC组CD34+CD45-的 HSCs/HPCs所占比例下降幅度没有对照组显著,而EPC组CD34+CD45-的HSCs/HPCs所占比例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

2.3 共培养过程中,3组HSCs/HPCs集落形成能力的分析

图2-1 扩增前HSCs/HPCs表面抗原CD34/CD45

图2-2 共培养7d后3组HSCs/HPCs表面抗原CD34/CD45

图2-3 共培养过程中HSCs/HPCs CD34表达的变化情况

图3 共培养过程中3组HSCs/HPCs集落形成能力的分析

如图3所示,共培养第4天和第7天,对照组和EPC组的HSCs/HPCs集落形成总数均较扩增前明显下降,MSC组的HSCs/HPCs集落形成总数则呈增加趋势。

共培养第4天的HSCs/HPCs,MSC组的集落形成总数为对照组的2.55倍(**,P<0.01),为EPC组的2.47倍(**,P<0.01);共培养第7天的HSCs/HPCs,MSC组的集落形成总数为对照组的3.73倍(**,P<0.01),为EPC组的3.45倍(**,P<0.01);共培养第4天与第7天的HSCs/HPCs,EPC组与对照组的集落形成总数均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本研究中,为形成与HSCs/HPCs体内生长相似的细胞微环境,我们并未将分离出的MNCs再次筛选获得纯度较高的CD34+细胞进行实验,而采用丝裂霉素C分别处理MSCs和EPCs以抑制其分裂增殖,制备滋养层细胞后,将新鲜脐血中分离的MNCs分别接种于2种滋养层细胞和仅有培养基的3种环境中进行接触共培养,以7天为一个周期。通过对共培养体系的镜下观察和台盼蓝染色计数发现,3组MNCs数均随时间变化而增加,以EPC组MNCs增加最显著,MSC组次之。

为确定增加的MNCs中HSCs/HPCs的数量,我们从HSCs特征性表面抗原CD34的检测和HSCs/HPCs特有的集落形成能力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MSCs可维持HSCs/HPCs表面抗原CD34的存在,且可从数量和集落大小两个方面增强HSCs/HPCs的集落形成能力;而EPCs虽然使 MNCs总数显著增加,但其中的CD34+CD45-的HSCs/HPCs比例明显下降,且在改变HSCs/HPCs的集落形成能力上无显著作用。其中,MSCs对HSCs/HPCs的扩增作用可能与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以及多因子参与的信号通路有关[9],如 Wnt[10]、Notch[6];而 EPCs分泌的细胞因子及蛋白虽可增加细胞数量,但可能导致多潜能HSCs/HPCs选择性扩增和终末分化,从而促进CD34+细胞系特异性分化,并可能降低 HSCs/HPCs在骨髓内归巢的能力[11]。因此,后续研究可分析MSCs与EPCs分泌的因子差异,从机制上探讨影响HSCs/HPCs体外扩增的可能关键因素。同时由于MSCs一定条件下可衍生为EPCs,且EPCs可分泌细胞因子调节MSCs的活性,故后续研究也可尝试将两种细胞同时置于HSCs/HPCs体外扩增的微环境中,探讨其共同作用及机制。

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MSCs和EPCs均可促进 HSCs/HPCs的体外扩增,提供适合 HSCs/HPCs生长的微环境。MSCs可有效促进HSCs/HPCs的体外扩增,并保持其造血重建潜能和归巢能力;而EPCs仅可增加扩增体系中的细胞总数,却不能维持 HSCs/HPCs的造血潜能,可能与促进HSCs/HPCs向成熟造血细胞分化有关。

[1]Simo nMe ndez-Ferrer,Tatyana V.Michurina,Francesca Ferraro,et al.Mesenchymal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form a unique bone marrow niche[J].Nature,2010,466:829.

[2]姜尔烈,周 征,黄 勇,等.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26(7):397.

[3]Lei Ding,Thomas L.Saunders,Grigori Enikolopov.Endothelial and perivascular cells maintain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J].Nature,2012,481:457.

[4]Shu-Huei Wang,Shing-Jong Lin,Yung-Hsiang Chen,et al.Late outgrowth endothelial cells derived from wharton jelly in human umbilical cord reduce neointimal formation after vascular injury[J].Arteriosclerosis,Thrombosis,and Vascular Biology,2011,2:1.

[5]Fatima A.Saleh,Muna Whyte,Peter Ashton,et al.Regul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activity by endothelial cells[J].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2011,20:391.

[6]Jason M.Butler,Daniel J.Nolan,Eva L.Vertes,et al.Endothelial cells are essential for the self-renewal and repopulation of Notch-depend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J].Cell Stem Cell,2010,6:251.

[7]Di GH,Jiang S,Li FQ,et al.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mitigate chemotherapy-associated tissue injury in a pre-clinical mouse model[J].Cytotherapy,2012,14(4):412.

[8]Yun Kyung Jang,Dai Hyun Jung,Mee Hyun Jung,et al.Mesenchymal stem cells feeder layer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for ex vivo expanded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of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J].Ann Hematol,2006,85:212.

[9]Yue Zhang,M.Sc.,Chou Chai,et al.Co-culture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CD34+Cells with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Tissue Engineering,2006,12(8):2161.

[10]Schaniel C,Sirabella D,Qiu J,et al.Wnt-inhibitory factor 1dysregulation of the bone marrow niche exhaust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J].Blood,2010,118(9):2420.

[11]Shih CC,Hu MC,Medeiros J,et al.Long-term ex vivo maintenance and expansion of transplantable human hemapoietic stem cells[J].Blood,1999,194(5):1623.

猜你喜欢
抗人滋养层脐血
抗人球蛋白检测卡行业标准的研究
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用于交叉配血的价值对比
体外建立灵长类动物滋养层细胞系的研究进展
交叉配血中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的结果及差异比较
单增李斯特菌对小鼠滋养层细胞炎性体的激活
不同位置的滋养层细胞与内细胞团分子核型的关系*
脐血白细胞介素6水平对早产儿脑损伤程度及后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影响研究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滋养层对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作用研究
分娩方式对重度妊高症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新生儿脐血血气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脐血铅浓度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