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隐,幽灵现

2012-09-26 05:23
中国美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观者幽灵迷宫

2012年3月17日至4月15日,英国艺术家柏谢尔·玛库(Bashir Makhoul)最新的装置艺术展“幽灵隐,幽灵现”于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杨·艺术中心展出。3月18日,关于玛库艺术的学术研讨会于798艺术区的751设计师大楼内举行;来自英国、以色列、新加坡、中国的艺术家、评论家及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谢尔·玛库原籍巴勒斯坦,移居英国已有20载,现任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院长。他的视觉作品包括绘画、装置、摄像、视频和数码摄影等形式;题材侧重种族、战争、家庭特征、领土主权、社会排斥和民族主义等内容;其作品在英国及世界各地广泛展出。“幽灵隐,幽灵现”是玛库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次个展,其主题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名作《哈姆雷特》中国王的鬼魂隐现所表现的对正义的道德迫求。

玛库在整个展览空间中用总长逾100米的展示墙阻隔成一个大型迷宫。展览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迷宫,另一部分是模型。迷宫的墙面从上到下均覆以棱镜图像,观者进入迷宫走动时,影像会相应移动。这些影像展示的是玛库在东耶路撒冷、希伯伦和包括庶法特在内的一些大型巴勒斯坦难民营实地拍摄的建筑和街道的照片,这些照片如幻影般交替浮现。看似在废弃仓库中随意堆砌起来的纸板盒或住宅模型,可以让人联想到拉马拉(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地区的城市)中庶法特难民营中混乱无序的建筑群,或巴西的贫民窟,甚至拥挤的香港。

正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戈登·洪(Gordon Hon)博士所言,要创作这么一个规模巨大的“迷宫”必须有一个好理由,因为这个世界上的艺术作品实在太多了。然而,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且能够看懂这样一件作品,它首先要被创造出来并且它就在那儿,这与观众的身体在一个空间中进行走动和运动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当这组规模巨大的装置艺术在798艺术区安装好并“活现”起来,观众才有可能理解它并且可以评判它。玛库的展览上图像众多,不仅有街道的图像,也有纸模型的图像,二者叠加、交错,形成一种现实与虚幻的相互转换。街道的图像多为日常生活的场景,如晾晒着衣服的场景,巷子里的小孩儿和其前方的一滩水、没有主人的鞋店等等。这些场景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寂静,像是一种生活记忆的碎片所构成的新的区域。而纸盒堆叠的城市模型使人们感受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每一个地方都开始趋同,每个地方看上去和别的地方都差不多;更确切地说,某些图像使我们想到我们曾经见到的地方,这些模型和场景便使我们想到了其他的地方。从狭义说,玛库的这件装置艺术作品是关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但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他的作品是不具名的,它不具备特定的身份和地点,相对抽象。当观众走过这个迷宫的时候,不同的画面会随着观众的移动或消失或者再现,观者在此变成了一个旅行者,离开了北京进入了另一个城市,而这个城市看起来又那么似曾相识。

在玛库的这件作品中,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他采用的是棱面镜的创作方法,这一艺术技巧可以用动态的图片反映变化、变革这些概念。这些重叠变换的图片使观者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不停地穿越,而这些景象都存在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新加坡国立大学约翰·飞利浦斯(John Phillips)博士认为:关于装置艺术本身,没有文本可以追寻,装置本身就是大家的导游,观众只有装置可以去看。当我们意识到这个装置是用某些材料组装而成的时候,马上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场景是它总有一天会被拆除,拆掉之后,这个展览本身也就像一个幽灵;一个幽灵曾经存在。关于“幽灵”,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邹明教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阐释,一件装置艺术作品放在不同的场所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放在798这样一个特点的场所和放置在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或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所留给人们的印象和想象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想在玛库先生的作品中去感受幽灵的话,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幽灵,而这个幽灵是在玛库这件作品及其所在的特定环境中产生的。

不要介意艺术是什么,而介意艺术做什么。从迷宫出发,最终到达“纸板城市”的旅程,就像返回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玛库的展览,手法虽简单,却能虚拟创造出复杂且身临其境的效果。在通过迷宫和模型唤起观者童心的同时,这件作品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对政治及环境错位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猜你喜欢
观者幽灵迷宫
快把我哥带走
端午节观龙舟赛
大迷宫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迷宫
捕网迷宫
创造独一无二的迷宫
1916年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