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和胃炎患者皮肤压痛阈及体表敏感点的观察

2012-09-25 08:52贲卉荣培晶李亮高昕妍黄凤何伟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敏感点经穴体表

贲卉,荣培晶,李亮,高昕妍,黄凤,何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机能研究室,北京 100700)

胃溃疡、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根据经络理论,脏腑病变可反映到体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征。对于胃溃疡、胃炎患者,根据其病变部位的特点,会在其相应的腹、背部体表出现不同程度的痛敏感点。本研究以人体皮肤压痛阈值为检测指标,配合指压法观察胃溃疡、胃炎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的痛敏感度变化及压痛点分布。皮肤的压痛阈值是指受试者皮肤在接受外部压力刺激时,最初能感受到由压力觉变为痛觉时的最小压力值。我们用皮肤的压痛阈值来表示机体对疼痛的敏感程度,疼痛阈值越低表示对疼痛越敏感。

1 试验方法

1.1 测试分区

我们首先分别将受试者的腹部及背部分别划分成16个测试区,见图1。在每个测试区内分别对3个点进行测量,并使每个测量点保持一定距离。

图1 测试分区图

1.2 寻找受试者在体表的压痛点

用指压法在受试者腹部、背部测试区内寻找对压痛的敏感点。按压时以拇指垂直向下均匀用力,以受试者表述有明显压痛或窜痛为准。

1.3 皮肤压痛阈值的测定

试验使用由美国 IITC公司生产的 2390型 Von Frey检测仪,检测人体腹、背部区域的压痛阈值。测试时将仪器探针尖端垂直向下接触皮肤,用力时要匀速施加压力于测试点上。当受试者刚刚感到痛时,立即将测试探针移开,同时读取仪器上的数据(g)。

1.4 痛敏感点的选择

首先,分别将腹、背部16个分区中每个区内的3个点进行平均值处理,形成 16组数据,然后分别取其中的3个痛阈平均值最低的点作为痛敏感点标注于图中,并将各组标注点做累计显示,观察正常人体、胃溃疡及胃炎患者在体表各相关区域的反应。

2 试验分组

2.1 正常对照组

选择健康志愿者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0~55岁。分别测试腹、背部各区域压痛阈值。

2.2 胃溃疡组

选择胃溃疡患者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0~60岁。测试方法同上。

2.3 胃炎组

选择胃炎患者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30~60岁。测试方法同上。

3 结果

3.1 指压法检查体表压痛点的分布

结果显示,指压体表各区域,在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压痛点,而胃溃疡组患者的压痛部位以腹部的左侧多见,背部以右下侧多见。见图2。

图2 胃溃疡组体表压痛点的分布

3.2 Von Frey检测体表痛敏感点的分布

从图3看出,用Von Frey测痛仪检测体表压痛阈值,对照组的腹、背部相对敏感部位较为分散,未表现出相对特异性。胃溃疡组患者的痛敏感点则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腹部胃经上的不容、梁门、滑肉门等部位,在背部则主要集中在脾俞、胃俞、胃仓等部位,这与指压法所显示的压痛点分布基本吻合。在胃炎组,由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于胃溃疡患者略轻,所以痛敏感点的分布虽也比较集中,但略低于胃溃疡组。

图3 体表敏感点的分布

4 讨论

经穴是内脏疾病在经线上的反应点和治疗点,当内脏疾病时,在其相应的体表经脉(经穴)有特异性反应。所谓经穴-脏腑相关,一是指经脉与相关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有密切关系;二是脏腑病理变化在经穴上有反映;三是经脉上的理化刺激对相应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这是针灸治疗疾病的核心,也是沟通经络理论和临床治疗的纽带[1,2]。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穴位是“活”的。当机体内脏功能出现异常时,穴位也从相应的沉寂状态转向敏化状态,从而使穴位大小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有可能通过穴位刺激对内脏活动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2]。

基础性实验表明,当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示踪法观察[3],在梁门穴区(包括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天枢)标记时,在T6-9脊髓前角和T6-10后根节出现大量标记细胞。而在胃俞穴区(包括脾俞、胃俞、三焦俞)标记时,则在T9-11脊髓前角、T9-12后根节出现大量标记细胞。可见腹部梁门穴区和背部胃俞穴区与胃的神经节段分布有着明显的重叠现象。其他实验也证实,胃与足阳明经穴及背俞穴有密切关系[4,5]。

有研究报告,在胃内灌服稀盐酸造成大鼠急性胃损伤模型,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观察到体表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点的分布节段范围为T2-L4,主要为T9-11。分布点主要与膈俞、脊中、脾俞、胃俞、中脘和上脘穴区有关,以脾俞和胃俞出现率最高[6]。

上述结果显示,胃溃疡组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有明显压痛点,压痛阈值偏低,痛敏感点相对集中。压痛点及敏感点出现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腹部足阳明胃经的不容、梁门、滑肉门段,及背部的脾俞、胃俞、胃仓区域。据受试者口述,在按压或探测到这些部位时,感到有明显的压痛或刺痛。由此证明,体表的相关经脉(经穴)与胃部疾病之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但这种特异性联系,从感觉上或从检测到的结果来看,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明显的相依性。据我们的观察结果,正常组的受试者并无压痛点,且检测中出现的相对痛敏感点也比较分散,并未表现出有相对特异性。但在疾病状态下,患者在相关经脉(经穴)上则出现明显压痛,表明疾病状态下体表相关经穴或部位较正常状态下表现得活跃、敏感,且这种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减轻、疼痛程度的改善有正相关联系[7,8]。

从以上结果看到,体表的相关经脉(经穴)与胃部疾病之间的相对特异性联系并不仅仅表现在某一个点上,而是在相关经穴周围的一个区域内。以往研究也证实,当我们分别在穴与穴位旁开处检测压痛阈值时,两者间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9]。说明在疾病情况下,穴位的实际意义可能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功能区域,且人体内脏在其体表相关反射区的部位相对于其他部位来说,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反应更加敏感,功能性更强。

[1] 王岩,季奎,张学慧.经穴-脏腑相关学说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的讨论[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6):54-56.

[2] 喻晓春,朱兵,高俊虹,等.穴位动态过程的科学基础[J].中医杂志,2007,48(11):971-973.

[3] 严洁,朱兵.针灸的基础与临床[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3.

[4] 李江山,严洁,常小荣.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运动和胃动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3):36-39.

[5] 严洁,常小荣,刘建华,等.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防御性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6):350-352.

[6] 程斌,石宏,吉长福,等.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J].针刺研究,2010,35(3):35-39.

[7] 董蕴,刘广林,赵淑敏.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耳穴压痛阈的变化[J].中国针灸,1996,16(8):39-40.

[8] 王宁华,张传汉,南登崑.实验痛评测方法之一:压痛阈[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4,24(3):97-99.

[9] 贲卉,荣培晶,李艳华,等.胃溃疡患者皮肤压痛阈及辨别阈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62-63.

猜你喜欢
敏感点经穴体表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NURBS插补中相邻敏感点区域速度轨迹规划研究
-等度连续点及-敏感点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一种基于加速不平衡功率快速估算的切机敏感点搜寻方法研究
地铁冷却塔消声处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