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区物流产业集群优势及问题研究

2012-09-25 12:31刘伯超
中国储运 2012年12期
关键词:物流园区常州物流业

文/刘伯超

物流产业集群是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出现的,由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利用现代化物流信息管理技术与设施设备、以多种运输方式为手段为全球、全国及其区域性供应链提供生产、流通、消费等全方位物流服务的服务地域综合体,是物流服务功能的空间集聚载体,是实现企业间“横向管理”功能的核心空间,是继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示范区、高新农业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后,正在出现的又一创新型空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从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资源约束型的转变,物流业已由末端产业演化为先导产业,由中间环节上升为中心环节,成为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常州处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物流圈(如图1所示)腹地,东濒太湖,与上海、苏州、无锡相邻,西与南京、镇江接壤,南与安徽交界,北依长江,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以经济发达而著称的“苏锡常”板块。全市辖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等五区和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常州身处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西端近中的位置,处于串联苏锡常都市圈、沟通沪宁两大都市物流和联通宁杭两大都市的物流中心枢纽,这对常州发展区域物流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因素。因此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更进一步地形成物流产业的集聚优势对常州地区有着重大意义。

图1:长三角物流圈

一、常州地区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随着2009年我国将物流产业列为国家十大产业之一,物流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的黄金发展期。常州的现代物流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共同进步,将物流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常州地区物流行业运行情况良好,运行效率有所提高,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显著增加了社会物流需求,奠定了物流业快速增长的基础。

1.2011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42亿元,同比增长22.36%。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实现12375亿元,其中,工业品物流达9460亿元,贡献76%。

2.随着社会物流需求释放的持续扩大、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进程的加快推进,常州市物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和承接物流需求的能力提升,社会化配送体系逐步健全,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行业结构趋向合理,物流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实现15.68%,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

3.2012年,常州市将完成新一轮《常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常州市物流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编制, 逐步在市区范围内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三级物流配送空间体系,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生活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4.截止到2011年末,常州辖区占地5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及仓储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专业市场,已建成30家,在建8家,2011年常州市物流增加值超过200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市拟建物流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339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

5.2011年,常州市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老旧运输工具淘汰步伐,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服务品质。全市厢式货车、集装箱车、罐式车辆、冷藏车等大型载货汽车和特种车辆所占的比例达35.2%;年内新增船舶386艘,增加2家内河港口经营业户。深化运输服务品牌建设,培育并申报“江苏快货”品牌线路12条、品牌企业1家,数量质量并重,全省领先。制订常州“十二五”交通物流基地布局规划,常州综合物流园区在全省交通物流“十二五”规划项目论证中得到最高分。

虽然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绩,但是常州的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与江苏省苏州、无锡、南京等相邻城市相比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各项物流指数上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苏州2010年的社会物流总额就已经达到39081亿元,无锡2011年也达到了20081.76亿元,都远高于常州。在最新公布的《2011年江苏省及省辖市物流指数》中常州的物流增长指数、物流行业基础条件及效益指数在江苏各市中分别排在第八位(0.0144)和第七位(0.44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0291、0.469)。物流综合指数、物流发展与经济总量关系指数常州(0.456、0.491)也只是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47、0.433),与苏州(0.785、0.990)、无锡(0.632、0.808)、南京(0.653、0.705)等相邻城市差距较大。

由此可见,常州无论是物流产业现状,还是其发展速度,与长三角的上海、苏州等城市有着相当的差距。物流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常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强物流产业集聚对常州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常州物流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物流集聚区建设是以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为其载体的。物流组织管理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经济开发功能是我国物流园区所具有的两项最主要的功能。一般来说,物流园区为了完成这两大功能,都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管理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物流基础设施等组成部分。物流园区作为城市物流功能区时主要是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费、开发城市经济需求、运输城市发展所需的有关物资等。而作为物流集聚区企业的功能区的时候,这些企业又利用园区的相关物流设施设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便于与消费者直接联系,是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大量的物流集聚区在进入运营期后,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常州的物流集聚区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常州物流集聚区面临多头分管的局面。

目前的物流管理体制很分散,对物流园区的管理出现了多头管理的局面。物流园区是物流集聚系统的重要节点,具有基础性、服务性、公共性等特点。同时物流业是复合性产业,涉及的部门和行业众多。在常州市的物流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中的问题依然存在,令出多头、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自成一体,难以有效合作协调形成合力。这与现代物流应有的跨区域、跨行业、网络化的特征格格不入,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经济合理地对物流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物流资源浪费,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物流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物流企业承担的税收和各种规费较重,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行业恶性竞争剧烈,物流企业普遍赢利状况较差,经营困难。

2.土地问题成为物流集聚区发展的瓶颈

土地资源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的土地宏观政策的不断调整,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物流集聚区的用地获取及施工建设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有些物流园区由于缺少土地的一级开发资质,无法进行整体的拆迁和建设,从而影响了基础设施完善和企业的入驻。同时,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物流园区土地价格快速上升,加上土地税费、拆迁政策的调整,使物流用地的成本大大超过了物流业的承受能力,进而使一些物流园区出现较高的闲置率。

3.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缺乏

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及实践经验,无疑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率甚至生存。发达国家的物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物流教育系统,为物流行业培养、输送了大批各层次的实用人才。常州虽然很多高校也开设了物流及相关专业,但开设时间大多较短,很多还缺乏完善的体系和长期发展的规划。加之国内业界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商流轻物流的思想,很多企业都把物流看做企业的附属品,导致物流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初高中学历的职工占91%。物流人才大部分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系统化的物流管理水平不高,物流的服务意识与市场要求差距较大。具有物流规划、物流信息技术的高层次综合物流人才更是稀缺。

4.物流集聚区的信息化建设落后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定位跟踪和查询等一体化的服务系统。物流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物流集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发达国家经验显示,物流集聚区的信息化发展是物流集聚区发展的核心内容。由于专业化人才的短缺,常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对MIS、ERP、MRP、DRP等信息手段缺乏了解,大量的分析是基于传统物流的模板上。同时,从常州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来看,企业的大部分规划,只提到了企业网站、简单信息化系统建设等等,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导致物流集聚区内数据库整合比例较低。

5.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制约了物流集聚区的和谐发展

物流集聚区,特别是物流园区的建设不同于其他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它涉及到国土资源、交通、发改委、经贸、铁道、民航、海关、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部门虽然各司其职但协调不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物流集聚区在实际运营和执行国家政策时面临多重困难。

6.物流企业大多组织规模较小,竞争实力不足。

目前常州共有各种物流公司2000余家,包括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包括传统的运输储运等流通企业、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还有一些本是农民仓、部队仓、停产厂房转营仓库,以及个体、私营车队等只是挂上物流名称的企业,大多规模和实力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由于市场准入低导致恶性竞争、市场秩序混乱,缺乏开展网络化、系统化物流服务的能力,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功能上也有不足。

7.入园企业选择方面

目前,常州辖区占地5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及仓储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专业市场,已建成30家,在建8家,这个数字相当于德国所拥有的物流园区数量,而这里除了少数几个特色比较明显的园区以外,绝大多数大同小异。很多园区的招商停留在“招商”与“卖地”的层次上,由于缺少入园企业选择体系,出现“杂”、“乱”等一系列不良现象。许多物流园区招商不够专业,招商缺乏相关的知识,也没有将物流园区的统筹发展纳入招商管理中,造成物流园区功能单一,缺乏服务能力。行业“门槛”要么设置得过高,将大量中小物流企业挡在大门之外,要么设置得过低,把很多不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放入园内,加大了潜在的风险。

三、促进物流园区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强物流园区总体规划与布局研究

物流园区是社会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具有基础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特点。物流项目选址必须设在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的节点位置,能实现二种及二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对接,从而保证“货畅其流”。应以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合为目标,加强对规划的组织与实施、政策的制定与落实、项目的建设与推进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与跟踪评估,定期开展考核评价。根据规划提出的思路、目标和重点,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或修订物流业各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物流业发展规划体系。加强物流园区的总体规划与布局研究,使物流园区的建设规划与物流需求相衔接,解决社会物流系统中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尤其要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按照科学布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良性循性的思路推进物流园区的发展。

2.选择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实现示范引导作用

物流园区是一个高投入、长期回报的行业,呈现出前期投资规模大、资金占用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限长的特性。建议由全地区统一协调管理,遴选规范化经营、服务水平高的重点物流园区,建立枢纽型物流园区建设机制,在土地、投融资以及税收等关键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其快速发展,为其他物流园区建立标杆,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对于非重点项目,建议主要采取市场调节途径,通过市场手段促进其发展。

3.集约利用资源,控制用地规模。

物流项目用地规模的确定,应以物流现状和需求预测为依据,尽量利用已有的批发市场用地、仓储用地及交通设施,综合考虑影响物流企业布局的各种因素,选择最佳的用地规模。同时,要严格控制物流带住宅地产的开发模式。

4.设立物流园区协调工作机制,组织落实相关政策

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发改委、国土资源、交通、建设、海关、税务、工商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专业性和科学性较强。为了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物流园区发展的指导、协调和宏观管理,协调落实国家关于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清理废除各类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行政规定,促进公平竞争。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建立常州物流业发展的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物流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强化人才支撑

物流人才是推动物流产业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目前常州地区很多物流企业面临着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现象。政府应充分发挥常州地区科教人才优势,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大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支持物流相关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推动物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对全市物流人才数量及结构需求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加强物流业在职人员培训,大力培养物流业适用技能人才,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物流专业人才,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6.控制物流业态,提高管理水平。

应严格控制新上钢材、小商品零售等传统低端市场建设,积极鼓励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供应链物流,为城市生活便利服务的城市配送物流,为电子商务配套的专业物流项目的建设,推动物流业信息化、自动化、高端化。逐渐淘汰小、乱、差企业,提高公司品牌形象和利润升值空间。同时,通过转变新的经营和服务模式,对园区客户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拓展新业务(如控货融资等),建立服务标准,提高物流综合服务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7.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加速推进物流先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推广物联网技术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管理、全自动物流配送以及智能配货等领域的应用。在农产品、医药、汽车、家电、化工、集装箱等行业开展RFID技术的应用示范,提高物流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推广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货物跟踪、自动分拣、自动导引车辆(AGV)、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等物流新技术,加强物流新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加强物流新技术和装备在采购、生产、管理等环节中的应用。推进物流科技研发基地建设,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8.加强物流园区经营意识

物流园区本身作为企业实体,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是第一要务,其最能体现现代物流特点的就是服务功能的整合。物流园区需要在招商、物业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区域供应链服务的角度整合资源、改善经营服务内容和形成服务特色,建立起政府、行业市场管理部门与园区企业的沟通桥梁,促进园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衔接,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为园区客户提供多功能的综合性一体化服务,使物流园区真正成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新型物流服务载体。

1.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2.

2.常州市统计局,2011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2.3.

3.杨湘玉,产业集群对区域物流中心形成的作用机理及实证分析,[J],物流技术,2007.3.

4.杨丽莉,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园区产业布局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6.

5.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现代物流协会,2011年江苏省及省辖市物流指数,[R],2012.3.

猜你喜欢
物流园区常州物流业
常州的早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基于改进物流量分摊模型的物流园区竞争关系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策略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宝鸡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
西安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
基于AHP-TOPSIS的物流园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