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伟,秦 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区域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贾 伟,秦 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利用2000-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但其影响在下降,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分别对2000年和2007年中国GDP贡献了约8个和14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较为有利,却放缓对中部经济的影响;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在2000年和2007年对农业、采掘业、重工业、服务业的影响保持一致,两者同时变动则加大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域贸易结构及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各地区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稍有差异。
区域贸易结构;经济增长;CGE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发展极为迅速,198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仅为381.36亿美元,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154.36亿美元,仅十年时间增长了2.0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1.71%;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742.97亿美元,为1990年的4.1倍、年均增长速度15.18%;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总额与中国经济增长始终呈现出正向的变动关系。
从中国区域贸易量来看①各区域贸易总量数据来自于2000年区域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各省份区域投入产出表,根据研究需要,把中国地区分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其中2000与2007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分别为8.153、7.350。,中国区域贸易总量已有2000年的2042.9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1127.37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7.40%;各产业部门贸易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农业部门贸易量增长相对较快,年均增长速度为35.03%,从各部门贸易的比重来看,重工业贸易始终占各区域总量的较大比重,2000年,其比重为55.84%,2007年这一数值达到59.58%;从各区域来看,东部地区贸易总量始终占中国区域贸易总量的较大比重,由2000的45.06%下降到2007年42.20%;从各地区贸易的增长速度来看,其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为35.23%。从各地区之间的贸易总量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之间贸易总量始终是中国区域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量比重约为中国区域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由2000年的1232.2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477.7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3.75%,其中,中部地区对于东部地区出口稍大于进口量;从两地区贸易的部门来看,东部地区在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部门稍有盈余,中部地区则在农业和采矿业部门贸易优势较为明显。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及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动,中国经济将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在不同时期,又会有怎样的差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成为本文的研究目标。
对于对外贸易及贸易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证实了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也验证了出口导致经济增长这一理论假设[1-4]。国内学者也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性。研究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出口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用,同时对于出口对于投资、消费等所产生的间接效用也应加以考虑,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贸出口每增长10%,基本上能够推动GDP增长1%[5]。中国出口与GDP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出口贸易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出口对经济增长所产生贡献约为24.1%[6]。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来看,可能出口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它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7]。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出口导向型的[8]。
对于贸易为什么会促进经济增长,Baldwin和Mazumdar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只要一个国家参与对外贸易,资本积累就会形成,将会促进经济增长[9],Mazumdar按照Baldwin的分析方法得出了与之不同的结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出口消费品和进口资本品时,资本积累才会形成,进而才能导致一国经济增长,因此,贸易能否引致经济增长将取决于一国的贸易结构[10],然而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Mazumdar的研究仅适用于小国贸易模式,对诸如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比较优势决定下的贸易结构完全符合Mazumdar条件,但资本品进口和消费品出口并没有对中国资本积累起到促进作用,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贸易结构往往提高了资本品-消费品的相对甚至绝对价格,并最终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使得贸易收益并不明显[11]。
部分学者对贸易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性进行了探讨,一国外向经济发展程度越强,出口依存度越高,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转型作用的效果越明显[12]。初级产品出口与GDP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总体出口增长和初级产品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13]。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短期表现不明显,并且两者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工业制成品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引起GDP增长约1.02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初级产品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降低GDP约1.45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集中反映了国家重视发展工业制成品来带动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14]。而王永齐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VAR模型估计中国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结构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15]。
以上文献无疑证实无论从对外贸易还是从贸易结构来说,均证实两者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关系。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文献着重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对外贸易及贸易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联系,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等,这似乎缺少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这些研究大多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及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对于中国内部各区域之间贸易及贸易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当然,这可能与中国区域贸易数据较难获取有一定关联性,官方统计年鉴并没有对区域贸易数据做连续性统计,这也给相关研究带来一定困难①中国区域贸易数据则来自于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涉及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仅有少数年份。,因而,从时间序列上对中国区域贸易结构变动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性研究的可能性不大。而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②CGE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公共财政、环境和发展政策方面,主要被用来评价各种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于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许多文献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因而,笔者在此不作进一步的描述。避免了这一缺陷,文章借助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CGE模型构建其理论基础来自于生产者行为及消费者效用理论、可计算的一般均衡理论,文章所构建CGE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供求均衡。
假定代表性生产者第一阶段CES函数如下:
其中Qsc是s地区产品c产量,Asc是s地区c的技术效率参数,Vsc和Isc分别代表地区生产产品c的附加值和中间投入品;ascv和asci分别是附加值和中间投入品在CES函数中所对应的份额参数;σsc是s地区增加值和中间投入的替代弹性参数。
第二阶段附加值和中间投入品CES生产函数分别为:
其中Lsc和Ksc分别代表生产产品c的总劳动力和资本投入;ascl和asck分别是总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在增加值函数中对应的份额参数;σscv是总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替代弹性参数。Gscc'表示生产产品c中对c'(c的别称)的使用量,ascc'是对应的份额参数,σsci是不同中间投入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参数。
第三阶段中间投入的各部门产品来自于不同地区的CES函数其表达式如(4)所示:
其中Zscc's'表示生产产品c中对c'的使用量来自地区s的部分,ascc's'是对应的份额参数,σscc'是来自不同地区产品间的替代弹性参数。
(2)消费者行为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者效用函数采用CES函数形式表达,其约束条件为消费者(劳动力)收入,通过构造拉格朗日乘数,求解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所需要的各部门产品。第二阶段,消费者所消费的各部门产品来自于我国东部(ea)、西部(we)、中部(zh)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wd)等四个地区,其函数表达形式仍采用CES函数形式。
中国各地区(东部、西部、中部)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各部门产品的效用函数均采用CES函数形式。
其中Us表示中国各地区消费者或者世界其他国家的效用函数,Dsc是地区s对产品c的需求,asc是对应的分配参数,σs是s地区不同产品间的替代弹性参数。
中国各地区(用n表示)的最终消费和世界其他国家总消费面临的预算约束分别为:
其中En表示中国各地区最终消费支出,Hsc是Dsc对应的价格指数,由第二阶段的CES效用函数产生。Ewd表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总消费支出,Qwd.c表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品c的产量,Pwd.c表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品c的价格。根据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对应的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需求:
中国各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必然来自于其他四个地区的产品加总,因此,其函数仍采用CES形式,如(8)所示。
所对应的预算约束为:
运用一阶条件可以得到中国各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不同地区产品的需求:
(3)供求均衡主要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衡。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为:
要素市场均衡条件为:
其中L、K分别表示总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
文章数据主要来源以下三个部分:基础数据来源于2000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2007年30省(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编制),根据文章需要合并成四地区(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六部门(农业、采矿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区域投入产出表;二是确定相应的替代弹性,替代弹性数值的选择是CGE模型求解的重要环节,其替代弹性数值选取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替代弹性系数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如采用计量方法构建相关模型回归而得、直接引用经典文献、使用其他经典模型中的弹性数据(如GTAP模型),文章的替代弹性参数数据来源于现有的研究文献[16-17],具体所需替代弹性数值如下:各地区附加值和中间投入品的替代弹性为0.5,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弹性为1.25,不同中间投入点之间的替代弹性为1.5,求函数中不同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为2,不同区域的同一产品的替代弹性为2。
三是进行模拟时,需要相应的份额参数和模拟方案,本文的份额参数来自于作者根据 GAMS(Guide to Available Mathematical Software)软件校正而得,模拟方案数据参见方案设定部分内容①由于校正参数数据和模拟方案具体数据较为繁琐,因而在本文中并不显示这部分数据。。
本文基本思路在于利用2000年和2007年各区域之间各产业部门贸易的份额参数代表贸易结构变化,比较和分析在2000年的基准状况下,2007年中国各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的份额参数变化对2000年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同样地,在2007年基准情况下,2000年中国各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的份额参数变化对2007年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借此来分析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变化的影响
表1 方案1、方案2状况下2000年中国GDP及各部门增加值变动情况 单位:千亿元
为了分析中国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设定如下的模拟方案,各模拟方案中的具体数据来自作者根据GAMS软件进行校正而得。其中,方案1、方案2根据2007年区域投入产出表校正而得,方案1假定2000年中国各区域贸易结构与2007年中国各区域贸易结构相同,对外贸易结构仍然与2000年相同;方案2假定2000年中国各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与2007年相同;方案3和方案4则是根据2000年区域投入产出表校正而得;方案3假定中国2007年各区域贸易结构与2000年区域贸易结构相同,对外贸易结构仍然保持2007年对外贸易结构状况;方案4均假定2007年中国各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均与2000年相同。借此反映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模拟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表2显示了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方案1和方案2数据显示,2000-2007年区域贸易结构单独变化使得2000年中国GDP上升8.590%,对外贸易结构和区域贸易结构同时变动使得2000年中国GDP上升47.692%;可见,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明显高于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
方案3和方案4则说明2000-2007年区域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怎么样的影响。2000-2007年区域贸易结构变动使得2007年中国GDP增加了13.816%,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对2007年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仅贡献了0.226个百分点;方案3与方案4模拟结果的差异性表明对外贸易结构对2007年中国GDP增长的贡献有限,从侧面说明了2007年各区域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变动可以看出,中国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化对于中国农业发展不利,2000-2007年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化使得2000年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了2.579个百分点,各区域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同时变动则使得2000年农业部门附加值增加了17.089%;方案3和方案4结果同样证实了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将会使得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而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将会使得农业部门附加值提高;这可能与中国各区域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互补有一定关系,中国各区域农产品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这也导致其替代性较弱。对于非农产业部门而言,2000-2007年中国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均使得2000年和2007年采掘业、重工业、服务业部门增加值的影响为正,对于轻工业和建筑业部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相对比重来看,对于采掘业和轻工业的影响较大,从绝对值变动来看,对重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增加值的变动影响较大。
表3显示了贸易结构变化对于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状况,方案1和方案2模拟结果显示中国各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使得东部地区GDP有所下降,但是使得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GDP的上升,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却有利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也从某个角度反映出东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东部地区出口遭遇阻碍时,将对这些地区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
表4显示了2000-2007年中国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于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状况,方案3说明2007年若仍然沿用2000年贸易结构,将会使得东部地区、西部地区GDP下降,中部地区GDP上升;方案4说明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将会使得东部地区GDP增加3.3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GDP分别下降1.856、6.109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削弱了中国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3 方案1、方案2状况下2000年中国区域GDP及各部门增加值变动情况 单位:%
表4 方案3、方案4状况下2007年中国区域GDP及各部门增加值变动情况 单位:%
比较方案1和方案3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动对于2000年和2007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具体而言,区域贸易结构对2000年东部地区GDP的影响为负,对于2007年东部地区GDP的影响为正,而对于中部地区的影响与之相反;而对于西部地区的影响均为正,只是在两个年份内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已。方案2和方案4结果显示,相比于2007年,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2000年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
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变动来看,对农业部门而言,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西部地区农业部门增加值产生正向的影响,对于西部地区2007年农业增加值的影响明显大于2000年,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于2000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影响均为负,对于东部地区的明显大于中部地区,尽管对于2007年东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影响为正,但是仅发生较小的变动,对于2007中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影响为负,且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有利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其中对于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影响较大,而对于中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影响较小;从非农产业部门增加值变动可以看出,各区域贸易结构及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各地区非农业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大多与对农业部门增加值的影响相同,只是影响程度稍有不同而已。
从整体来看,贸易结构变动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的,然而,贸易结构变动不同地区及部门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以下三点,一是各区域贸易结构更加趋于合理,贸易物品对于贸易双方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二是贸易结构变动优化了各区域要素配置,使得其配置更加趋于合理,提高了各要素报酬率,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明显;三是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技术效率以及要素禀赋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文章利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着重考察了中国区域贸易结构及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如下。(1)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并呈现出增强趋势,尽管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仍然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起到正向的作用,但是其影响在明显下降。(2)从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而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保持一致性,只是影响程度有差异;而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较为有利,然而放缓了由于各区域贸易结构对中部经济的影响。(3)从总体来看,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均使得农业部门增加值下降,对于2007年农业部门增加值的影响大于2000年;而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农业部门部门增加值的影响与区域贸易结构所产生的影响不同;两者均对非农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长,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幅度稍高于前者。(4)区域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对各个区域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影响稍有不同,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部门技术效率、要素禀赋等不同所导致的。
文章的研究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又存在一定的缺点,其优点在于研究方法考虑了各区域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既从截面角度又从时间角度分析和比较了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当然,文章缺点则在于忽略了区域贸易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对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贸易结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部门流动。文章具有如下政策启示:首先,应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国内产业政策扶持。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国内贸易部门相对具有生产率优势的消失和资源的竞争压力的加大,这种贸易优势会逐渐消失,最终将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因而,应该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生产率、改变贸易产品结构、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带动经济的增长。其次,增强各区域贸易关联性,充分发挥区域之间贸易的互补性,增强国内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地区各产业结构特色,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而继续扩大各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Feder 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2,12:59-73.
[2]Jung S W,Marshall P J.Exports,growth and caus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5,18(1):1 -12.
[3]Chow P.Causality between export growt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NIC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9,31(2):416 -417.
[4]Kavoussi R M.Export expansion and economic growth:Further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4,14(1):241 -250.
[5]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12(4):779 -795。
[6]范柏乃,毛晓苔,王双.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1952-2003年[J].国际贸易问题,2005(8):5-9.
[7]吕惠娟,许小平.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再思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2):136-142.
[8]李丽,杜凌.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4):44-49.
[9]Baldwin R E .Measurabl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No.3147,1989.
[10]Mazumdar J.Do static gains from trade lead to medium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104(6):1328-1337.
[11]王永齐.比较优势、贸易结构与资本积累:对 Mazumdar假说适用性的检验及其扩展[J].南方经济,2010(9):15-28.
[12]蓝庆新.中国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及现状研究[J].经济评论,2001(6):29-32.
[13]许和连,赖明勇.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3-36.
[14]易力,李世美,刘冰.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协整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9):5-11.
[15]王永齐.对外贸易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因果关系的检验[J].世界经济,2004(11):31-39.
[16]Xin Xian,Wang Xiuqing.Was China's inflation in 2004 led by an agricultural price rise[J].Journal of Canada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56(3):353 -364.
[17]Anderson J E,van Wincoop E.Trade cost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3):691 -751.
Impact of Regional Trade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JIA Wei,QIN F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China's 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s in 2000 and 2007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tributions of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trade structure to China's GDP in 2000 and 2007 are respectively about 8 and 14 percentage,that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continue to play a facilitating role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while its effects decrease,that regional changes in trade structure are favorable to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while unfavorable to central region and promote the GDP growth for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hile slow down that for eastern region,that compared with the regional trade structure,foreign trade structure change promotes the added value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n large scale.Finally we propos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our research findings.
Regional Trade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CGE Model
A
1002-2848-2012(06)-0081-07
2012-07-09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农村异质性劳动力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2010M510631);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课题。
贾伟(1981-),安徽省砀山县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贸易经济;秦富(1964-),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中旗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校对:郑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