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凤,党 洁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650000)
《学记》,有学者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1],仅有1229字的短小悍文却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教育学著作。对于《学记》一文的研究不断深入、拓展,成果颇多。笔者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及其方向的基础上,从教师本位出发,进一步挖掘《学记》对于指导教师从业、授业、乐业的深刻蕴意,并深层次揭示其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性指导意义。
笔者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学记》为主题词,自1980至2009年全部期刊,精确匹配搜索,至目前统计约有160篇相关论文。
依据教育基本原理研究基本框架进行分类整理,归类计算比例,整理结果如下表格所示。
?
?
?
以上统计成果表明,迄今为止《学记》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范围广博、层次多样。其中对于《学记》的综述、教学和教师为最热门的三个研究视角,也不乏出现了教育评价、心理学哲学、教育管理等视域的解读。由此可见,《学记》一文的确具有较为突出的学术研究价值。就《学记》的“教师”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尊师”、“教师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三个维度。本文正是进一步探究《学记》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性启示,结合古文的原词深意,阐述其对教师职业生涯的从业、授业、乐业三大阶段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从业标准近年来成为教师行业内的学术热点和讨论关注。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老师?成为新教师的疑问、老教师的反思。而阅读《学记》,困惑得以解决,古文中早已对此给出了较为详尽的为师要求,这也可用来作为选择教师、教师自省的标准和参考。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学记》指出“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四种缺点,有的是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知识面狭窄使得智力未尽其发展;有的对于学习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难以持之以恒;有的则怕难怕苦,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这四种缺点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的不同心理状态。教师必须“知其心”才能“救其失”。故此,“长善而救失”正是教师从业必备的素质之一。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学记》一文所指的“教之所由兴”便是豫、时、孙、摩。为师之人应该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即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就注意预防,此乃“豫”;细心观察,抓住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此乃“时”;教学不应慌张忙乱,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此乃“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同学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此乃“摩”。“教之所由废”包括六个方面:发然后禁,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很难矫正了;时过然后学,学习就不易取得成功;杂施而不孙,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独学而无友,知识就愈加单薄,孤陋寡闻;燕鹏逆其师,交友不慎,离经叛道。
看似较为简单的四兴六废,在教师实际实践中就会更为复杂和多变。《学记》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一观点上承孔子所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继承了孟子所言“引而不发”、“不屑教”、“自求自得”思想。这既是教师从业应知的方向,也是教师授业中不断摸索的道路。引导学生但并非牵着鼻子走、手把手地教,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严格要求学生,但并非严重施压,学生便不易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开个端倪,引发兴趣,并未和盘托出,方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学记》中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言简意赅地指出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处理教与学、师与生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懂得教之所由兴,教之所由废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应对教师工作,更好的应付教育中“反教育”现象[2]。错误或者说不良的教育教学方式正是“反教育”现象滋生的温床,从现实报道中不难看到少数教师心口不一、漠视学生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不当惩罚;也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紧跟教学进度,忽视兴废之由,死记硬背,不要求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教师培养的学生又会是怎样的呢?故而,走上教师岗位的人员,细读慎思《学记》再重要不过了,体之愈深,才能悟之更透。
了解为师条件,努力成为教师后,如何授业既是职业生存的关键,也是教师工作的核心。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否存在一些共通的方式方法呢?怎样才能更好地授业并取得相应的成效呢?《学记》中通过尊师重道、教学方法和教学相长三方面来揭示教学授业的技巧。
教学授业、良好的开端也颇为重要。《学记》中指出尊师重道是大学之礼,更应成为教师授业的开端。“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大学开学时,最高统治者或主管教育的官员带领全体师生,戴着鹿皮的帽子,端着芹菜之类的,向先圣先师致祭,表示尊师重道,开始学业。时至今日,戴鹿皮帽、端芹菜进行祭奠固然是并非一定要为之,但“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生有尊师重道的心态,是教师授业教学的良好开端。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学记》在战国后期就指出了一直绵延存在的教师教学弊病。教师总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其带领下呆读死记,掌握知识的外壳;教师上课总是“满堂灌”,急于赶进度,不考虑大量知识冲击下学生能否巩固、吸收;教师不注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的教学既不符合教学原则,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却在现当代的学校课堂教学中每每可见。长此以往的教学,学生厌恶课业,埋怨教师,视学习为畏途,而没有发现教育的美,没有看到教育的好处,放弃了教育,甚至放弃了学习。这种极端地注入式教学根本收不到教学应有的成效。
反之,启发式教学有自身独特的优点。教师善于提问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砍最容易砍的部分,继而砍关节之处,从而迎刃而解;善于发问的教师又好似撞钟一样,悠扬不绝的声波,反复吟诵,余味浓郁。这便是《学记》中所指出的教师启发式教学的成效。
《兑命》:“学学半”,也就是《学记》所指的“教学相长也”。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授业活动中较为重要的关系,因而了解并践行“学学半”尤为重要。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不至于沉浸于自我感觉良好的混沌迷惑中;知道了自身的不足,教师才能洞悉知识的匮乏和狭窄,也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增强。因而做到在教学中学习,不断学习中教学,教学相长。
从事教师职业需要从业、授业,更需要乐业。怀着一颗挚爱的心,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学记》对于教师乐业方面给出了一些值得思索的途径。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学记》寥寥几字道出了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教师只凭借一点点现学现教的零碎知识来应付学生的发问是不能承担起教师重任的,更不用谈及乐业。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也并非是有问必答。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又说不出其究竟的时候教师的开解才最为有益。倘若开解之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此刻教师便可“留白”,将其放在一边,待学生多日思考后再开释。经过思考方得解开的问题才真正益于学生才智的增长,也才利于良性教学的循环往替。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教学中的有张有弛,才能有劳有逸。时教与退息之间,教师对于“度”的把握较为关键。“大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是故,要落实乐的任务,必须练好缦乐;要完成《诗》的任务,就得学好声律;不学好洒扫又怎么完成礼的任务?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和课外活动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备的阶段,良好地进行衔接、搭配,会让学生学习进步,教师更加乐业。
《学记》:“三王四代唯其师”,对于教师的重视早在夏、商、周三个帝王就有古书记载了。而作为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教师,其修养既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内涵,也是授业乐业的精神支柱。《学记》亦指出“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可见,教师懂得人道,明白政治、道德修养有难易,教育、教学方法有优劣,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而具备多方面了解学生,因人而异引导学生的人,才能做教师,才具备基本的教师修养和素质;只有能够充当教师的人,才能更多地引导民众,成为一地之长,最后才能成为引导大众的一国之君。故然,并非人人成为教师即为了成为国君,但可以从中看出教师的修养对于其个人、学生、民众甚至是国家的重要意义。
[1]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2]郑金洲.教育絮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李绪坤.《学记》解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8.
[5]李天凤.《学记》教育测评思想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