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废它不得

2012-09-13 02:47刘根生
唯实 2012年10期
关键词:王澍片面另类

刘根生

“片面”,废它不得

刘根生

前些时,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回母校东南大学受聘该校兼职教授,并为师生作了场题为《差异的世界》演讲。他说:我被称为另类都已经习惯了,但是我觉得被称为另类是件好事,因为中国快速发展当中有这么多问题,只有主流话语是不行的,需要有多种意见,多些另类对中国发展有好处。

由王澍这番“另类论”,不禁想到20多年前他那些“片面”之言:“中国目前没有现代建筑理论,没有现代建筑师,也没有现代建筑”;“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康老师算半个”。在绝大多数人都已习惯了“要全面看问题,不要片面看问题”之时,王澍的言论尤其显得“另类”。这又让人感觉“另类”和“片面”几乎密不可分。因“片面”言行而显“另类”,因“另类”难免言行“片面”。

杭州“钱江时代”住宅小区、中山路“南宋御街”、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都是王澍建筑设计代表作。三处建筑或弥漫着淳朴民风,或将建筑和大自然融合,或“以旧材料纪念过去”,都因“中国元素”释放出璀璨光华和无穷魅力。王澍以其实践告诉我们,他当年那些“片面”之言,不过是要世人惊醒:文化独特性才是现代建筑及城市建设最有价值之处。这种“独特”也堪称“另类”,正是有了“另类”,才有了“差异的世界”。这也启示我们,“片面”往往意味着独到发现,洋溢着创新创造精神。对“片面”,尽可去完善,却废它不得。

“片面”之言不等于谬论,也未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若是在尊重规律基础上“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则属于超常规思考和发现。其看法尽管“不全面”,但“见从己出,不依傍半个古人”,闪耀着真知灼见,给人以新启迪。“深刻的片面”会显得有些“偏激”,这也没什么关系。很多时候,“矫枉”需要“过正”。没有这种“偏激”,往往很难使人摆脱习惯性思维和“平庸的全面”。在深度思考中,“偏激”迟早会被克服,而那些新思想新理念却瓦解了思维定式,把人引入到一片片新天地。

新思想新理念之所以往往被人视为“片面”,被人反对,还在于它脱离了旧评价体系,而新评价体系往往还没有建立起来。比如“钱江时代”曾被业界讥讽为“不伦不类”,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曾被视为“最难看的建筑”,就因简单模仿欧美已成城市建设常态,“城市竞争力来自差异性文化”没有多少人理会。新东西是要经过时间考验才能显示出生命力,对于“新”,应先细察其底蕴,然后再定取舍。不明就里而先骂一通,很可能在否定“片面”中成为创新障碍。

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某个阶段被视为“全面”的东西,又会随实践发展而显出其片面性。由“片面”到“全面”,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带来了思想领域勃勃生机和繁荣。当然,有种“片面”也绝对要不得,即无限度放大局面,以局部为全部。比如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把增长等同于发展;在城市建设中以“高、大、洋、怪”为美,放弃理性思维。

“建筑学界诺贝尔奖”揭晓后,许多人欣喜之余又在讨论:下一个“王澍”会在哪里?可以预见的是,在那些以“平庸的全面”否定“深刻的片面”之地,在那些视“片面”为“另类”且总要除之而后快的环境中,绝难产生下一个“王澍”。纵有天才般胚胎,也会因“不宽容”而长成一碟子绿豆芽。□

(作者单位:南京日报社评论部)

责任编辑:张功杭

猜你喜欢
王澍片面另类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另类四不像”登场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论片面共同犯罪
我国现行共犯制度下片面共犯的困境及反思
论片面共犯
另类演奏家
论片面帮助犯
另类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