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的思想嬗变及其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
——基于宿迁地区的调查

2012-09-15 00:32韩光化崔建国
唯实 2012年10期
关键词:宿迁新生代现代化

韩光化,崔建国,韩 允

(中共宿迁市委党校,江苏宿迁 223800)

新生代农民的思想嬗变及其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
——基于宿迁地区的调查

韩光化,崔建国,韩 允

(中共宿迁市委党校,江苏宿迁 223800)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在现代化过程中,后发地区的新生代农民思想在乡土观、生活观、婚育观、消费观、就业观、政治社会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厌农”、“弃农”思想严重,注重享受、崇尚消费等。新生代农民思想嬗变对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防止农业现代化主体的流失,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创业优惠政策,吸引新生代农民人才返乡;加大乡土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实现新生代农民的素质提升;推动公共产品下乡,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改革土地制度,形成吸纳新生代农民的规模化经营;发展非农产业,提高新生代农民收入水平以及改进基层组织建设,激发新生代农民的参与热情。

现代化;新生代农民;思想嬗变;农村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已经成为劳动力的主力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新生代农民的思想、价值观等与上一代农民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从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对新生代农民的重要群体——农民工的调查研究较多。有的学者研究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如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城市适应、城市融入、打工生活、职业选择等等,有的学者以转型期为背景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具有多元、异质、矛盾、失衡、冲突等共性特征”[1];有的在对传统型农民、旧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状况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阐述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但是,对新生代农民的思想变化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少。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主体是农民,随着上一辈农民的老去,新生代的农民将是农村未来发展的主力。当新生代农民大部分已经离开土地成为城市里有农村户口的产业工人以后,农村现代化将如何实现呢?本课题就是基于对宿迁的调查,对“新生代农民”与“农村现代化”两者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和实证分析。宿迁作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地区,农业人口还占有相当比重。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农村户籍人口442.9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29.05万人,是江苏省农业人口和农业比重最大的地区。[2]宿迁新生代农民思想变化与农村现代化是互为条件,互相作用的,新生代农民发展与农村现代化都是宿迁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概念理论及数据方法

1.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这个过程包括一系列阶段和深刻的变化。[3]行为学派则强调人的现代化。[4]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可以被概括为一句话: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由此观之,则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2.新生代农民:“新生代”主要是指在改革开放以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具有农村户籍的新一代农村人口,无论是随第一代打工父母出生在城市,还是出生在农村,都属于本研究对象范畴。本课题采用“新生代农民”这个概念,是想从更广泛角度来考察研究对象。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的涵盖更广泛更全面,这是因为,首先,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民基本长大成人,担负起家庭和工作、生产的责任,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已经成为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次,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不从事农业劳动,而是在城市做工人,但是他们依旧是农民身份;再次,虽说新生代农民的主体即是“新生代农民工”,但是不能排除一直在家务农、半工半农、打工后回乡务农等农民群体。

3.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的历史,大致沿着这样的轨迹演变:“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5]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阶段性。所谓农村现代化,首先是指城乡分割的格局不再存在,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同农村没有重大区别,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不再有人为的政策性障碍因素;其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再有重大的差距;再次,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消失了,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农民,农民已经现代化;最后是大量人口居住在城镇,过着城镇生活,只有少部分人居住在农村。由此可见,农村现代化就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同时农村人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强调农村现代化不能忽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农业生产力日益达到现代先进水平。

4.本课题研究方法:对宿迁地区新生代农民展开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样本的选择采取随机与典型地区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6份。调查对象是不同从业背景的新生代农民,其居住地有乡(镇)、村(组)及城市工业开发区等不同地点。问卷设置了8个方面67个问题,包括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生活、婚恋、消费、就业、乡土观、政治观等几个反映新生代农民思想变迁等方面。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并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变量设置及变量基本情况参见表1。

表1: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

三、宿迁地区新生代农民的思想嬗变描述

1.乡土观:“厌农”和“弃农”思想严重

新生代农民的家庭多数响应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他们在家里以“独生子”居多。尽管在户口本上他们仍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外出打工,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甚至连自己家里有几块田都搞不清。他们对农村陌生、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淡,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由于种地收入低甚至不赚钱,新生代农民普遍存在着“轻农、厌农、弃农”意识,脱离农村、放弃农业生产劳动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夙愿。从表2可以看到: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偶尔参加农业劳动,对劳动技能不是很熟悉,并且大部分人对学习农业技能不感兴趣,愿意从事农业的仅占17%。他们普遍认为,农业并不是农民的主要职业,农业的收入低,光依靠种地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因此,他们不愿意一直在农村当农民,一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穿梭,渴望在城市安居乐业、做城里人,有更高的收入,过体面的生活。这样就造成了他们模糊的身份认同,仅有34%的调查者认为自己是农民,49%的调查者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城市人,17%的人表示说不清楚。

表2:新生代农民对农业和农民的看法

2.生活观:追求时尚,不再节俭

新生代农民消费观转变。新生代农民家庭负担小,他们外出务工更多的是出于追求自身的梦想,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消费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调研情况显示:工资收入第一位是用于自己的生活消费和开支。有的人崇尚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追求奢华和排场,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用手机、用电脑、上网、听音乐、逛商场,期望值高、满意度低,个人意识、独立意识、功利意识增强,追求时尚,羡慕认同城市生活。

3.婚育观:崇尚自由恋爱和晚婚少生

在婚恋问题上,新生代农民受到城市婚姻观的熏陶,他们有勇气打破传统的婚姻观、媒妁之言的禁锢,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渴望一份真爱,敢于自由恋爱追求幸福。同时,他们作为带着浪漫的幻想的年轻一代,择偶标准趋于复杂化,对结婚对象的要求在逐渐提高,重视双方的感情基础、对方素质和对方家庭条件。

从表3看,在生育问题上,与传统农村早育多生、重男轻女倾向相比,他们更倾向于晚育和少生,重男轻女的观念有所改变,但育有一男一女的想法还比较普遍(48.1%)。

表3:生育孩子的选择

4.消费观:注重享受,崇尚消费

新生代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在消费观念上有很大变化,他们不再以挣钱养家为追求,超前消费意识、享受观念等相对传统农民严重得多。因此,要引导新生代农民“俭而有度,合理消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不能只重视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要引导他们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节约资源、善用资源的新观念。

5.就业观:在流动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

在择业方面,在城镇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工资外,越来越多地考虑工作环境的要求。他们大部分不愿意从事工作条件较差,在别人眼中看来“不好”的职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行为逻辑体现了多元社会变迁的影响。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强调张扬个性、自我实现,这可能使他们在成长中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评判体系,造成他们不切实际的就业意愿,即只想找那些条件好、工资高的工作,而工作好不好、合不合适等都建立在或明或暗的“我”的基础上。这导致有些人职业方向性不明确,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事情,频繁跳槽,对每个行业、岗位只作蜻蜓点水式的尝试;使他们的职业技能较长期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无法进行人力资本的提升。从调查的人群看,换工作的均值(mean)达到3.25次,最多(maximum)达10次(见表4)。

表4:职业流动性

6.政治社会观:参与度不够

在政治热情与政治社会生活参与方面,一是党团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比较少,在农村也缺乏规范的组织活动。因此党团员的教育和发展工作难以进行,也难以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尤其严重的是新生代农民入党意愿极低,参与社团活动消极。二是选举权利的缺失。按照选举法规定,选举权是与户籍紧密挂钩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在其工作所在地参加选举,在实际操作上也难以千里迢迢回户籍所在地去参加选举,致使他们的选举权利在事实上被虚化。在农村,民主选举不落实。新生代农民在选举中表现消极,即使参加,也带有鲜明的随意性(见表5)。

表5:政治参与程度

四、新生代农民思想嬗变的影响与对策

1.新生代农民思想嬗变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

通过对样本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思想嬗变对农村现代化发展有重大影响。这一影响过程可用经典现代化的理论加以解释。

(1)新生代农民基本都离开土地,到城里或周边地区打工,从事非农生产,他们对农村和农业的依恋基本消失。这体现了农民在工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新生代农民通过在城市打工,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习得了城市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甚至习得了城市的商业意识。因此,即使再回到农村,他们中大部分人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倾向于做工经商之类的非农生产。这对农村非农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结构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崇尚自由,新生代农民更重视自我,尽管户籍还是“农民”,但他们对自我的心理认同和生活方式已经不再是农民了。这对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适度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有利于农户所承包的分散土地流转整合,从而为工商资本进入农村、能人大户主导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空间,为农村现代化、农民的职业化提供了可能。

(2)与此同时,农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摆到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流失问题。农村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农民的市民化,如生活水平、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不仅仅是农村向城市渗透,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同时还包括城市向农村扩散,城市的工业生产为农业提供现代生产要素”[6],这是一个双向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而随着上一代农民的老去,新生代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空壳化”,农业生产主体短缺。在目前的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比比皆是,青壮年劳力丧失;新生代农民“厌农”、“弃农”思想严重、对农村公共事务和农村建设缺乏热情,参与意识淡薄。有学者忧虑地发出“未来谁来种地”的感叹。农村现代化需要人,尤其需要农民的主体参与。新生代农民摈弃农业生产、大规模脱离农村是对农村现代化的最大挑战,这需要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新生代农民参与到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中。

2.对策

(1)实施创业优惠政策,吸引新生代农民人才返乡。农村经济现代化涉及农、工、商等广阔领域,需要大量人才。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利用基层组织的力量,动员那些掌握了专业技术、有经营能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新生代农民,到家乡投资发展,参加新农村建设;对他们中有创业想法或已经有项目的要加大帮扶力度;要打造良好创业环境,努力形成葡萄串效应,让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扎根农村。

(2)加大乡土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实现新生代农民的素质提升。乡土人才的引领作用巨大,特别是农村基层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创业激情的党员干部、技术和经营人才、各类种养殖大户,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一是认真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资料库,对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详细登记、造册,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二是引导新生代农民学习工农业生产知识,工商经营管理知识。要不断通过保送培训、出资培训等方式,尽快消除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三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外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累知识,提高能力,进一步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3)推动公共服务下乡,营造吸引新生代农民的良好的乡村环境。农村的生活环境比起城市在便利性、舒适性等方面差距较大,教育卫生条件更是不可比拟。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中,要注意发现和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各类实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既要宣传大户带动效应,也要宣传个体经营典范,实现培养一个、激发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要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传帮带”的工作热情,努力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

(4)改革土地制度,形成吸纳新生代农民的规模化经营。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许多农业劳动力在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时,对自己所承包的土地都怀有一份欲留不成、欲离不能的矛盾心态。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放弃自己对土地的承包权,而是选择“漫不经心的随意种植”甚至“撂荒”,必然构成对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必然降低我国农业的经营效率,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明确国家、集体和农民在土地关系上的责权利关系,形成真正有序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允许土地自由流转,有利于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从而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形成。在土地还不能自由流转的情况下,要采取积极措施,保持外出务工农民和原有土地之间的承包关系,形成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就业机制。农民进城,可以出售、转让土地的经营权;农民回乡,可以收回自己土地的经营权,这有利于降低农民进城的机会成本,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高新生代农民的非农收入水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首先,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与深加工力度,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而且有利于打破城乡阻隔和缩小工农商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其次,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但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农民的自主投资。为了鼓励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政府应给予农民优惠政策和初始启动资金的支持。

(6)改进基层组织建设,激发新生代农民的参与热情。农村基层党员老龄化重、组织生活不健全、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作用。各级党委对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有清晰的判断,应采取切实措施改进基层组织建设方式,激发新生代农民的政治热情,积极吸纳优秀的新生代农民加入党团组织,加强新生代农民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吴春梅,肖帅.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现状及其引导[J].社科纵横,2011(2).

[2]江苏省宿迁市统计局.宿迁市农村劳动力状况调查[EB/OL].http://tjj.suqian.gov.cn/tjjfx/4829496528.htm

[3]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62.

[4]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人的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陆立军,杨志文.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义乌模式”[J].开发研究,2009(2).

[6]高帆.农村现代化:内涵和外延[J].调研世界,2006(7).

责任编辑:彭安玉

D616

A

1004-1605(2012)10-0023-05

该课题报告为2011年度省党校系统课题“宿迁市新生代农民的思想嬗变对农村现代化进程影响的调研与思考”(XT1137)研究成果。

韩光化(1965-),男,江苏宿迁人,中共宿迁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管理;崔建国(1973-),男,江苏宿迁人,中共宿迁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党政治学;韩允(1985-),女,江苏徐州人,中共宿迁市委党校科研处科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猜你喜欢
宿迁新生代现代化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PPE行业新生代的新视角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