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市场化投资改革步伐加快

2012-09-10 06:16陈支农
改革与开放 2012年15期
关键词:保险资金保险业保险公司

日前在市场高度聚焦的13项保险新政中,有4项在保监会主席办公会议通过,有望成为第一批推出的政策。保监会将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债券、股权和不动产的品种、范围和比例的限制,允许保险公司委托有关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在资本市场低迷、经济不景气的当下,这些政策的频密推出,无疑会为保险业未来的业绩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不仅能够降低保险资产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强保险投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且有助于提升投资能力和收益水平、改善盈利模式,促进保险资金实现合理配置。

首批险企投资新政初露端倪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保险业2012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上半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532.3亿元,同比增长5.9%。截至6月底,保险公司总资产6.7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3%;净资产6746.6亿元,较年初增长21.2%。截至二季度末,偿付能力达标的保险公司占比为94.6%,其资产总量占比为98.2%。

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监会专题研究了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近期将推出《保险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通知》和《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次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就是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债券、股权和不动产的品种、范围和比例的限制,允许保险公司委托有关金融机构进行投资。要适当提高监管的宽容度,允许市场主体在创新方面大胆试错。

此前,为了拓宽险资投资渠道,保监会曾起草13项投资新政,并于6月召集行业近260位投资专家集中讨论、听取意见。上述政策的陆续出台,将有利于保险股估值水平提升及未来想象空间。其中,保监会将通过调整《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对险资投资无担保债做出明确规范;股权及不动产投资调整通知将提升保险公司综合投资能力;资产负债匹配办法,将防范风险,确保保险的稳健投资收益;委托投资办法,将惠及证券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

随着第一批新政策的快速落地,剩余新政的落地时间也屈指可数。同时,随着保险投资改革创新的深入,受益的不仅是保险机构,券商、基金、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将获得业务拓展。因此,保险业的金改近期已在密集部署,6万亿险资面临重新配置的历史性机遇,这不仅利于行业本身,也利好其他金融和社会经济领域,意义重大。

剑指行业资产管理能力薄弱

在保监会一口气下发13项旨在“松绑”保险资金的新政草案中,最超预期、力度最大的当数开放保险资金委托。 7月23日,保险业执行了12年的《关于暂不允许委托证券公司管理运用资产的通知》正式废止,取而代之的是《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委托办法》)。《委托办法》规定: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将保险资金委托给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等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规范投资管理行为,维护保险当事人合法权益。

此番开放力度如此之大,主要归结于保险业日渐庞大的资金与相对薄弱的资产管理水平。200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保监会按照集中化和专业化原则,推动建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形成了保险公司自主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受托投资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有力地支撑了保险业的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全行业在投资渠道快速开放、资本市场大幅波动、金融危机深化蔓延的情况下,严控了各类风险,实现了较好收益。不过,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壮大,保险资金规模在短短数年间迅速膨胀,成为仅次于商业银行的主力资金。截至目前,整个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约6万亿元,包括2万亿元银行存款和4万亿元投资资产。

在2011年以前,如此巨大的资金运用权力八成以上掌握在10家险企的资产管理公司手中,即国寿、人保、平安、太平洋、中再、新华、泰康、华泰、太平等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友邦资产管理中心,即业内俗称的“9+1”格局。2011年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门槛降低,中小保险公司开设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开始获批。尽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逐渐扩容,但保险资产公司被定位为保险业资管部门甚至保险集团资产管理总部,承担着保险资金增值保值的责任,因此投资上比较保守。另外,尽管大部分中小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发展较快,但投资能力相对不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对待险资时存在难以忽视的弊病。尤其这几年,保险投资收益率偏低,直接导致保险产品的分红偏低,使其在与其他理财产品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保监会数据显示,2011年保险投资年化收益率仅为3.6%。保险业迫切需要选择更多的风控好、专业强的投资管理机构,为其提供资产管理服务。保监会充分评估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同业做法,研究制定了《委托办法》。

保险资产管理放飞胜于绑缚

随着未来这些新政的陆续发布实施,将为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创造更多机会,促进资产管理行业共同发展。同时,也将全面拉开保险、基金、银行、信托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激战的帷幕。随着13项新规的陆续推出,完全将保险资金运用置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促进非银行金融业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以更好地实现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此外,保险业资产收益不高、资产管理业务竞争加剧等现实压力,也迫使保险业需要在顶层设计下放开手脚、谋求发展。

尽管保险资产管理业在国内的成长年龄不到“10岁”,但是,“与其紧紧绑缚,不如放手腾飞”的决心,在保险监管层面已经下定。继光大永明资产管理公司今年4月开业、合众资产管理公司上月揭幕之后,6月底,保监会又接连批准了3家中小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筹建的申请,即中英益利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不仅如此,中意人寿、天安财险等多家保险资管筹备团队也正在排队候场。这是保监会在2011年之前维持多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1”格局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地开放“进场”准入,由此也拉开了中小保险公司开设资产管理公司的大幕。

“放松管制,打开市场”反映了这两年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其背后是一系列强有力的保险投资政策的支撑。今年4月,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温州调研时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5月,保监会专门下发《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6月,监管层再度释放出拟定“13条”新政的信号,表示将从资产配置办法、委托投资办法、开放投资管理市场、债券投资办法、股权及不动产投资调整、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投资政策、境外投资细则、融资融券办法、衍生产品办法、创新产品办法等多个方面调整和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的制度体系。

“有形的手”“无形的手”需要协同

对于保险业发展和监管中的问题,项俊波提出同时发挥好监管“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保险监管水平”,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险监管制度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当前部分监管干部思想还不解放,观念还不适应发展形势的要求,甚至还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这一形势不改变,现代化的保险监管体系就不能建立起来,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就会放缓甚至停滞。保险监管工作要与保险业发展相适应,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更要与行业的发展同步。监管能力和水平要与保险监管的任务相适应。当前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保险业转方式、调结构,防范化解保险风险,建设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既要检查现有规章制度的立法依据是否充分,及时修订相互矛盾冲突的规章制度,定期对规范性文件进行统一集中清理,及时废止临时性或无效的规定,也要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减少制度建设的随意性,防止以通知代替规章的现象。要逐步建立规范性文件审核机制,消除规范性文件与上位法的不一致,消除规范性文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监管本身也要在监管理念、监管机制、监管制度和监管手段等方面加强创新。

投资新政之下毋忘或有风险

新政“13条”和资产管理公司牌照开闸的背后,同时也是险企拓宽投资业务范围的诉求。居此之下,原来保险公司内部资管中心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吸纳外部资金,自己发理财产品,做第三方理财等,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做了。而在保险公司拓宽投资业务范围诉求的背后,则是保费收入增长的放缓,信托、证券、理财都对保险业务增长带来较大冲击。

一方面,险企将可以参与投资境内商业银行发起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但应符合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规定,且基础资产清晰,信用评级在AAA或相当于AAA的信用级别,并在指定金融资产交易机构发行、登记和交易流通。此外,险企还将可以投资境内信托公司发起设立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券商或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发起的有担保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另一方面,险企将被允许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外的资产管理机构委托投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这也就意味着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将打破以往体内循环的封闭状态,实现与银行、证券、信托的对接。另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将借机逐步淡化保险资管的行业局限,参与到泛资产管理行业之中。新政“13条”中提到的券商等受托管理保险资金政策一旦开放,为了吸引中小保险公司的投资资金,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或将大幅降低管理费用水平。相比于此前只能委托保险资管公司进行运作而言,中小保险公司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将具备一定议价能力,可以在保险资管公司和券商与基金之间择优进行选择。

实际上,在投资渠道拓宽、业务范围扩大的现实利好面前,对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保险资管的范围和渠道放开后,虽然投资选择面更大,但配套的风险管控要求也会更高。但允许利用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进行对冲,如果有的人拿它来做套利和投机,那就引入了极大的风险,而在这方面,险企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还比较薄弱。监管不好的话,很难控制和识别风险。即便投资硬性政策红线有所松动,保险资产管理团队建设与经验积累也需要时日。(4000字)

------------------------------------------------------------------------------------------------

【作者简况】陈支农,男,1960年9月出生,汉族,1979年参加农业银行工作,大专文化,经济师。长期从事经济金融理论和实务的学习与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瞭望周刊》、《中华工商时报》、《中国财经报》、《中国证券报》、《中国经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导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等报刊媒体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数次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主要研习与撰稿方向: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发展与创新、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理财等问题。

------------------------------------------------------------------------------------------

联系人:陈支农

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杭州路8号25幢302信箱

邮政编码:223005

电话:13382331162 QQ:1426786167;2661580987

身份证号:320831196009190016 江苏淮安市清河区

银行卡:622202 1110002265490(中国工商银行江苏淮安市健康路支行,陈支农)

E-mail:gmzcchen@126.com ; gmzcchen@163.com ; h3501870@126.com

猜你喜欢
保险资金保险业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停止损失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不慎撞死亲生儿 保险公司也应赔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