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道胜
一、产业转移及其意义
产业转移是指资源禀赋结构或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常常表现为同属于某一产业或若干产业的多数企业通过空间转换,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意愿和行为。经济要素的趋利性(具体表现为市场的扩大,成本的最小化,收益最大化)使得区际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区际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度,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国内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之间都客观存在着产业梯度差异。产业的适时转移不仅是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需要,而且随着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也促进了后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后进地区如果能够适时合理的承接符合自身发展的相关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将为本地区经济起飞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契机和条件。河南作为中部地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经过近年的加快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但产业层次较低,就业压力较大,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加快发展特别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积极承接国际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对河南来说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二、河南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现状
1、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1)从承接来源看,东部地区尤其是三大经济区是河南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点来源区域。2005年河南利用省外资金亿元以上的261个项目中,东部地区共投资222个,占85.1%,实际到位资金201.96亿元,占85%。其中,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占72.8%,资金所占比重达到71.4%,是河南引进省外项目和资金的核心来源区域。
(2)从承接项目看,以工业项目为主,且主要是河南的优势产业。2005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中,工业项目投资141.5亿元,占资金总额的59.6%。主要投向了河南的化工、机械制造、冶金建材、轻工纺织、食品和电力等优势产业。 、
(3)从承接区域看,中原城市群及其产业带的集聚吸纳效果初步彰显。2005年,中原城市群九市引进省外资金294.7亿元,占全省的58.5%;其中,郑新许漯产业带引资额占29.2%,郑汴洛工业走廊占25.4%,显示产业带较强的吸引力。
(4)从承接优势看,能源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明显。从河南各地市引进省外资金项目来看,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更能吸引省外资金和项目的落户,如漯河市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工业的优势,2005年以来先后吸引新加坡联泰集团食品、北徐玉润生猪屠宰分割、台湾 旺旺食品加工、康师傅纯净水等项目的入驻。
2、 承接国际产业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河南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以实际利用外资额为指标来衡量。河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以下特点:
(1)承接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承接数量迅速发展。第二产业是利用外资的主要行业,所占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其中以制造业为主,2005年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省引资总额的近一半,主要投向化工、医药、 电子 、设备制造、纺织等优势行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快速上升,主要投向房地产业、教育、批发和零售业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由此可见,外商投资的优势产业导向、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特征明显。
(2)承接国际产业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及其产业带。2005年中原城市群利用外资8. 13亿美元,占全省的66.1%。其中,新郑许漯产业带占41. 9%,郑汴洛工业走廊占38. 3%,以郑州为中心,沿京广线和陇海线的两条十字形产业带引资效果显著。
(3)承接方式不断创新,股权并购成为新亮点。2005年,河南共批准股权并购企业28家,汇源集团开封有限公司、乐天澳的利饮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通过并购引进新的战略合作伙伴。
以上分析表明,近年来河南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其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行业、资源、能源行业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性行业,说明外来投资者主要看中的是河南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其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地区,特别是沿京广线(南北走向)和陇海线(东西走向)的十字形产业带,说明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优势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重要条件。同时,从承接项目的来源看,东部地区特别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是向河南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
三、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1、 选准承接点,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产业选择上,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既注重传统优势产业的提升,又要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承接方式上,既集中统筹整体推进,又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是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围绕支柱产业承接配套产业转移,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挥规模积聚效应,把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依托区位优势承接现代服务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为生产和流通环节服务的现代物流 现代金融 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以服务业的大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源优势承接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转移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 四是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解决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
2、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良好的环境要靠环境中的所有个体共同创造。首先政府要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规划 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交通网络、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强磁场 ;其次是企业遵纪守法 诚信、经营;三是银行业加强服务与创新。
3、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对产业转移企业的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要以多种灵活的方式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全新的服务 一是探索适合承接转移产业的金融产品 开办企业产成品和应收帐款的质押贷款 二是用信贷政策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产业转移的机会,支持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标准的企业不予贷款 三是防范信贷风险 建议将金融机构作为承接转移企业前期考察的成员单位,使金融机构对企业情况有所掌握,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转入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金融支持提供保障。
(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