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催生和谐世界

2012-09-10 06:16周戟
改革与开放 2012年15期
关键词:工作岗位劳动力转型

周戟

经济危机能催生和谐世界?这看来几乎有点荒唐的命题,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危机是坏事,而和谐世界是好事。坏事变好事,它是怎样发生的呢?原来,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由于社会生产力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使许多产品供过于求所致。那么欲克服经济危机,就必须发展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的大发展便迎来了知识时代的全盛时期。

欲克服目前的经济危机,需要发展的新兴产业首先是新能源产业,还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包括机器人)、新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等。当这些新兴产业大发展之时,人类社会便从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初级阶段)迈进到知识时代的全盛时期。而另一方面,这些新兴产业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社会生产力基础。因此,正是经济危机催生了和谐世界。

一、经济危机促使时代变迁

农业社会经历了近万年,工业社会200多年,而信息社会才不到半个世纪。为什么时代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当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但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机制是什么?经分析,原来是周期性经济危机引发的新产业的开发。

社会经济在一浪推一浪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在新产业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而旧产业已经生产过剩的青黄不接时,就会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如1929~1933年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20世纪70~80年代西方滞胀型的经济危机;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当前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等都是处于产业结构新旧交替的青黄不接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以纺织业为龙头的轻工业时代发展到以钢铁业挂帅的重工业时代;20世纪下半叶的经济危机迎来了信息时代;而当前的经济危机将迎来的就是知识时代的全盛时期了。经济危机促使时代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危机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大发展。

二、经济危机促进新兴产业大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时代的性质,钢铁材料、蒸汽机、石化能源三鼎足构成了工业时代;计算机产业促成了信息时代;而新能源、机器人等高新产业迎来的将是高层次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可称之为高层次的知识时代。

社会发展是有阻力的,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阻力主要来自经济领域。因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新产业发展的初期,其生产规模小、成本较高,企业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因此需要有国家的扶持。当经济危机爆发,政府为了克服危机,必须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故就由政府出巨资资助新产业的发展。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美国罗斯福新政大量建造高速公路,通过刺激汽车业的大发展拉动了石油化工业、钢铁业等诸多重工业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风爆,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汽车业和建筑业,迎来了十年经济高速增长期;这次金融海啸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要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国政府出资4万亿巨资,其中有较大比例是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以扶持新产业的开发。由此可见,正是经济危机刺激了新技术的产业化大发展。

三、新兴产业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物质基础,而新兴产业大发展将使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所有的物质产品都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加工改制而成的,而且一切自然资源,大自然都免费供应。虽然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当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发展,资源可被多次利用时,地球资源便从有限向无限发展。如矿物资源可多次回收利用;淡水资源可通过海水淡化从大海中取得;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能源。用新兴产业(尤其是不领工资的机器人)开发免费的、无限的自然资源(矿产、淡水、能源),这就是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和谐促进政治和谐与文化和谐。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物质产品贫乏,为了争夺物质产品,斗争就不可避免。进入知识时代后,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同时,人们可共享知识产品,斗争就没有必要了。另一方面,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后,社会的生产目的便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转向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以克服地球环境危机。人们在共建地球村的伟业中将进一步达成政治和谐与文化和谐。

至于人与自然的天人和谐,必须在以人为主的基础上方能实现。因为人和人类社会是有目的的,而大自然则没有目的。各种自然灾害并非自然界有意坑害人类,如旱涝灾害、风灾、火山喷发、地震等都是自然界不可控的能量的大爆发。所谓应顺自然,是指人类在掌握了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用高新技术保护、控制、建设地球。只有当人类共建地球村时,方能实现天人和谐。而各项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大发展则为人类提供了共建地球村的手段。

和谐世界以人为本。当大量的体力劳动都由机器人承担时,地球人干什么?人的强项是智慧而不是体力,届时,地球人大都从事知识生产,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学管理和艺术创造等。

四、迈向和谐世界

从当前的信息时代迈向和谐世界,除了克服经济危机外,还有许多关要过,其中最困难的是社会劳动力的转型。历史上社会劳动力已经历了从农民到工人,从工人到白领的转型,目前正面临着又一次更为本质性的转型——从体力劳动为主转向脑力劳动为主。

即将来临的高层次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生产为社会生产力基础的社会。从工业社会经过信息社会,向知识社会发展,其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主要标志是劳动力的转型。即从工业社会中的蓝领工人占劳动力的大多数,到信息社会中的白领阶层为主,转向知识社会的金领阶层(知识生产者)为主。劳动力转型需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力多余,失业率大幅度上升;第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劳动工作岗位;第三,建立一整套劳动力转型的社会机制。

1、劳动力多余

失业率飙升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梦魇,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难题。其实,劳动就业的困难正是社会质变飞跃时劳动力转型的“产前阵痛”。

1995年戈尔巴乔夫邀请了500位世界级的政治家、经济界领袖和科学家。这个世界智囊团讨论了21世纪人类将转入一个新的文明。他们认为,未来全部谋职人员中仅用其中的五分之一就足以生产出供世界社会享用的全部商品,提供它所需要的第一流服务。那么其余80%希望工作的人则都将“靠喂奶过日子”。

世界智囊团们的忧虑主要是考虑到新兴产业大发展后的威力。尤其是当智能机器人大批量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后,不仅能取代农业工人、蓝领工人的大部分工作岗位,连白领阶层也将难逃它们的冲击。

那么真的如西方某些人所说的:被就业竞争淘汰的80%的社会劳动力靠“令人陶醉的消遗娱乐与充分的食物结合在一起,世界上受到挫败的居民会保持好心情”吗?要知道人们在得到充分的食物后所追求的并非“令人陶醉的消遗”,人的最高欲望是创造欲。人们都希望能在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这80%的劳动力从哪里去找“能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创造性的工作岗位?那可是需要有几十亿个工作岗位呢!

2、劳动力转型的方向——金领阶层及其工作岗位

劳动力转型的主要方向是转向金领阶层。金领阶层中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管理阶层(政治家、高级公务员和企业家);二是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者);三是精神生产者(文学、艺术、体育、卫生工作者)。其中知识生产者可能会占较大的比例。在知识时代,大多数的社会劳动力都成了金领阶层,有那么多的知识生产工作岗位吗?有!

在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生产力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已基本达到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这时社会生产的目的应转向治理地球,共建地球村。因为现在地球环境危机已十分严重:环境污染、地球升温、臭氧层空洞、生态失衡、土地沙漠化、物种消失、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矿物资源危机、自然灾害加剧,而地球人口则猛增。地球环境危机已严重到决定人类生死存亡的地步。用高新技术共建地球村,那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这里有着大量知识生产的工作岗位。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更有着无限多的知识生产工作岗位。宇宙无限大,基本粒子则无限小,在这无限小到无限大之间,隐藏着无限多的宇宙之谜、自然之谜、生命之谜、大脑之谜、思维之谜、情感之谜,还有艺术之谜、历史之谜、宗教之谜、神秘学之谜等等。揭开各种谜团,就有着无限多诱人的知识生产的工作岗位。

人类的智力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有知识型人才和艺术型人才之分。知识型人才适于从事知识生产;而艺术型人才则更喜欢从事文学艺术等精神生产。精神生产领域同样是一个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无限天地。

3、知识生产的社会机制设计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劳动力多余的矛盾将日趋尖锐;另一方面,在知识生产领域中,又有无限多诱人的工作岗位在等待着人们。怎样使多余的劳动力转向知识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关键就在于需要设计一套社会机制,包括知识生产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分配机制,以及金领阶层的培养等。

——知识生产的组织机制

社会生产,首先就需要有组织机构。在知识生产领域中,基层的组织机构是科研院所。目前科研院所的归属有多种形式:一是科研院所与企业集团相结合;二是大专院校办科研院所;三是诸多研究科室组成综合性的科学院;四是创办高科技园区。

在知识社会中,这四种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都会大发展。为了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生产者就业,在各科研院所中人员的配置将采取刚柔相济的组织机制。所谓刚柔相济,“刚”是指有固定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如各级管理人员、学科带路人、项目负责人、科研骨干队伍,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所谓“柔”是指弹性工作人员,是自愿参加该项研究,来去自由的自由职业者(志愿者)。弹性工作人员受科研院所的领导和指导,但没有固定工资。一般说来,弹性工作人员可作为科研骨干的助手,是科研队伍中的后备军。

由于科研院所不必给弹性工作人员发工资,因此弹性工作人员的队伍本身也是“弹性”很大的。组织能力强的科研院所可以吸收大量的弹性工作人员。这样,不久的将来,百分之80“靠喂奶生活”(拿社会福利金)的、无所事事的人们,都可成为“自由职业者”,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中选择。

——知识生产的社会分配机制

由于知识生产是创造性劳动,没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依据(人们无法为日心说、进化论、相对论等确定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此在知识生产领域中的社会分配原则只能是按需分配和按贡献分配相结合。按需分配是指社会福利分配。如当前北欧的瑞典、芬兰、挪威、丹麦等国,社会福利已“从摇篮到坟墓”,政府把国民的生老病死都包了下来。

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奢侈品和稀缺物品总是存在的。为此,除了人人平等的一份社会福利外,还必须按贡献分配,凭各人在知识生产领域中对社会的贡献领取工资和奖金。

4、探索我国劳动力转型的途径

社会劳动力的转型,在社会保障机制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实际上已有自发的萌芽,如在那里,自愿参与环保工作的志愿者已不在少数。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社会劳动力的转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在发展中国家,还有不少的社会劳动力尚处于农业劳动力的状态。若按常规的社会发展规律:从农业劳动力→工业劳动力→白领阶层→金领阶层,尚需经历三个层次飞越。如此庞大的人口,怎样才能完成社会劳动力的三次飞越?这将是一项遥遥无期的社会系统工程。

看来需要另觅捷径。是否有可能使农业劳动力“升华”至金领阶层?

这是有可能的!因为不管你原来是农民、工人、还是白领,只要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和有了高知识,就都能成为知识生产者。那么社会劳动力转型的关键就是抓住两端,一端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另一端是普及高等教育和终生学习。这样,当全民都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和高知识,就能推动社会劳动力向金领阶层转型。

5、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社会劳动力转型的契机

当前的经济危机使就业困难的矛盾尖锐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了政府关注的焦点。其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正是社会劳动力转型的契机。当今普及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努力的方向,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大学学历的人数,已达到人口比例的50%以上;而我国经过几年大学生扩招也已达到37%。欲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建立新的社会机制,以造就大批“弹性工作人员”。近期有可能做到的是:一方面,政府根据国家的财力,给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高于“低保”的基本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求各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发“弹性工作岗位”。这样,当教育产业向普及高等教育大发展,把国民源源不断地培养成大学生时,作为“弹性工作人员”的大学毕业生便都有了用武之地。

顺便说一句,为了鼓励社会劳动力成为知识型人才,可把“一刀切”的社会福利标准,按照接受福利者的知识和学历,改为等级制,就像工资分级别那样。也就是说,知识较多的人,可以得到较高的社会福利。这样做也是公平的,因为较高的知识和学历是需要培养和投资的。

至于开发“弹性工作岗位”可视各专业的性质,以及是否重点而定。

当前——21世纪初,一方面地球环境危机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是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的经济危机。欲同时消灭这两大危机,必须使多余劳动力转为知识生产者。这就需要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以便有足够的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共建地球村;同时,建成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普及高等教育和创建一系列新的社会机制,使社会劳动力向金领阶层的升级顺利开展。而社会劳动力的转型,正是人类社会向高层次知识社会(和谐世界)进军的基础。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工作岗位劳动力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沣芝转型记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真心可笑的办公室规则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