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峰 郑刚
一、中部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社会事业发展全局。中部六省地处中国内陆中心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怡人、人口稠密,农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输出基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但较东部及其它地区来说,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其根源即在于作为国家商品粮主产区的中部地区未能充分发挥农业在中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中部地区至今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资源优势未能得以有效发挥。传统而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中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问题及由此而引发的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农业问题。一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内部仍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低。现行农业生产以农户承包经营,农业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二是农业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小。国家在中部农业省建设有一些粮食生产基地,但基地分散,规模小,在平原和大湖区,没有建设县际、省际连片的大型农业生产基地。三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中部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投资增长速度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另外,中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很低,保障能力差,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农业效益低下。
(二)农村问题。一是农村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广大农村社会发展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极差,交通道路等级低、通达性差,公路少、土路多,教育、卫生及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还很低。农村的医疗保险还在小范围内低水平的起步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任务艰巨。农村中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乡镇和村的债务负担沉重。乡村债务负担沉重在中部地区尤为突出。由于普九教育达标、乡镇企业亏损、农业开发投资、招商引资配套工程、各项税费、集资任务以及公用经费支出等形成的乡村债务大多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三)农民问题。中部地区人口总量大,尤为突出的是,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农民数量大,素质低成为制约中部崛起的重要因素。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因而,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目前,中部地区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多数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缺乏一定的技能。如何进一步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其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安置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降低农业人口比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部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13亿人民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国家粮食安全对保障居民生活安全和保持经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中部地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是中国著名的粮仓。“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存在极大风险。”
因此,针对中部地区的区情,发挥产业优势,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空间,不仅有利于提升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加速我国现代化,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升中部综合竞争力。提升中部综合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中部“三农”资源的潜在优势,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向现代农民角色的转变,传统落后的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
(二)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要素。中部地区是我国“三农”问题最集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因而解决中部的“三农”问题,全国的“三农”问题才能得以顺利解决。
(三)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进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懂得,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
三、中部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费、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中部地区是中国农业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仓。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重点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环境,特别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建设。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要结合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抗灾减灾能力差的状况,重点搞好区域性跨省际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统一规划实施,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支持政策。二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行“沃土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全面提升地力。三要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加强荒漠化治理和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等。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民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使公路通达乡、镇、村;要积极推进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着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加强中部各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快建设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建设,特别是建设平原区和湖区国家级省际连片的大型现代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国家级现代化粮食产业带。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农业综合发展、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2.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着手,现代农业需要有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必须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大力降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充分调动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培养新时期的新型农民。要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规划培训项目和内容,落实培训任务,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中部地区应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加强农业关键性技术和高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鼓励各类农科研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速转化农技科研成果。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民营投资。
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季节性农忙时、重点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广泛发展农业机械化专业生产服务组织和专业户,实行机械化承包作业、代耕、代种、代收等生产服务形式。
4.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农业结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粮食稳产增产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行农业生产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标准化、市场化生产,公司加农户经营。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中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区域在皖江流域、长江中游流域的平原和湖区平原、黄河中游流域区、黄淮平原,其次是丘陵地区。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在保证粮油棉稳定增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采取大中小型养殖组织和农户养殖并举发展,提高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国内外竞争力。一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有机、生态、安全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专用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二要建设各类大型农产品产业园、产业带,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和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形成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产品体系。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密切农企合作。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现代化战略的突破口,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研发体系。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广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公司、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开展产销合作。这样,既保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不变,又能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大生产,有利于进行标准化、无公害、绿色生产,有利于减少农民风险、降低产销成本,便于进入市场,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
6.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开拓两个市场。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继续发展和完善城乡集贸市场,超市,连锁店等农产品零售市场,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繁荣。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向农村延伸,发展连锁经营,使乡镇都有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