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启 兰凤崇 王金轮 周斯加
1.温州大学,温州,325035 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0
除了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外,车身轻量化主要是利用优化理论对车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车身轻量化的设计过程中,车身结构必须满足强度、刚度、振动特性等要求。
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汽车骨架结构轻量化设计已有许多研究成果。文献[1]对某型号半挂车车架结构进行了轻量化设计。文献[2]研究了按内力调整截面尺寸的车身骨架设计方法。文献[3]建立了薄板单元和梁单元相结合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车身骨架的强度和动态(模态)特性进行了分析。文献[4]提出了一种提高车身结构分析精度的方法,以T形铝合金冲压件为例研究了成形过程对静强度特性的影响。文献[5]以梁单元模型为基础,对复杂部件建立实体单元模型来生成梁体混合模型,建立了半承载式客车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文献[6]利用刚度灵敏度分析确定优化设计变量,对客车骨架结构进行了骨架减重优化设计。文献[7]应用拓扑优化方法研究了铝合金空间框架结构(ASF)的优化问题。文献[8]基于灵敏度分析对车架进行了轻量化设计,并基于综合权重灵敏度模型分析了车架全寿命、裂纹萌生寿命和裂纹扩展寿命。文献[9]提出了从构件受力合理的角度实现客车车身骨架轻量化的理念,对某款全承载式客车进行了轻量化设计。
本文综合利用国内外客车骨架轻量化技术研究成果,对国内某大型客车企业的某款半承载式客车进行轻量化研究与实践。
有限元建模时,侧围裙立柱采用变截面梁,其余部分采用板壳单元,板单元与梁单元之间采用节点自由度耦合方法处理,将车身划分为772 809个单元,见图1。其中三角形单元11 409个,四边形单元761 400个,共有786 729个节点,3 830 955个自由度。确定单元的材料特性和常数,并按照实际的承载状态给定边界条件和载荷工况(发动机、空调、油箱、电瓶、乘员等质量用CONM2单元通过RBE3单元分配到相应的节点上)。该模型没有考虑蒙皮、玻璃及非承载构件的影响,整车骨架重2.94t。
图1 某半承载式客车有限元模型
客车静止时,车架只承受弹簧以上部分的载荷,簧上质量主要包括车身骨架的质量、底盘各总成及发动机质量、乘客及座椅质量、油箱质量、电瓶质量、空调质量及行李质量等。
对于车身骨架的自重,可以通过在Hypermesh软件前处理程序中定义GRAV卡来施加。对于乘客和座椅质量,可以大体上确定人体重心H的位置,然后通过RBE3把Mass单元施加到地板相应的座椅槽钢和侧封板上。对于底架各总成及发动机、电瓶、油箱等的质量,也可以利用Mass单元通过RBE3施加到车架及相应的骨架上。对于空调质量,通过Mass单元施加到顶盖上的空调系统安装孔上。对于行李质量,按均布载荷施加到行李仓的支承梁上。
该车前后悬架都是空气弹簧,研究中将前后气囊上支点作为约束点。
弯曲工况下,前支点约束平动自由度1、2、3,后支点约束3。弯扭工况下,在弯曲工况的基础上,释放右后轮全部自由度。
首先,比较轴荷分配关系。在弯曲工况下,施加4.67t外载荷时,比较加载前后有限元模型和实车前后轴荷变化量。结果表明,前轴轴荷变化量的计算值和测量值都为1,后轴轴荷变化量的计算值和测量值分别为1.18和1.19。分配比例趋于一致,说明有限元模型的轴荷分配关系基本正确。
其次,挠度验证试验考虑5t外载荷作用下中段车架右纵梁的变形情况。弯曲工况下比较中段车架右纵梁弯曲刚度,通过整理试验数据,得到中段车架右纵梁挠度试验值与计算值对比曲线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变形趋势一致。说明本文建立的客车骨架板梁混合有限元模型正确,计算结果可靠。
图2 中段车架右纵梁挠度对比曲线图
2.1.1 弯曲工况
弯曲工况计算主要是针对客车在满载状态下,对车身骨架固定下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进行校核,主要模拟客车在良好路面下匀速直线行驶时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弯曲工况下客车承受的载荷主要是静载荷,满载时的静载荷按前述方法施加。
2.1.2 弯扭工况
弯扭工况也是客车最危险的工况之一,主要模拟客车行驶时,任一个车轮从平坦路面驶上凸起物或进入凹坑,左右车轮接地点出现高度差时,客车承受的非对称垂直载荷。在这种扭转工况下,车辆的动载荷变化很慢,可以近似看作承受静载荷。本文采用右后轮悬空来进行分析。
2.1.3 分析结果
限于篇幅,仅列出弯曲工况应力分布:
(1)前后围及顶盖应力普遍较小,都在10MPa以下。
(2)车架的高应力区主要集中在如下部位:牛腿根部与纵梁连接处最大应力为37MPa,中段纵梁与加强板连接处最大应力为47.4MPa,牛腿1、2、3、4、8、9处应力值为12.9~36.9MPa,中段纵梁与加强板连接处5、6、7的应力值为31.2~47.4MPa,如图3所示。
图3 车架应力分布云图
(3)从左侧围应力分布来看,只有第5和第6侧窗立柱和侧窗纵梁接头处应力值最高,分别为59.5MPa和67.7MPa,其余部位应力都在30MPa以下。
图4 地板骨架应力分布云图
(4)地板骨架应力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高应力区域位于图4中标示的10个接头的位置,即主要分布在地板横梁与座椅固定槽钢连接的接头处,其应力均小于50MPa。
轻量化构件的选择原则如下:①该部件的质量在整车构件总质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②该部件的改变对整车的刚度影响不大。
选取一些质量较大却不是关键承载体的构件,以其截面参数(厚度、尺寸等)为设计变量,以整车扭转刚度为状态函数,以整车骨架质量为目标函数,进行灵敏度分析,获得目标函数对这些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即各构件参数变化对整车质量的影响程度,从中选取一些影响程度较大的构件,改变其截面参数,配合其他部位结构的改变,就可以在整车扭转刚度不下降或下降很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小整车质量。
根据设定的设计变量和设计响应,在弯曲和扭转工况下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了各设计变量的灵敏度系数,限于篇幅,仅列举部分设计变量的灵敏度系数,见表1。表1中,δVOL为体积对设计变量灵敏度系数,δMID-z为车架纵梁中部z向位移对设计变量灵敏度系数,δKt为扭转刚度对设计变量的灵敏度系数。本次优化中,为了兼顾设计变量对弯曲和扭转两种刚度的影响,同样采取“体积/刚度”相对灵敏度的方法,然后根据绝对值大小排列,选择靠前的设计变量。最终选取了84个设计变量。
基于客车车身骨架可靠性的设计要求,根据强度分析、灵敏度分析及部分构件的拓扑优化结果,结合企业实际实施生产的限制,得到以下轻量化实施方案:
表1 灵敏度分析结果
(1)去掉顶盖纵梁,将顶盖横梁延伸至侧围顶纵梁,侧围立柱延伸至顶纵梁上沿面,将其分割。
(2)末纵梁连接板厚度由8mm改为5mm,其余纵梁连接板厚度由8mm改为6mm,去掉行李舱前部外侧加强板,行李舱处纵梁与立柱加强板厚度由5mm改为4mm。
(3)沿x向移动末纵梁连接板100mm,将该处牛腿变形为直件,以和侧围相连端固定为准,使用车架上的横梁替换地板中倒数第2排座椅前方下横梁,删除连接此两横梁的2个立柱,在新的横梁和中段纵梁之间增加2个小立柱,尺寸为50mm×50mm×3mm,删除连接该处牛腿和地板横梁的斜撑及对称件,重新生成连接牛腿,方向改变,尺寸为50mm×40mm×2mm,将中段纵梁末端使用4mm厚钢板闭合。
(4)调整地板总成零件。
(5)在支座主体及筋板上挖4个孔,厚度由10mm分别减小为8mm、6mm、8mm、5mm;根据拓扑优化的结果改变上部筋板的形状。
(6)下支座连接板挖3个直径为80mm小孔;下支座加强横梁厚度由4mm变为3mm;下支座加强板由5mm改成3mm;上支座横梁上下连接板厚度由10mm减为6mm;上支座横梁加强筋更换位置,厚度由10mm减为6mm。
(7)去掉后悬前后支架上的8个斜撑;侧围的后悬上方处6个斜撑由1.5mm变为2mm;第3牛腿挂板由5mm变为6mm;车架中段上桁架前后加强梁1、2,尺寸由80mm×50mm×3mm变为40mm×40mm×2mm,后端3根横梁3、4、5的尺寸由50mm×30mm×3mm变为50mm×30mm×2mm。
整车骨架的质量由2.940t下降到2.724t,减少216kg,占总重的7.35%,基本达到预期的减重目标。
从优化前后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优化前后整车骨架的固有频率基本未变,第四阶频率变化最大为7%,其余频率变化不超过4%,变化较小。由此可见,车身骨架的改变对其模态没有太大的影响。单纯从模态方面来评价,对车身骨架的改进是可取的。
从弯曲变形情况看,由于发动机、变速箱等大质量附件集中在车架后端,且后排五人座椅处地板骨架横向跨距较大,刚度相对较小,因此全车最大挠度变形出现在后排五人座椅处,为5.831mm。结构优化后最大挠度增大到5.979mm,变化不大,两者均小于标准中后置发动机客车的最大变形参考值10mm。
图5为优化前后右侧中段纵梁处弯曲挠度变化曲线,各段车架挠度曲线的过渡较光滑,优化前后曲线吻合较好,可见上述结构的改变对整车弯曲刚度的影响很小。
图5 中段右纵梁处弯曲挠度对比
后轮轴毂处约束全部自由度,前悬气囊上支架释放全部自由度,并施加大小为5kN、方向相反的力矩,取车架前后轴间的相对扭转角来计算整车扭转刚度值,如表2所示。优化前整车扭转刚度的计算值为58.4455kN·m/(°),结构优化后刚 度 计 算 值 为 54.7300kN·m/(°),下 降3715.5N·m/(°),相对改变量为6.36%。国内同类型车的刚度水平大都在40kN·m/(°)左右,因此,优化后的整车扭转刚度仍大大高于平均水平,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表2 扭转刚度变化对比
3.4.1 弯曲工况
从优化前后弯曲工况应力分布状态可知:
(1)全车的最大应力由优化前的138.2MPa上升到148.6MPa,由于出现较大应力的部位材料大都是WL510,考虑动载系数为2.5,仍能满足强度要求。
(2)整车出现较大应力的部位并没有改变,只是较大应力单元数目及其应力值有所增加。取弯曲工况应力较大的前100个单元,对比优化前后的应力水平,计算差值和变化量的平均值,发现优化前后应力值平均增大5.6%。
3.4.2 扭转工况
从扭转工况应力分布可知,结构改进后较大应力部位略有减少,整车最大应力由266.6MPa下降为259.4MPa(出现在前悬支架与纵梁连接螺栓孔处),取扭转工况应力较大的前400个单元,对比优化前后的应力水平,计算差值和变化量的平均值,发现应力平均下降0.68%。
(1)采用薄板单元和梁单元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客车骨架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可靠。
(2)通过整车骨架在弯曲和弯扭工况下的强度分析,了解该车各个部位强度的分布,再结合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获知了对整车减重效果明显、对刚度影响不大的构件。
(3)综合应用轻量化技术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了某半承载式客车车身骨架的轻量化优化方案。通过优化前、后整车自由模态、弯曲挠度、扭转刚度及应力分布的结果比对,验证了该轻量化方案的可行性。
[1]赵韩,钱德猛.基于ANSYS的汽车结构轻量化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6):12-15.
[2]谭继锦,张代胜,熊良平,等.某型大客车车身骨架轻量化设计[J].汽车工程,2006,28(4):394-397.
[3]高玉华,张代胜,李华香,等.客车车身骨架板梁混合有限元模型与轻量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9):46-50.
[4]Valente F,Li X,Messina A,et al.A New Methodology for Improving Accuracy of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ar Body Parts[R].SAE Paper 982336.
[5]赵韩,姜康,曹文钢,等.半承载式客车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J].汽车工程,2007,29(4):346-350.
[6]张代胜,张林涛,谭继锦,等.基于刚度灵敏度分析的客车车身轻量化研究[J].汽车工程,2008,30(8):718-720.
[7]Naesung L,Byungwoo L,Kazuhiro S.Optimal Subassembly Partitioning of Space Frame Structures for In-process Dimensional Adjustability and Stiffness[J].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Transactions of the ASME,2006,128(3):527-535.
[8]王书亭,刘啸,吴义忠,等.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车架轻量化及疲劳寿命估算[J].中国机械工程,2011,22(16):2001-2006.
[9]那景新,何洪军,闫亚坤.基于构件内力优化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40(6):1492-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