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宁,陈 静,陈俊琦,邓桂珠,胡 楠,江晓宇,王升旭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近年刊登不少三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报道[1~5],治疗的总有效率均在 91%以上,这些研究均表明三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笔者设想,使用三伏灸的原方(张氏医通天灸方)在非三伏、非三九期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是否也能有效控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呢?因此在2010年分别对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三伏灸和普通穴位贴敷(非三伏天、非三九天期间进行穴位敷贴的天灸)治疗,并比较研究其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体征的改善情况,报道如下。
经广州南方医院的耳鼻喉科专科医师确诊是变应性鼻炎的60例患者,通过随机的数字表把患者分为三伏灸组与普通穴位贴敷组。由于患者依从性差等其他原因,三伏灸组中剔除2例,普通穴位贴敷组中剔除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过卡方检验或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见表1。
根据1997年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喉科学分会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6]制定该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常年性发作,有鼻痒、打喷嚏(每次连续3个或以上)、流涕、鼻塞的四大临床症状。在1年内反复发作的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1天内发作的时间累计超过0.5 h;病程≥1年;有明显的吸入物和致敏原的线索,有个人或家族变应性疾病病史;发作期有非常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血清中的IgE>(62+12)U/ml;鼻腔内分泌物涂片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EC)≥1%;血液中EC(50~300)×106/L,都高出正常值。
①符合上述的诊断标准;②自愿参加临床观察,签署知情同意书;③能服从医生的治疗安排,配合医生的治疗和随访。
①非自愿参加,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心脏病、发烧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孕妇;③有皮肤破损、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的患者;④对贴敷胶布、对天灸药物过敏者。
①不能坚持治疗者;②未按医生规定治疗方法治疗者;③使用其他药物或加用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s)
分组 例数 性别(例)病程(年)年龄(岁)最短 最长 平均 最小 最大 平均三伏灸组女男28 16 12 1 14 7.43 ±6.53 9 55 28.36 ±13.35普通穴位贴敷组27 14 13 2 13 5.85 ±2.92 21 51 25.78 ±7.04
将细辛、甘遂、延胡索、白芥子按1∶1∶2∶2的比例研成细末混合备用。新鲜生姜榨汁备用。
大椎、风门(双)、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等为主穴。
使用时,将药粉用鲜榨的姜汁调成糊状,取一粒花生米大小的药糊置于专用敷贴的胶布的中央,贴在上述穴位上,每次选取6~7个穴位。若风门、肺俞处有皮损,可选用志室、膏肓等穴,与主穴轮换选用。
10 天贴1次,5次为1个疗程。三伏灸组在2010年的三伏天期间(时间为:2010年7月9日头伏前加强,2010年7月19日头伏,2010年7月29日中伏,2010年8月8日末伏,2010年8月18日末伏后加强)。普通穴位贴敷组在2010年非三伏天、非三九天的期间(时间为:2010年6月1日、2010年6月11日、2010年6月21日、2010年7月1日及2010年7月11日)。
贴药后局部的皮肤有发热等感觉均属于正常情况,但若自觉灼痛难耐可自行揭掉。若个别患者局部的皮肤出现丘疹、小水泡,均属于正常的现象,是由于药物和姜汁刺激局部皮肤导致,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若水泡较大,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用无菌的注射器穿刺,吸出水泡中的渗出液,涂以龙胆紫溶液,再用消毒的纱布覆盖局部。愈后的皮肤暂时有色素沉着,会慢慢消退,局部一般不会留有疤痕。敷贴时不要吹空调,敷贴的当天不宜洗冷水澡,也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的物品擦洗。治疗期间禁食生冷的、辛辣的、油腻的食物及鱼虾等发物。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最后1次穴位贴敷时(后面简称治疗后)和治疗半年后随访时,进行相关指标评定。相关指标评定都由经过系统培训的耳鼻喉科专科医师完成,所有患者都为同一个医师评定,且该评定医师不参与治疗过程。
3.1.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根据1997年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喉科学分会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6]疗效评定分中的临床症状分级记分标准。
3.1.2 临床体征改善情况 根据1997年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喉科学分会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6]疗效评定分中的临床体征分级记分标准,然后自拟评分如下: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者中鼻甲粘膜息肉样变及息肉形成,记录为3分;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记录为2分;下鼻甲轻度的肿胀,鼻中隔及中鼻甲尚可见,记录为1分。鼻腔粘膜淡红色,记录为0分;鼻腔粘膜充血,记录为1分;鼻腔粘膜浅蓝色,记录为2分;鼻腔粘膜苍白色,记录为3分。
3.1.3 临床表现的总改善情况 由上文临床症状总分和临床体征总分相加而成。
本临床试验对数据统计与相关指标评定者设盲,执行操作者、评定者、统计者三分离。
所有统计数据由专人整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Wilcoxon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组内比较,经Wilcoxon检验,与同组治疗前分值比较,除三伏灸组患者流清涕症状在半年后随访时的分值较前无差异外(P>0.05),其余分值都下降(P<0.01~0.05);与同一组治疗后的分值比较,仅仅只有三伏灸组患者鼻痒症状较前升高(P<0.05)。
两组间比较,经Mann-Whitney U检验,与普通穴位贴敷比较,三伏灸组患者流清涕症状在半年后随访时分值降低幅度小(P<0.01),余症状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各项症状的改善情况分值(±s)
表2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各项症状的改善情况分值(±s)
注:与同一组治疗前的分值比较,*P <0.01,**P <0.05;与同一组治疗后的分值比较,△△P <0.05;与普通穴位贴敷组相比较,○P <0.01。
症状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随访时鼻痒 三伏灸组 28 1.29±0.76 0.64±0.62* 0.93±0.72**△△普通穴位贴敷组 27 1.96 ±0.85 1.00 ±0.62* 1.30 ±0.91**打喷嚏 三伏灸组 28 1.18±0.55 0.86±0.53* 0.82±0.48*普通穴位贴敷组 27 1.33±0.68 0.89±0.42** 0.89±0.58**流清涕 三伏灸组 28 1.32±0.98 0.96±0.79** 1.11±1.03○普通穴位贴敷组 27 2.22 ±0.89 1.33 ±0.92* 1.19 ±0.92*鼻塞 三伏灸组 28 1.36±0.73 0.93±0.60* 1.00±0.77**普通穴位贴敷组 27 1.67 ±0.48 1.07 ±0.62* 1.11 ±0.75*
组内比较,经Wilcoxon检验,与同组治疗前分值比较,除三伏灸组患者鼻粘膜颜色在治疗后的分值较前无差异外(P>0.05),其余的分值都下降(P<0.01~0.05)。与同一组治疗后的分值比较,两组各项体征较之均无差异(P>0.05)。
两组间比较,经Mann-WhitneyU检验,两组各项体征改善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3。
组内比较,经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检验,与同一组治疗前的分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分、临床体征总分和临床表现总分在治疗后和半年后随访时分值均降低(P<0.01~0.05);同组治疗后分值比较,两组症状总分、体征总分和临床表现总分较之均无差异(P>0.05)。
组间比较,经协方差检验,两组症状总分、体征总分和临床表现总分改善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4。
表3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各项体征的改善情况分值(±s)
表3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各项体征的改善情况分值(±s)
注:与同组治疗前分值比较,*P <0.01,**P <0.05。
治疗前 治疗后 随访时鼻甲与鼻粘膜 三伏灸组 28 1.89±0.83 0.75±0.70* 0.93±0.66体征 组别 例数(n)*普通穴位贴敷组 27 1.93 ±0.73 0.63 ±0.63* 0.70 ±0.67*眼部体征 三伏灸组 28 0.96±0.58 0.36±0.56* 0.43±0.63*普通穴位贴敷组 27 0.93 ±0.78 0.04 ±0.19* 0.07 ±0.27*鼻粘膜颜色 三伏灸组 28 1.50±0.96 1.18±1.02 1.04±1.00**普通穴位贴敷组 27 2.04 ±1.02 1.22 ±0.80* 1.15 ±0.86*
表4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总的改善情况分值(±s)
表4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总的改善情况分值(±s)
注:与同一组治疗前分值比较,*P <0.01,**P <0.05。
治疗前 治疗后 随访时症状总分 三伏灸组 28 5.14±2.16 3.39±1.55* 3.86±2.05项目 组别 例数(n)*普通穴位贴敷组 27 7.19 ±1.94 4.30 ±1.64* 4.48 ±2.23*体征总分 三伏灸组 28 4.36±1.62 2.29±1.84* 2.39±1.83*普通穴位贴敷组 27 4.89 ±1.58 1.89 ±1.19* 1.93 ±1.21*临床表现总分 三伏灸组 28 9.50±2.94 5.68±2.64* 6.25±2.86*普通穴位贴敷组 27 12.07 ±2.66 6.19 ±2.37* 6.41 ±2.91*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对某些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呼吸道变态反应常见的表现形式。
本病属中医学“鼻鼽”的范畴,又名鼽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病机是肺气虚弱,或脾虚气弱,或肾虚摄纳无权,阳气耗散,而致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犯及鼻窍,寒邪凝滞,津液停聚,遂致鼻窍壅塞,发为鼻鼽[7]。
穴位敷贴,亦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是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特定药物,涂敷于相关穴位,通过穴位和药物的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8]。三伏灸是穴位敷贴的一种,是祖国医学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之一,利用三伏天为一年中的阳气最盛、人体腠理开放、经脉气血运行最流畅之时,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等理论,使用白芥子、延胡索等温阳药物外敷风门、肺俞等腧穴,从而温养卫表之阳气,治疗寒性疾病,疗效更为显著。
笔者在2010年的三伏期间,运用三伏天灸疗法和普通穴位贴敷疗法(非三伏天、非三九天期间进行的穴位敷贴)分别给30例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三伏灸和普通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几乎相同,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具体表现在:①普通穴位贴敷可以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别在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这些临床症状方面的改善,可维持至随访半年;②普通穴位贴敷可以改善变应性鼻炎的鼻甲、鼻粘膜颜色、眼部等体征。
此外,本研究三伏灸对患者流清涕、鼻痒症状改善和鼻粘膜颜色改变不明显,与临床不符,估计与样本量小有关。而且普通穴位贴敷选取的时间接近三伏灸天,与三伏灸几乎属于同一节气,是否其他节气期间进行穴位贴敷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的改善亦有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1] 史春娟.冬病夏治天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37 -39
[2] 王建林.针刺配合三伏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3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411
[3] 李国徽,胡雨华,陈凌,等.三伏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600例[J].陕西中医,2009,30(7):885 -886
[4] 许凤丽,周艳霞,李建超,等.穴位敷贴治疗发作期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报道[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46 -47
[5] 陈婵芳,顾军养.中药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898-2899
[6] 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135
[7]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9
[8] 付晓红,张巧玲.鼻三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8):452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