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琦
【摘要】康德美学对西方美学影响深远。无论是心理美学、表现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等都受到康德美学的影响,文章从各流派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美学家和美学理论思想来讨论,以期把握和理解康德美学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康德 美学 影响
近代西方美学流派众多,这些美学理论都有着相应的艺术实践,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对传统美学作了发展,有着抹不去的功绩。但是不管哪一派美学和艺术实践,其理论来源差不多都源于康德美学。康德美学是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的丰富深刻又包含着矛盾的思想体系,留给后来者无数问题又提供了无数的启示。
康德美学对心理学美学的影响
心理学美学是一种形而下的美学,把美学研究建立在审美材料的基础之上,侧重审美心理的研究。自19世纪下半叶德国美学家费希纳首先把实验的方法介绍、应用到美学中来以后,美学家们沿着这条形而下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当代美学中的一个突出的美学派别。实验心理学美学专门测试人们对审美性质、审美素质如色彩、线条、音响、形状等心理效果,从中归纳出一些法则。它的主要贡献不在法则本身,而在于这派美学所展示的广阔道路和前景。这派美学中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心理分析美学影响最大。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美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心理分析美学。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本能冲动、认识过程和良知三个部分。本能冲动按快乐的原则活动,又称为“本我”;认识過程是现实原则活动,满足本能要求,称为“自我”;良知体现道德标准,压抑本能冲动,是种至善的原则,他称之为“超我”。“本我”、“超我”经常处于冲突之中。“本我”具有生与死两种基本的本能,生本能即是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死本能包括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其中性欲是原始的最普遍的本能,由于良知的压抑,往往通过梦幻或其他方式转移,发泄出来,得到变相的满足。当压抑超过极限又未能转移时就产生精神病。精神分析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组成。文艺是性欲的升华,是无意识的象征表现,文艺的功能在于使作者与读者受压抑的本能、欲望、特别是性欲得到转移式的补偿。他的理论把人的情欲、情感看作艺术创作中的动力,指出想象和幻想是艺术心理的关键,突出艺术中的视觉思维,这些实际是艺术创作中的 “迷狂”、“发疯”和“做梦”的创作心理状态特征,应该说他的理论把审美心理功能研究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科学实验水平上。阅读他的理论之后,再联系康德的鉴赏判断的主观原理,即审美心理功能理论,应该说弗氏是把康德的审美心理研究作了深入的拓展。无意识是开启审美心理活动的钥匙。尽管弗氏的无意识有着一定思想缺陷,但他的这把钥匙的确插入了审美心理的门锁。
康德美学对现象学美学的影响
现象学美学理论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现象学所关注的是认识论中一种整体性意识,是一种能对对象予以直接切中的整体性意识。现象学美学就是把这种整体性意识引入美学中,从而带来了美学新的变革。其主要代表为罗曼·英伽登。
罗曼·英伽登是波兰美学家,他师承新康德主义学者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作了极大的贡献。美国学者凯西说:“没有哪部批评著作比得上英伽登的那样一些美学大作。这些著作的严谨性和统一性令人赞叹不已。英伽登还比任何人都更加系统、更加深刻地率先奠定了建立真正现象美学的可能性。”①这种可能性按他的阐释就是“两个根本”问题。英伽登接受了胡塞尔的意象性学说,现象学还原方法。承认认识主体的物质客体,承认常识世界的真实性。这样看来,英伽登美学关切的是本体论、认识论的部分。他把意向性客体分为认为行为的意象性对象(包括实在对象)和纯意象性对象(如艺术品),意象性对象可以离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纯意识对象只有一部分属性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其余属性则有待于观赏者的想象力来补充。根据这种哲学思想,他解决文学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形式结构问题。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形式结构是由四个层次所构成的。这就是说,文学有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不定点的空白)和客体层②。他还认为文学的性质通常在复杂而又往往是非常危急的情景或事件中显示为一种气氛的东西,这种气氛凌驾于这些情景所包含的人和事物之上,用它的光辉透视照亮一切。他把文学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来看待,在一定的时间整体中来理解,无疑十分切合文学的特征。显出认识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克服了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缺乏整体性、同一性的认识,把文学看作非物理的心理的意象性存在。这些富有积极成果,对文学认识作出了有效的贡献。
英伽登认为文学艺术的价值论取决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差异。文学价值论是建立在对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有价值属性的分析上,并且建立了一套与作品本体结构相对应的审美属性结构。
艺术作品作为多层次的集合体,最底层的是某些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在价值论上是潜在的特征和属性。中性的特征分为两类,一类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类型。文学是时间结构、绘画是空间结构。一类建构起艺术的“个性”,它们在一切艺术中都存在。艺术价值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艺术的匠艺”,即艺术效能联系结合的属性,一是由于作品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成分而造成的作品具有的各种功能。中性特征和艺术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审美实践中,艺术的诸多属性都呈现了艺术价值,既影响着观赏者唤起审美经验,又构成了审美对象所显示的各种审美上有价值属性的基础。
康德美学对表现主义美学的影响
表现主义美学在近代西方美学中占有显耀的地位,这派美学家有克罗齐、柯林伍德、苏珊、朗格、柏格森、埃德加·卡里特、鲍桑葵等,其中克罗齐和柯林伍德的美学思想在表现主义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克罗齐是表现主义美学的创始人,柯林伍德是克罗齐的追随者。所以美学史上,表现主义美学被称为“克罗齐—柯林伍德表现说”。表现主义美学都强调艺术的表现性,但在具体的手段和方法中有着各自的主张。表现主义美学主要是发展康德的“内在直觉”思想。由于“内在直觉”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心理活动,它的外在或外化就是语言,而内在就是直观世界。从它的外化表象看,克罗齐看重康德的审美超功利性,是一种无利害,非概念的审美态度,形成他的美学核心直觉说;而从内在直观心理中,柏格森把它看作连绵的时间意象,对这种直观心理的研究更深入,侧重直觉内在表现,应该说柏格森的理论贡献比克罗齐的直觉说更大。由于克罗齐重视对艺术的现实关注,所以克罗齐的艺术家拥护者更众,影响的普及面大于柏格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区别研究。
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是一位新康德主义的学者,他没有走康德所追求的象牙塔式学术道路,倒是更密切联系艺术哲学和艺术现实。他除了美学著作外,还有《艺术批评》,把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这也是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原因。在克罗齐看来,心灵活动有着四个阶段:直觉、概念、经济、道德,直觉和概念是认识,经济和道德是实践。美学就是直觉。他认为艺术等于直觉等于表现等于美语言。所谓直觉实际是人的直观能力。克罗齐对它有独特的界定。直觉产生意象,它不是理性的知识,直觉不是感受,是一种假定的,类似表象的意识。据此,他提出“四个否定”③,即艺术直觉不是物理的事实,艺术直觉不是功利的活动,艺术直觉不是道德的活动,艺术直觉不是概念的活动。很显然,这是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的发展。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艺术原理》是举世公认的现代美学名著之一。在《艺术原理》中,他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等于直觉等于表现的思想。法国哲学家和美学家柏格森对直觉有着独到的理解,他不是像克罗齐、柯林伍德那样把直觉看作外化的产品,而是侧重直觉内在原理的研究。柏格森的直觉完全是自身情感的内在体验,即艺术感受。用中国文论说法是“只能意会,不可言诠”。这种科学性研究是合理的,有价值的。近代西方美学非理性学说,夸大这种艺术直觉,把它发展为一种神秘的理论,不可解释的谜,实际是这一理论所造成的负面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只是在每一派美学中挑选有代表性的美学家和美学理论思想来讨论,理解康德美学对近代西方美学的联系,希望从一个侧面来研究康德美学。康德美学之所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因为康德以他自己的方式提出了许多美学的根本问题,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美和审美的奥秘,创立了当时最完整的美学体系,其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后世的美学思想难逃其美学影响。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注释
①爱德华·凯西:《审美经验现象学》(英译本前言),转引自《现代外国美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5页。
②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2页。
③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08~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