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世博会选址的意图正如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样,就是通过承办世博会,促进黄埔江两岸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让滨水地区更美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后,世博会场成为上海城市又一具有标志性的中心区域,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文化交流和商务服务中心。
上海世博会场总用地5.28平方公里,其中80%左右原为产业用地,会场内的黄浦江两岸,有着中国最重要的大型船舶制造和研发基地、最早的民族钢铁企业、最早的自来水厂、最早的外商纱厂等,其中江南造船厂建于洋务运动时期的1865年,至今140多年,曾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产业工人,是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工业遗产”亦称“产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技术、建筑、科研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工业文化遗存。2003年7月国际产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发布《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标志着世界各国逐渐重视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2006年我国国家文物局在无锡第一次召开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专题论坛,形成了《无锡建议》,这是国内开始关注工业遗产保护的标志,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工业遗产评定标准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公布。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滨水旧工业区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如何协调?
回顾2004年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规划竞赛的各入围方案,极少提及世博会场内工业遗产的处置,国际展览局最初是反对保留工厂建筑的,主流设计理念从世界博览会的功能需求出发,以整体推倒重来为主。
规划方案深化与控制性规划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联合编制完成。据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介绍:“过去,在城市建设中,到处看到的是‘拆’字,而在世博会场馆的建设中,大家看到更多的是,一个圆圈‘留’字”,“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当时国际展览局非常不同意保留这么大面积的工厂,但是,我们最终说服了这些国际展览局领导”。最后规划保留了38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其中工业建筑25万平方米,约占原工业建筑总量的五分之一,抛弃以往大拆大建模式,更多地体现了历史文化思考的规划理念。《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被评为2009年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在保护工业遗产方面创立城市更新改造的“上海模式”是其获奖的理由之一。
上海世博会综合原工业建筑的内外部条件、世博会使用需要以及地区长远发展等因素,按照三级分类保护原则制定工业建筑保护的措施,分别为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历史建筑、其他保留建筑。
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是法定保护建筑,规划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规划不得拆除,并积极进行保护性的修复和再利用。
保留历史建筑是建筑较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同时建筑风格也较有特色,但是还未被评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的建筑。规划原则上进行保留,扩建、改建时应当不改变原有风貌特征,同时改造的方式应考虑各个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和建筑质量等情况进行制定。
其它保留建筑是指建筑风貌一般的工业建筑。这些建筑结合世博会的使用要求进行灵活处置。
上海世博会对于保留的工业建筑,根据建筑物所在的区位以及建筑物本身的特点,改造成为文化设施、办公设施、服务设施、景观设施等。
利用工业建筑的大跨度、大尺度的特点,改造成为展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是当下最普遍的改造方式,而由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展馆本身也是展览的一部分。
原江南造船厂西部的厂房被改造成为世博博物馆、综艺大厅与文明馆,中部的大型厂房被改造成为中国船舶馆,改造基本保留原厂房的框架,大量采用钢铁、玻璃等材料,现代的先锋建筑风格和历史的工业建筑框架实现了完美的对话,另外还利用最新的环保技术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视觉技术,形成绿色环保展示环境。
浦西区北部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内,中部利用老厂房的改造,形成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四组展馆,占城市最佳实践区建筑规模的一半以上,其中有着百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改造成为主题馆分馆“城市未来馆”,原发电厂的烟囱也极具创意的改造成为“温度计”,成为世博园的地标之一。利用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展馆展示的领域包括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利用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展馆本身便是这些领域最好的演绎。
原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改建成为宝钢大舞台,成为具备3500座规模的开敞景观式演艺场所,是世博会期间主题演出以及各类非主流的综艺表演、庆典的场馆,是新建的世博文化中心的补充,作为世博休憩、娱乐、观光的场所。改造尽可能的保留了原工业建筑的结构体系,对原有钢柱、混凝土柱、屋架、钢平台等体现工业建筑特征的构件,不改变原有材质与色彩以延续历史记忆,实现保留与改造利用的统一。改造将观演、展示等功能设置在二层平台,将底层进行架空,使得室外的绿化、水景延伸进建筑内部,成为游客休憩、休闲的空间。改造在外立面利用种植墙面、屋面绿化等手段,柔化原钢铁厂房粗犷冷漠的形象,也非常有效地达到隔热、遮阳的功效,外墙绿化与原厂房的钢材形成对比协调。
原江南造船厂建筑改造为中国船舶馆
城市最佳实践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展馆
原上钢三厂特钢车间改造为宝钢大舞台
原南市发电厂建筑改造为主题馆
原工业码头的塔吊馆
以工字钢为素材的雕塑
原第三印染厂建筑改造为世博局办公大楼
世博建筑大厦底层空间
工业建筑改造有利于空间分割和组合,可以改造成为极具创意和新潮的办公空间,同时相对于新建办公楼,工业建筑改建而成的办公空间建设成本和租金较低,所以工业建筑改造为办公设施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
世博局利用上海第三印染厂的老厂房改建成为上海世博建设大厦,作为其新政办公中心,是世博园区内第一幢工业厂房改造项目。世博建设大厦位于浦东区的世博公园内,改造较完整地保留了原工业建筑的外形和内部结构,重新安装了玻璃楼梯扶手和窗户构件。改造将底层进行架空,底层空间作为公众活动、参观的场所,与周边绿化景观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内部空间巧妙地引入阳光和空气,使得整栋建筑充满了活力,同时散发着旧工业建筑的独特魅力。
除了位于良好区位以及较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改造潜力的工业建筑被改造成为文化设施和管理办公设施外,部分工业建筑根据规划布局,还被改造成为各种服务设施,如世博村里的商店、超市、临江餐馆等,继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另外位于世博园北部和边缘等区位较差的工业建筑,被因地制宜地改造成为物流、后勤保障用房。
这些改造成为服务设施的工业建筑在世博会期间经过简单改造作临时使用,在世博会后可以拆除并腾出土地进行新功能的开发建设,节约了大量的建设投资和建设周期。
对于黄埔江两岸的江南造船厂船坞、工业塔吊等构筑物,上海世博会结合江南广场、世博公园的建设,将其保留下来成为重要的景观设施,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见证。原来工业生产的零件、构件、材料等,被艺术化、抽象化成为城市雕塑,分散在世博园各景观空间内。这些工业生产元素,通过景观营造手法,使其与今天的世博文化进行对话,诉说着工业生产记忆的点点滴滴,传承工业文化精神。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了!7300多万人次、2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加,上海世博会盛况空前。上海世博会是城市滨水旧工业区改造更新的典范,上海世博会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很好的诠释了“尊重历史、勤俭办博”的原则,在工业遗产改造利用方面的宝贵经验对全国旧工业区改造有着非常积极的参考意义。
上海世博会对工业遗产建筑进行保留、保护的同时,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保留原来工厂的行道树等环境,而是整体进行了重新的植树造园,使得工业遗产一定程度上丢失了原来的历史场所和整体历史环境。
总体而言,上海创造性地利用工业遗产建筑,成功地举办了一届“节俭、环保”的世博会,改造后的使用效果说明,合理的利用是对工业遗产最好的保护,只有对工业遗产注入符合当代需求的功能,工业遗产才能真正的焕发新的生命、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