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袭来,山崩地裂之后,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无数生命与山河融为一体。北川,从此牵动无数人的心。
2008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重返四川重灾区北川考察。看着眼前这座在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城镇。他对当地干部说,“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
2012年6月,记者重返灾区探访,一个全新的北川已经屹立在安昌河畔,宁静而安详。
司京陵/ 摄 ① 山峦叠嶂
② 美丽羌寨
③ 灾前北川县城
④ 萝卜寨晨曦
⑤ 羌寨金秋
⑥ 羌族少女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北川自建县至今,已历1447年。据史籍记载,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置北川县,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同年10月25日举行了自治县成立庆典。
北川羌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系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总人口16.1万人,其中羌族人口9.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9%。辖3个镇、17个乡、278个村、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县城位于曲山镇,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
羌人历来视大禹为先祖圣王,对大禹敬若神明。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载了当时大禹故里人民对其先祖近于神化的崇敬。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川人民对大禹的崇逐渐演变成庙祭。据《新唐书》记载,唐代石泉建县以前,石纽山下就建有禹庙。传说农历六月六日是大禹诞辰,每年这一天,人们都齐聚庙前,燃香放炮、顶礼膜拜,表达了对大禹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民间祭禹世代相传,历时千年而不绝。每到大禹诞辰,去禹王庙和禹穴沟进香祭奠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官祭与民祭相辅相成,由此形成的大禹文化的深厚积淀,成为北川一项宝贵的人文资源。
⑦ 羌寨美景
⑧ 古老的羌寨
⑨ 羌族少女
⑩ 恋爱中的羌族青年
羌族能歌善舞,舞蹈形式主要有锅庄、皮鼓舞、马马灯、板凳龙等,锅庄最为流行,节日庆典、劳动之余、朋友联欢会,随时随地都可围聚表演,自娱自乐。
婚嫁之夜更是羌人特别喜庆的日子,也是连续唱歌时间最长的活动,大家围坐而歌,通宵达旦,俗称坐歌堂。羌人最常用的乐器是锣鼓和唢呐,曲调和汉族地区有很大的不同。羌人独有的乐器是羌笛。羌笛是由两根小竹管并列竖吹的乐器。唐代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著名诗名,说的就是这种乐器。
大地震前,汉、羌、藏等各族人民和睦共处,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黎林锋/ 摄 ① 灾后救灾现场
5.12特大地震将北川县城夷为平地,根据国务院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报告》,北川羌族自治县属极重灾区,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85.72亿元。
地震灾害导致北川伤亡数万人。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近23%的干部职工死亡或失踪,大部分干部职工不同程度受伤。
基础设施全面受损。全县1572公里道路(包括省、县、乡及村道)路基损毁达90%以上,损坏重要桥梁55座;人饮工程全部遭到破坏,4429公里渠系遭到毁坏,8333处小型蓄提水工程不能使用,192口山坪塘裂口或被掩埋,68.32公里河道堤坝破裂,32个水电站全部受损。全县供电、供气、通讯、供排水设施全部被摧毁。
原县城所在地曲山镇被夷为平地,擂鼓镇、陈家坝乡等地多个村、社被整体掩埋,漩坪、禹里两个乡镇被堰塞湖淹没。倒塌、毁坏或严重破坏的城乡各类建筑物面积近千万平方米,全县14.5万人无家可归。
特大地震使北川耕地、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大面积损毁、农业生产条件遭受重创,短期内难以恢复,大量文化自然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第三产业几乎毁灭。
② 远眺满目疮痍的北川县城
③ 北川擂鼓镇临时安置房
④ 2008年6月24日,北川擂鼓镇过渡安置房建设工地
⑤ 建设中的擂鼓镇过渡安置区
黎林锋/ 摄 ① 2008.6.24,北川任家坪工地吃中饭的援建者们
③ 已经建成的擂鼓镇过渡安置房
② 重建家园。擂鼓镇安置过渡房建设工地的当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党中央、国务院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内调动一切力量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抢险一线,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国际社会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真诚同情和慰问,并提供了资金、物质,派遣救援队伍等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
为解决灾区人民短期过渡性居住问题,给受灾群众提供一个震后的温暖新家,国务院决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组织全国省市对口援建过渡性安置房建设,要求这些活动板房可使用两到三年,能够解决灾区人民短期内的居住问题,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同时,确定由北京等21个省份分别对口支持四川省的一个重灾县,协助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经济。
2008年11月,在听取了北川新县城规划情况汇报后,温家宝总理指出,新县城要按照“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十二字标准进行建设,要努力使新北川县城成为“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和文化遗产标志。”
“城市规划国家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灾后重建实施规划工作。经过反复科学论证,北川新县城最终选址在原安县安昌镇东的红岩村,这里是方圆几里难觅的平坦地势。
红岩村被易名为永昌镇,被定为北川县委、县政府驻地。规划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再造一个新北川”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评估、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方针,优先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优先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按照“旅游兴、工业强”的要求,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重点规划建设好新县城和产业园,初步建设起一个城乡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禹羌文化特色鲜明、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的新北川,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超过灾前水平,成为灾后重建的成功典范;并为“十二五”的进一步巩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北川新县城原址原貌
2009年11月2日,建设中的北川新县城
2010年10月19日,初具规模北川新县城一角
今日北川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山东省承担了对口援建北川的任务。
2009年5月,北川新县城开工建设。所有新建的房屋,均采用了框架结构,抗震能力提高到了8级。新县城新建日处理5000吨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40吨城市卫生填埋场。擂鼓镇、永安镇、安昌镇和禹里乡等重点乡镇也新建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
截止到2011年初,中央赋予山东援建北川的任务已全面完成,北川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恢复。两年多来,山东省数百名干部、数万名建设大军,按照科学、务实、和谐、阳光援建的工作思路,夜以继日无私奉献,共完成援建各类项目369个。
如今的北川新县城,安昌江水绕城而过,宽敞笔直的大道连接四面八方,一个个美观舒适的居民小区安置了受伤的人们,一座座有着鲜明羌族风格的建筑拨地而起,复制放大的姊妹桥、精心打造的湿地公园、北川巴拿恰商业步行街迎来了远方的客人……
不久的将来,依托山东对口支援力量打造的北川山东产业园将竣工,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园区集聚发展,为北川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绵阳市城建档案馆供图 罗广国等/摄 ① 北川新县城安置房
② 擂鼓镇新貌
③ 北川新县城远眺
④ 北川擂鼓镇吉娜羌寨
⑤ 重建后的新北川
⑥ 北川新县城“禹王桥”
黎林锋/ 摄 ① 北川巴拿恰
② 跳羌族锅庄的青年
③ 跳羌族锅庄的青年
④跳羌族锅庄的青年
⑤ 跳羌族锅庄的青年
⑥ 街边制作锤子糖
就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巴拿恰商业步行街口的广场上响起了阵阵节奏强烈的羌族传统音乐,一群身着羌族传统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合着明快的节奏,绽放着轻快的舞步,跳起了欢快的羌族锅庄,喜迎四方宾客,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坚强自信的笑容,折射出北川人民经历大灾之后,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的伟大精神……
再见北川!祝福你,北川!
⑦ 新北川街头母女
⑧ 浓郁羌族风情的巴拿恰
⑨ 浓郁羌族风情的巴拿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