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宽林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 江苏 如皋 226561)
毋庸讳言,学生进入高三,便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笔者执教高三化学15年,深感科学的转化策略对学困生发展影响巨大。本文试以高三化学教学为例,浅议学困生转化策略,以求教于方家同仁。
通过初中一年和高中两年的化学学习,学生从化学的最基础知识学习开始,逐步对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进行了初步的学习,由于所用课时相对较少,需要理解、记忆、运用的内容相对较多,一部分同学在起始阶段,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当、加之思想松懈,所以基础没有打牢;一部分同学初遇挫折后于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就产生一种想逃避化学去选文科的心理,但文科学习也并非易事,最终又无奈地选择了理科;部分同学在高二对物质结构部分微观理解不到位、对基础理论部分运用不灵活,常常顾此失彼;还有一部分学生假期里基本没有碰化学,一开学就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往往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竞争、创优意识不强,加之学习习惯比较差,精力不集中,平时丢三落四,最终导致化学学科发展不够理想。
由于化学课时较少,进度较快,有的教师未能注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赶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比较差;有的教师对新课标要求把握不准,按旧有习惯教学,要么对知识过度深化延伸,要么遗漏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方法的教学,造成知识和方法分离的缺陷;还有的教师只注重教学,对学科管理、对学生的教育欠缺,教学方法老化,对此,学生往往产生厌学情绪、懈怠心理。更有不少老师浮于表面的管理和督查,工作往往不深入,要求不严格,学生便得过且过。笔者调查发现,教师的行为有时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少教师的辅导跟不上学生的需求也是造成学困生增多的一个原因。
当然,学困生的形成一般都不是单一原因。实际上再多的原因归纳起来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因,即外部因素,包括落后的教学模式、化学学习的风气、化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化学素养、课堂的兴趣激发、班级管理水平、家庭的引领等等;另一方面是内因,即个人原因,包括缺少学习动力和发展目标、反应慢、基础差、习惯差、能力差、懒散不规范等等。笔者认为,要转化这些学困生,尽管要区别对待,但鼓足其信心,激发其斗志,引导他们制定好合适的发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引导学生从一个个“小成功”走向高考“大成功”,在成功中感悟和提升是共性的大策略。
笔者根据校情和分班成绩,在开学初将化学学科成绩处于班级后10名的同学,列为化学“学困生”,接着,对这些学生进行分析并逐步建立档案。首先,向十名学生原来的任课老师问计,请他们分析这些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如态度、基础、智力、习惯等等;其次,分析这10名学生的其他学科的情况,将其他学科的成绩与化学成绩进行比对,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再次,将这些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的化学检测成绩以及在班级的相对名次一一画出演变曲线图(如下图),以便弄清学困生可能在什么知识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哪些知识掌握的相对比较好,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第四,倾听学生的诉求,让学生将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无奈、服输或不服输的心态等等表达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发泄心中的不满,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利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当然,做这一系列繁琐工作,要注意及时记录、归类、整理,建立“学困生”发展档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灵深处都有美好道德的萌芽,任何学生都希望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对于许多“学困生”而言,这种“萌芽和希望”往往被各种问题和困难的“杂草”掩盖着,教师的天职在于不断引领“学困生”逐步充满自信,增强挑战困难的勇气,优化自身的学习过程。将“同学的讥笑、家长的臭骂”变成“同学的帮扶、家长的耐心支持”,这应该是我们教师智慧的做法。
(1)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达成发展共识
著名教育专家王金战所著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本书中,讲述了多名学生从“差生”走向成功的典型事例;“曾国藩与小偷”的故事描述了勤奋、专注做事比聪明更重要的哲理;“王永庆卖米”的故事揭示了用心做事、优化细节获取成功的内涵;“命运区分的三种人”将人在关键时候要学会选择、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三种情况进行了阐述;……脑科学研究表明:在总数约为140亿的人脑细胞中,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只有十亿多个,仅占脑细胞总数的8%左右,90%以上的脑细胞则处于相对静止或睡眠状态。人脑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如果有办法使更多的大脑细胞活跃起来,只要在现在8%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人类将会比现在更聪明。我让学生聆听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事例,获得一次又一次震撼,在沙龙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或谈个人感受、谈目标;或谈优化过程的细节、谈相互监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在此基础上达成奋斗的共识、达成走向“成就最优秀自我”的决心。
(2)加强个体交流,激发奋斗激情
刚进入高三时,为了解情况进行的个体交流很重要。教者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建立好起始档案。但更重要的是过程中的交流。几节课之后、两三次练习之后,对学生的听课要求、对练习要求的规范性、对作业订正提出明确要求,每周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非常必要。我十分注意交流的艺术性,以肯定、激励为主,逐步帮助他们战胜“内心的恐惧,获取自己发展的力量”,指导他们有效构建知识网络、优化学习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直到激活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有效地提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笔者认为,老师不管年龄大小,都应该充满激情,尽量使自己具备 “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有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奇妙的、甚至偏颇的想法,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有一种人身安全感和思想自由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帮助和引导,我们的教育和引导才是最有效的。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强劲的发展要求、离不开理念转变和目标的制定等必要条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科学管理则显得特别重要。
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说:“教学的关键之一是要先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负担,减去低效甚至无效的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效的整体训练。”对“学困生”而言,这句话非常适用,考虑到这些学生多有基础不太扎实,反应相对较慢或审题、思考不到位就下笔等弊病,他们对作业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只是应付性地完成作业。所以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是必要的——这需要老师精心筛选题目,在学生解题之前做好题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题”,让“学困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便于他们真正弄清楚题意、梳理相关知识,真正解决好问题。
“减负”以后,我发现,不少学困生能对不太清楚的内容及时去查找资料、请教他人、小组合作探究时更具针对性了,他们渐渐培养起了良好的解题习惯,增强了解题的信心。所以,笔者认为,作业量相对太大、题目太难,学生总是难以完成,学困生更会顾此失彼,应付了事,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也失去了做作业的意义。
学生练习的过程,是提高审题能力、进行知识融合、有机整合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锁定问题所在,在后续时段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的发展机会。从老师的角度来讲,学生练习过了,自己组织讨论或点评过了并非已完成了任务,进行“二次批改”非常有必要。我认为,在高三初始阶段进行 “二次批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它有利于检查学生订正的态度是否端正、对错误原因的分析是否到位,对题目的理解层次是否符合要求,解题是否规范。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做到及时了解、及时指导。我们在订正的态度、审题的规范、知识的迁移、细节的处理等诸多方面都要进行有序、整体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订正的效果。实践表明,在老师“二次批改”的爱心奉献、智慧行动的激发、促动之下,“学困生”的有序发展必然指日可待。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采取错误的操作方式,得到的不是一种否定,而是一种肯定或没有得到评价,错误操作就会被强化。对于化学“学困生”而言,在高三之前已积累了许多的错误操作模式,进入高三之后,我们应从态度、专注度、作业认真度、准确规范方面开始,对学生的错误或不规范操作要一一的进行纠正。起初,他们往往感到不太适应,甚至有一定的对抗心理,老师要在正面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班主任资源、家长资源,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坚决不能降低要求。实际上,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教育总有一定的“理性迫力”,有些东西学生必须学习,尽管这有可能违背他的意愿,也正是由于这种“迫力”,学生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不可以总是狂欢或者快乐的,因为一味的快乐或狂欢几乎必然导致浅陋、低俗。所以对于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如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化使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建模思想等等,特别是化学审题能力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地跟踪帮助、督促,帮助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反之,这些最基础的内容都无法理解,最基本的优化解题习惯都不能养成,学生肯定难有大的作为,这是需要老师比较智慧地“较真”的事。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但需要科学管理。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得不好,那就只是为优秀生、性格外向生搭建了表演的舞台,而学困生、不善言语的学生只能充当看客。如果引导和管理得好,小组内部建立“互帮对子”,按化学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分档,将学困生和学的比较好又乐于助人的同学,建立帮扶对子坐在一起,及时进行交流、探究;在进行小组评价时,小组整体发展是一个方面,但我们还要注重对小组内“化学学困生”的发展进行评价,内容包括:上课的状态、作业的规范和质量,检测题解题速度和量度,上课时踊跃展示的次数和质量,“二次订正”的质量等等。通过关注“学困生”的评价,小组内部互帮互学环境不断得到优化。由于学生之间语言相近、对知识点的理解、信息的理解、对题目要求的理解差异不太大,交流的时候障碍非常小,学困生很容易接受。显然,良好的小组相互合作学习,不仅学习效率高,而且每个成员都得到和谐成长,整个小组得到有序发展。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基于此,我常常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上台展示,让他们在做中学、让他们合作讨论、让他们讲解,让他们展示。这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的原因、性格的原因或心理原因,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太愿意主动展示,这需要做好必要的前期工作,可以预约、可以从比较容易的题目开始讲起,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感悟“成功展示的快感”,逐步树立他们的信心。在发展过程中,我不断对他们进行激励性评价,给他们发放“报喜单”,让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感到很荣光,同时对他们渗透必要的期望,让他们主动进行查漏补缺,并从内心产生“期望展示”的心理。此后,我给他们展示的题目难度和量度有序增大,让他们逐步提升自己的展示效果,促进自身的发展。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在展示中收获了自尊、自信,从展示中提升了对题目的理解能力,从对题目的理解中提高了对相应知识的串联能力、相应信息的梳理能力、学科思想的感悟能力。一些学困生已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并获得了自我控制和支配学习的能力,他们便逐步发展成为了优秀生。
“学困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他们。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奉献爱心,创造性并艺术性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尽可能引导学生在理念上、行动上、细节上具有不断追求“成就最优秀自我”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的规范的、到位的行动,让学生以此为基点,甚至受用一生,我们的转化工作就应该是成功的,甚至是辉煌的。
奉献爱心、激情工作、优化细节、唤醒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永远是我们老师的首要任务。
[1] 许传利.教育细节的深度思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3
[2] 冯卫东.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95
[3]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6
[4] 沈德立.脑功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6
[5] 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