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转移与高校学科化知识服务实现机制*

2012-09-05 06:54陆浩东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用户服务隐性交流

陆浩东

(贺州学院图书馆,广西 贺州 542800)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信息用户对信息需求形式多样,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随之转变。教师和学生围绕着知识分别扮演着传授方和受益者的角色,知识转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活动中,创新能力是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为此,对加速人才队伍建设的知识转化,知识转移的速度、效率和效果研究就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旨在解决重复建设、人力和技术实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也是实现知识转移目标的一种创新知识服务方式。

1 知识转移的内涵与学科化服务

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1977)最早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他认为企业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Szulanski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传播或转移过程,传播或转移不是扩散,而是跨组织或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共享[1]。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服务是发展知识经济和提高知识创新水平的有效途径。知识服务水平的高低对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直接影响。高校汇聚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最活跃群体,他们不仅是创新活动中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化服务中,利用馆藏资源开展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知识创新活动,变被动为主动使信息服务学科化而不是阵地化,使服务内容知识化而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力度[2]。学科化服务成为具体科研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科化知识服务成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创新点,也是提高知识创新水平的关键。

2 高校知识转移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客观理由,知识转移也不例外,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说人类“需要层次理论”折射出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人类在社会交往、兴趣爱好、个人价值实现是知识转移的内在驱动力[3]。人们所拥有的知识的数量、质量以及知识的结构,决定了他们各自的知识势能,谁所拥有的知识数量越丰富、质量越高以及知识结构越合理,谁的知识势能就越高。高校知识转移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在知识不同维度上存在的“知识势差”[4]。知识转移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小这种知识差距,提高接受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加速知识的合理流动,促进知识的创新。

2.1 知识转移是节约知识获取成本的需要

知识在传授者和接受者之间传递过程中形成的发送成本和接受成本,就形成知识的成本管理,知识转移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构成了知识的转移成本。为了进一步规范知识管理,有效的降低发送成本和接受成本,一直以来就成为相关社会组织关心的知识转移成本管理问题。图书馆是公共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知识管理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主要是以编码的形式发送、接受,用形式化的语言、文字、符号表达。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接受者都可以通过图书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图书馆及时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资源,就能减少用户搜寻信息源的时间和消耗,降低信息资源获取的成本。

2.2 知识转移是实现知识共享的需要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为了保持自身处于不败之地,往往轻易不拿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转移,抑或是与他人分享。如何在保护个体知识产权利益的基础上,促进成员间积极共享知识,是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课题。由于知识在不同人们之间的转移有助于改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共享知识就成为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种共识。知识共享是组织中的知识个体通过各种共享渠道,把个体所拥有的私有知识转化为组织的共有知识并为组织中所有的知识个体共同分享和利用活动[5]。知识共享表现为知识的“量增长”,即知识在数量上的增加,然后带来知识的“质增长”,即“新知识的产生”。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同点都是知识管理的主要过程之一。知识转移能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进而实现社会知识的共享;知识共享通过知识的扩散和传播推动社会知识转移。

2.3 知识转移构成了知识服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图书馆在实现服务价值过程中对所涉及的人和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主要包括用户服务理论基础、馆员基本情况、用户服务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用户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其中,馆员在用户服务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建立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掌握的交流技巧属于用户服务知识管理中的核心知识。图书馆内已存的用户服务知识,比如用户服务规范与准则、用户服务宣传手册、用户服务文明规范等是用户服务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知识。一般知识主要包括关于用户服务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环节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库的构建和服务质量的控制,它们关系到知识服务开展的成败和效果的优劣。

知识创新的实现有赖于知识转移,知识转移为知识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它直接目的是为了知识创新,尤其是隐性知识转移使知识创新的面更为广泛。知识转移与知识创新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流动、知识增值的过程[6]。为了减少和降低用户搜寻信息源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成本,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发送者—公共资源库—信息接受者”的知识转移模式,不受知识转移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避免了知识转移中的多次传递效率低下的问题,使用户不仅沿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识别能力和吸收能力,而且大大降低知识的搜寻成本和接受成本。

3 图书馆推动高校学科化知识服务的策略

图书馆作为知识存储、转移、传播的机构,为知识的积聚而生,因传承文明而存在。图书馆知识能否顺利、有效地交流和转化对图书馆本身及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图书馆应该高度重视知识转移这一重大实践,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有用的知识服务。融于用户决策过程的知识服务,必须体现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是图书馆区别于以往情报机构和咨询公司的最主要之处,专业化是指解决问题涉及的知识专业性,个性化是指解决问题需要为用户量身定做。图书馆可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用户的各种需求,从而确定相应的知识转移模式,目的是为用户搭建知识服务平台,建立宽松的交流环境,更好的实现知识交流机制,促进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创新成果共享。

3.1 营造和谐的交流环境,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由于用户来自不同的部门,因而拥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建立相应的渠道促使社会成员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成果分享。目前,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构筑的知识交流网络成了知识转移的主要渠道,它不仅可以让社会成员方便利用知识,推动现有知识的有效利用和新知识的开发,而且可以密切联系社会成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知识转移的目的是使各方实现共赢的目标。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就是构建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以此帮助用户建立和使用知识库,这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营造一个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知识网络氛围,树立“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促进各方成员主动交流、转移与创新知识是实现各方知识相互转移的关键[7]。民主的氛围是思想自由交换的基础,关系越和谐,对知识的认同度越高,知识转移越有可能成功。只有转化和创新的知识才能充分实现知识的价值以及知识的增值。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受用户的文化差异的影响,在特定的时间内,知识转移的速度、知识的丰厚性和厚度,以及用户满意度决定着知识转移的量[8]。

3.2 利用知识网格技术,实现知识资源整合

较传统的知识转移途径,利用网络进行知识转移具有交互性、便捷性和多媒体的特性。知识资源整合的效果是衡量知识转移对组织绩效和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变量。当今日益发展和完善的知识网格技术较好地实现知识资源的整合,为知识的有效转移搭建一个良好的技术和交流平台。正如按网格研究专家I Foster所说,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互联网、计算机、大型数据库、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9]。高校图书馆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对知识载体或客观知识的理解转化为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对知识资源加以整合和运用,通过分析用户需求特点,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化服务平台,如知识管理系统、特色资源数据库等,采取无缝链接技术管理,实现个人或群体知识的提取、结构化处理,从而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改善用户之间的沟通效率,加快信息和知识的流动。

3.3 选择有效的知识转移方法,提高知识转移能力

一个完整的知识转移过程包含了知识发送方、知识接受方、转移渠道、被转移对象以及转移所嵌入的情景等因素;通过这一过程,最终实现知识从一个单元向另一个单元的转移[10]。有效的知识转移是指知识接受者只有把所接受的知识整合到其生活工作之中,并加以有效的利用(如图1)。

图1 知识转移路径示意图

由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具有不同的特性,因而知识转移的方法各不相同。在显性知识的转移中,中介主要负责帮助接受方掌握如何获得显性知识的相关技术和知识;在隐性知识的转移中,中介通过言传身教和面对面交流,帮助接受方吸收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显性知识只是整个知识的一部分,大量的隐性知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待挖掘。获取隐性知识并转化为个人能力也很重要。积极获取隐性知识并转化为能力是提高知识转移效果的关键方法之一。获取隐性知识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通过自学或面对面学习和交流,从知识提供者那里获取;二是通过自行摸索积累隐性知识。

知识发送者要扮演一个熟练的发送者的角色,以合适的方式、恰当的知识组合、准确的时间向合适的接受者转移知识和基础信息。对知识接受者的充分了解有助于知识发送者确定采取何种方式转移知识,以及确定预期的转移效果。发送方的知识转移能力有助于实现所转移知识与转移环境之间的相匹配[11]。高校图书馆将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专家、教师和学生作为学科化服务的主要对象,并针对这一群体开展学科化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是缩小主体间存在知识差最有效的措施,学习是通过知识主体认知的相互交流来提升其认知能力的过程,其结果将以新知识、新技能等形式呈现[12]。可见,学习既是知识转移的动力,也是知识转移的重要形式,它使知识跨越时空在知识主体间发生转移,从而使双方的知识能力(知识发送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3.4 建立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去努力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从管理学角度而言,就是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努力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激励机制就是这些有效方法的有序的集合。实践表明,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对个体到群体、组织的知识转移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在有适当的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更为有效。

目前,激发知识转移双方发挥主观能动性最有效的方法有物质激励法和精神激励法。由于两者各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该建立知识转移的新的激励机制,以促进知识的高效转移。例如,建立知识转移激励的考核制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知识转移的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例如,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用物质利益来驱动;精神激励能满足成员的成就欲和尊重欲,对推动隐性知识的交流与转移十分重要。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学科研经验交流等属于典型的知识转移活动。作为知识转移主体之一的教师,在整个知识转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知识转移的效果,是整个知识转移活动中的关键环节。要提高教师知识转移的积极性,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激励,以便发挥主观能力性,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与此同时,通过知识培训激励,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传授知识的表达能力和技巧也得到加强,提高了知识转移的效果。

4 结语

众所周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国家创新水平的高端位置,在国家创新活动中起着知识推动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存储、继承、传播与创造的重要场所,知识活动贯穿于始终,图书馆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服务模式的超越与发展。在知识剧增的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学科化服务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程,图书馆知识转移是信息服务的拓展,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多样化的信息和知识需要。依托信息技术,通过一定的合作协调机制,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开展合作建设、联合服务,达到知识资源共享的目标,势必焕发出图书馆更强的生命力。

[1] Szulanski,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pecial issue),1996(17):27 -44.

[2] 李春旺.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6(10):14 -18.

[3] Khamseh,Hamid Mazloomi,Jolly,Dominique R.Knowledge transfer in alliances:determinant factor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1):37-50.

[4] 李顺才,邹珊刚.知识流动机理的三维分析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39-43.

[5] 任志安.知识共享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联结经济[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119-124.

[6] 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4.

[7] 胡厚宝,彭灿.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障碍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136-138.

[8] Bhagat Rabi S.et al.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ross-border transfer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204 -221.

[9] I Foster.The Grid:A New Infrastructure for 21st Century Science.[J].Physics Today,2002(2):42-47.

[10] 王三义等.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98.

[11] Tanya Menon,Jeffrey Pfeffer.Valuing internal vs.external Knowledge Explaining the Preference for outsider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497-514.

[12] Riechmann T.Learning in Economics: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Genetic Algorithms[M].Germany:Physica-Verlag,2001:16 -18.

猜你喜欢
用户服务隐性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新媒体时代老年类报刊的用户服务转型与升级对策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服务探讨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转型路径分析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用户服务保障模式探讨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