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松
(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南阳 473061)
以产业集聚带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成为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发展中也始终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河南省多数产业集聚区都比较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事实上现在许多地方政府、产业集聚区都在通过想方设法吸引外来人才,或者通过企业短期内部培训来缓解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各类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有潜在能力为本省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何通过有效措施,使二者之间能够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在根本上解决产业集聚发展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河南省产业集聚发展的具体实践,探讨构建以“产业集聚区+职教培训中心”为形式,以“专业群+产业链”为核心内涵的产业集聚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模式,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思路。
由于目前理论上对于人力资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定义,而且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因此,为了对问题进行更加明确、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必要首先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是指企业为实现未来的增值,通过有意识地投资获得的,依附于全体员工身上的健康、智力、精神等价值存量的总和。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人力资本分为不同类型。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文献都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的划分标准。虽然表达用语不同,但分类都大同小异。如普通型,管理型,技术型,企业家型(刘铁明,2008);初级,中级,高级(方竹兰,2001);同质型,异质型(丁栋,1999)[1]等。这些分类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本作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划分,但是仍然难以准确反映目前生产型企业普遍紧缺的、以中等或者高等职业教育为背景,既具体熟练专业技能或者管理水平,又具备相当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本。因此,本文比较倾向于以美国劳工局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分类方法。即同样以知识和能力为标准,把人力资本划分为行政长官(executives)、经理及行政管理人员(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专业人员(professionals)、职员(clerical)、熟练工人及技工(skilled,craft)、非熟练工和半熟练工(unskilled,semi-skilled)[2]。本文中的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在上述分类方法下的专业人员、职员,熟练工人及技工。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以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代表,它们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工业基础,产业集聚规模也相对较大,起点也较高。大多数以原有的经过多年发展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人力资本丰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技术含量高,在省内以及国内都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类以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许昌长葛市城南工业集聚区、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代表,它们是在市场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历史较长,产业基础比较扎实。但是同第一类产业集聚区相比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从河南省全省来看,这类产业集聚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第三类以周口市川汇产业聚集区为代表,这类产业集聚区属于传统农业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应的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几乎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区内企业普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几乎没有自主研发能力[3]。就人力资本而言,主要以吸收周边一般务工人员为主,大部分人员属于非熟练工和半熟练工,非常缺乏以熟练工人和技工为主体的技能型人力资本。从统计数据来看,这类产业集聚区占据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较大部分,同时从实际情况看,它们同样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上述第二类、第三类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主体,在全省产业集聚区中占据较大比例。而且如上所述,这些产业集聚区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本文中产业集聚区主要是指上述分类中的第二类、第三类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聚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集聚,其中自然也包括人力资本的积聚。可以说,产业集聚区内人力资本积聚的程度以及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产业集聚区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总体来看,产业集聚区内人力资本的积累已经初具规模,但与河南省全省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对人才资本的内在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10月,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共需要人才达到4.29万人,其中以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最为急需。以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电子信息设备业、冶金化工业和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河南省特色优势产业对各种技能型员工的需求尤其迫切。从专业技能要求看,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以中高级职称为主,技能工人以中初级技能为主。但这种对人力资源的旺盛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许多企业往往找不到所需的人才,人力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所以从总体来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本的积累明显滞后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影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整体快速发展的一个突出障碍,亟须加以解决。
河南省人力资本分布明显不均衡,大部分人力资本主要积聚在以郑州为主的大中城市,一般县市级产业集聚区很难吸引到外来人才,导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之间人力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常常出现结构性的矛盾。以河南省郑州市产业集聚区与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对比为例,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汇集了河南省内四所一流的大学,区内仅各类专业科技人才就将近四万人,理工科本科人才数量居全国高新区之首。目前已经成为郑州西部一个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流通为一体的新型社区。而河南省长葛市产业集聚区2010年8月的人才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该产业集聚区到2009年底一共有企业16家,从业人员9553人,其中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为1528人,所占比例仅为16%。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438人,仅占专业人才总数的28%,其绝大部分为专科以下学历。专业人才中青年骨干较少,50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有423人,占27%。这种人力资本低水平积累状况直接导致其比较优势的机械制造行业只能走低水平运营,档次迟迟得不到提高,管理水平低下,尽管在全国数量居多,但始终缺乏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4]。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现象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普遍存在,它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政策优惠,市场环境建设等因素都密切相关。
河南省人力资源虽然数量较多,但总体质量却不高。每万人中受到本科教育的比例在全国排名较低。同时从社会环境来看,由于河南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力量薄弱,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因此河南省人才外流现象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相对较严重。大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首先考虑到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寻找工作。这对于本来就存在巨大人力资本需求缺口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同一产业或者相关产业的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大多数产业集聚区内都存在一个或者几个比较明显的主导产业,产业内企业彼此之间都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这种分工协作在纵向看就是同一产业链上从上游原材料的生产与供给活动到下游最终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彼此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从横向来看,就是围绕产业链上某一核心生产环节,周边大量企业提供各种生产配套性服务。这样的产业集聚区,由于主导产业明确,分工协作紧密,因此容易形成合力,从而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为所有企业带来快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5]。
就河南省而言,以上述第二类,第三类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往往生产规模不大,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型员工,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机制几乎没有,因此它们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无论在数量或者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产业集聚区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到招商引资政策的“软环境”方面也难以吸引外来人力资本的流入。因此,在这个阶段,产业集聚区内的人力资本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技术层次结构来讲,都难以满足整个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而且与一般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不同,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往往会出现在短时间内对与某一产业相关的多种专业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而原有的独立分散、自我封闭、缺乏针对性、未能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则难以适应这种新情况,结果导致在短期内出现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显著缺口。这种现象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目前的发展阶段表现得尤其明显。因此,必须根据河南省实际情况,构建河南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有效缓解人力资本缺口对于河南省产业集聚发展的“瓶颈”作用。
针对河南省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但各县市几乎都有自己的职教中心的特点,通过统一规划,结合各个地方产业集聚区的支柱产业或者优势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合理调配职业教育资源,以地理位置毗邻,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数个县市级产业集聚区为区域性服务对象,组建新型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最终形成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为“中心”,以周边县市级产业集聚区为“外围”的新型职业教育与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新模式。如图1所示:
新模式强调“中心”与“外围”之间的紧密联系,即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为周边产业集聚区提供人才教育及培训服务,这种针对性突出地表现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而周边产业集聚区则为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提供其所需的实习岗位,实验实践基地以及指导教师,等等。二者相互促进,互为依托,最终形成一种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具体如图2所示:
图2中企业1,企业2,企业3代表位置毗邻的不同产业集聚区内从事某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专业1、专业2、专业3则代表通过统一规划,科学配置,在河南省职业教育资源范围内通过师资、设备的统一调配而重新组合而成的不同专业。这些专业由于彼此之间的密切联系而组合成群。它们紧紧围绕着产业集聚区内主导产业或者优势产业而设立,其目的就是为该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培养所需专业人才。而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则全面负责专业群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与目前普遍一般意义上的职教中心在功能,地位和责任上有着显著不同。首先,它服务于周边毗邻的数个产业集聚区,为其提供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个以它为核心,为周边产业集聚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型产教融合体,它的辐射涵盖范围要远远超过目前县市一级的职业教育学校。其次,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不仅为集聚区内企业提供经过正规职业教育的专业职业人才,而且也负责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对中心而言,教育职能与培训职能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它的教育职能更加多样化,与企业结合更加紧密。再次,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并不追求专业的全面性,而是特别强调与当地集聚产业的紧密结合。它要围绕“外围”产业集聚区主导优势产业,专注于专业群的布局、调整及发展。因此,“中心—外围”型融合发展新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为“职教中心+产业集聚区”,实质则是“专业群+产业链”。
1.区域性
在该模式中,职教中心和产业集聚区都位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彼此相邻或者相距不远。在人力资本培育、输出方面,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为核心辐射周围邻近产业集聚区;在人力资本积累及集聚方面,则体现在职教中心和产业集聚区之间的双向互动。这种特点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本的积累成本,从而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较大规模的人力资本需求。这一点与河南省目前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有所不同,职教中心的特点在于它的地域性,即主要服务于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区。河南省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也是为了通过合理配制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增强整体优势,为河南省职业教育事业服务。但这种形式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针对性,不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表现上看有规模、有实力,其实还是比较分散,难以形成真正的一致力量,表面上的统一掩盖了实质上的分散。
2.针对性
该模式中的新型职教中心专业设置突出强调针对性。即围绕毗邻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形成以某一产业链为明确服务对象的专业群。职教中心不追求专业的大而全,而强调专业的专而精。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专业群与集聚区内产业链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依据产业链的组成和建设专业群,可以使其自身的人才培养工作紧扣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凸显其服务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另一方面,专业源于实践,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往往催生新专业方向甚至是全新的专业的诞生。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可使专业建设和区域集聚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3.规模性
该模式中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是在全省范围内,以各地方职教中心为基础,通过统一规划和配置,在全省范围内配制职业教育资源,并与区域性集聚产业相结合而组建而成的,因此它在师资力量、实验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模要远远超过目前各县市自己的职教中心,这样就使它有能力满足产业集聚区在较短时间内对于各种人力资本的大量需求,从而缓解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目前面临的这种人才“瓶颈”现象。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长,期间经历多次变化,职业教育在长年的实践当中,也探索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形式。目前,在实践当中也存在一些与上述模式类似的职业教育与集聚产业合作发展模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经过多年发展,比较成熟的苏州工业园区职教模式;一个是刚刚出现,处在发展初期的河南省扶沟县产业集聚区职教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立的国家级工业园区,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该工业园区由于规模大,吸引力强,因此在园区内集聚了不同产业的企业集群。该工业园区从2009年开始重点打造七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调高、调优、调轻”。分别是高新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集聚区;总部经济集聚区;物流会展集聚区;服务外包集聚区;生态经济集聚区等。该工业园区从1997年就开始建立自己的职业教育学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运行的最大特点是与园区内企业联系异常紧密,这种紧密性主要表现在,学校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内部,培养的各种人才主要服务于本工业园区内企业,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毕业生80%以上在园区企业担任班组长、线长以上职务和专业技术骨干。同时,园区内企业也从多方面介入学校的经营管理,园区内有14家跨国外资企业是学院的董事会成员。近十年中合作企业累计向企业捐赠奖学金助学金奖教金或捐赠设备超过6000万元,而学院现职教师中有80%以上来自企业,企业与学校双方形成一个利益攸关的紧密结合体,在其他地方所存在的各种诸如兼职教师招聘,学生顶岗实习,实习设备保先等一直困扰许多职业院校的难题在园区这种特有的生态环境中都能迎刃而解,成为全国职业院校企合作的典范[6]。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苏州工业园区存在的这种职业教育与集聚企业紧密合作的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历史较长,模式成熟,该工业园区建立于1994年。其次,起点高,规模大,该工业园区是国家级工业园区,园区内多数企业都是高技术企业。再次,地理位置优越,该工业园区位于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此背景下,苏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园区内企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良好态势。而“中心—外围”型新模式则主要以河南省县市一级的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这些产业集聚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本模式的特点是要强调要统一规划,在全省范围内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为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区提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种人力资本。这是本模式与苏州工业园区模式的主要不同之处。
河南省扶沟县2011年在本县的产业集聚区内建立一所高标准的职教中心,免费为投资者培训工人。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从本产业集聚区的实际发展出发,首先强调它的多功能性,即集学历教育,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农民工培训,在职教育,技术研发为一体。其次体现了资源整合特点。该职教中心整合了两所规模较小,地理位置偏僻的职业中专,把它们整体迁入职教中心。优化了该县的职业教育资源。再次也体现了该职教中心的目标性。即该职教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产业集聚区的生产企业。扶沟县这种职教新模式与本文的创新模式有许多类似之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区别。首先,扶沟县职教中心的对象毕竟单一,主要是本县产业集聚区为服务目标,而本文中的模式则以一个较大区域内的几个产业集聚区为对象,在地理范围上要比扶沟县的职教中心大。其次,层次不同。扶沟县职教中心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育层次等方面与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存在着较大差距[7]。
总体上看,河南省扶沟县模式——“中心—外围”型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模式是职业教育与产业集聚深度融合发展由低到高三个不同层次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地方集聚产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代表了我国职业教育在今后的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产业集聚程度都存在明显差异,三种模式中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层次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河南省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但正如上所述,要保持产业集聚区的长期快速发展,人力资本的技术支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产业集聚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从而夯实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础。本文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中心—外围”型职业教育与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并对此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这些努力都会为促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需要我们继续研究。例如如何构建该模式的内部运行机制,如何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如何合理处理在职教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加以分析和解决,从而促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又快又好发展。
[1]刘铁明,袁建昌.企业人力资本分类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8,(3).
[2]黄津孚.企业人力资源的分类方法[J].中国劳动,2000,(11).
[3]吴国玺.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优化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1,(3).
[4]长葛市产业集聚区人才状况调查[OL]. http://www.cgjjq.com/E_ReadNews.asp?NewsID=355,2010-08-26.
[5]王书爽.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4).
[6]王寿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7]扶沟县产业集聚区创新“产业集聚区+职业教育”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双赢[OL]. http://www.hndrc.gov.cn/cyjjq/2099.jhtml,201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