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河源中心支行 凌塔
关于县域经济的专门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县域经济真正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也还是近几年的事。由于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研究方法亦多种多样。苏方林(2005)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以辽宁省27个县为例,研究了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刘霖等(2005)运用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浙江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异[1]。黄启才(2008)将基于面板数据的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引入县域经济实力评价研究之中,并以福建58个县市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其2000~2005年的经济实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王义宏(2009)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阴县域经济系统发展程度评价的主要因素为城镇化率和劳动者就业率。周泽炯(2010)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61个县域经济单位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较弱,县域之间经济竞争力差距较大。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源市五县一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使用软件Qstat3.5 进行数据处理。因子分析法是一种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能将多个相关变量化为少数几个无关的新的综合因子,能用较少的综合因子来反映原始数据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利用因子分析可以克服其他分析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的主观性缺点,形成反映因子和指标包含信息量的权数,以计算综合评价值,有助于保证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真实关系,是评价地区发展实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影响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在参考现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河源市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包括发展规模、发展潜力、发展活力3大类共1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河源市五县一区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见表1)。本文数据资料来源于《河源市统计年鉴(2010)》。
数据标准化包括同趋化处理及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指标中不存在逆指标,因此无需对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无量纲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最小—最大标准化”、“Z-score标准化”和“按小数定标标准化”等。本文对各个指标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差异,利用Qstat3.5处理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大部分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大于0.3,说明原始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本问题进行因子分析是合适的。
表1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变量的差异一般通过方差来反映,本文用主成份法提取因子,得出初始方差及其贡献率结果(表2)。因子选取的标准是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一般取值85%以上)及特征值大于1来确定,本文中选择前者,提取的公因子数目为3。
表2 初始方差及其贡献率
从表2中可以看出,前3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8.669%,总体上原有变量丢失的信息较少,因此可以用前3个公因子的变化代表整个样本的相关变量。
由于原始因子载荷矩阵在因子解释过程中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所以选择了方差最大化方法(varimax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表3)。
表3 旋转后因子方差及其贡献
由表3可见,因子旋转后,累计方差比没有改变,但却重新分配了各个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方差,因子特征根贡献率分别为35.595%、32.529%、20.539%,改变了因子的方差贡献,使得因子更易于解释。
此外,为了知道每个主因子的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确定主因子后,还需要进行因子旋转,通过适当的旋转得到比较满意的主因子。旋转的方法有很多,这里采用常用的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Varimax),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表4 因子载荷矩阵
从表4可以看出,公共因子A1中X1_s、X2_s、X4_s、X5_s、X6_s、X7_s、X8_s、X13_s 、X15_s具有大的载荷,这些指标代表的县域经济的发展的总体规模,因此可以命名为发展规模因子。公共因子A2中X3_s、X14_s、X18_s、X19_s具有大的载荷,这些指标表示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财力支持,代表的是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因此可以命名为发展潜力因子。公共因子A3中X9_s、X10_s、X11_s X12_s、X16_s、X17_s具有大的载荷,这些指标反映的是经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和外资利用情况,代表的是经济增长的活力,因此可以命名为发展活力因子。
运用Qstat的因子得分功能分别对五县一区在三个公共因子上进行评分,得分及排序,最后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三者累计的方差贡献率之比对得分进行加权汇总,得到各县区的总因子得分及排名(见表5)。
表5 各因子得分及排名
从表5总排名结果可以看出,龙川排名第一(总得分为0.66),依次排名分别为源城(得分为0.559)、东源(得分为0.185)、紫金(得分为-0.136)、连平(得分为-0.618)、和平(得分为-0.55),综合差距不大,但是三个公因子的评估结果差异显著。
(1)发展规模因子得分最高的是龙川(1.88分),最低的是和平(-1.08)分,这表明龙川的经济发展规模在全市五县一区中最高,主要原因在于龙川具有较厚的经济底子,同时,人口数量及地域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促进社会消费、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2)发展潜力因子排名靠前的是源城(1.72分)、东源(0.47分),表明两者的经济发展潜力处于全市五县一区中前列,主要原因在于两地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属于全市县区经济的发展中心,依托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具有其他县区无可比拟的优势。
(3)发展活力因子排名靠前的是源城(0.986)、东源(0.731),表明两个地区在GDP、工农业增长、出口贸易和外资利用方面领先于其他地区。
为了提升河源市县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减轻各县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弥补各县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实现河源市县域经济快速、均衡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在竞争力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源城区及东源县在县域经济发展规模方面排名较为靠后,可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扩大源城、东源的行政区域范围,提高城市化水平,争取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安居、创业,进而更好的促进消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第三产业,弥补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短板,实现两者在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
区域竞争的实质是产业的竞争,产业园区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尽管和平、紫金、连平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明确了自身发展方向,但是由于位置偏远、园区硬件建设相对落后、在吸引外资、劳动力方面不如源城、东源,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工业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县产业转移园建设,以此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潜力。
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充分盘点县域内的资源,进行大力度的整合,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同时,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
[1] 苏方林.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分析——以辽宁省县域为例[J].学术论坛,2005(5).
[2] 刘霖,秦宛顺.县域经济的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兼论政府层级效应与“温州模式[J].统计研究,2005(1).
[3] 黄启才.县域经济实力综合评价研究:2000~2005——基于Panel data的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4] 王义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评价——以江阴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8).
[5] 周泽炯.基于因子分析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以安徽县域经济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