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啸秋中学 郑上典
立体几何解答题处理策略
☉浙江省温州市啸秋中学 郑上典
本文下面介绍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几个切入点,虽然这些方法对于老师并不陌生,但对学生而言,能够较快地找到解题的入口,则对教学有借鉴.
立体几何的解答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这类问题以空间的线、面关系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等.但学生在解答这类题时,往往有畏惧感,盲目探索,浅尝辄止,甚至感到无从下笔.因此有必要对这类问题的解题策略作一些探讨.
证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时,若有三角形、梯形一边的中点,常取另一边的中点作出中位线,利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证题.
当有等腰、等边三角形时,常找底边的中点连成中线,利用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底边的中线即为高线,从而作出垂直关系.
有正方形这个条件时,常连接对角线,利用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来得到垂直关系.
例1 图1是一个直三棱柱(以A1B1C1为底面)被一平面所截得到的几何体,截面为ABC.已知A1B1=B1C1=1,∠A1B1C1=90°,AA1=4,BB1=2,CC1=3.
(1)设点O是AB的中点,证明:OC∥平面A1B1C1;
(2)求二面角B—AC—A1的大小;
(3)求此几何体的体积.
证明:(1)由题意四边形AA1B1B是直角梯形,且点O是AB的中点,所以想到取A1B1的中点O1,连接OO1,则OO1是梯形AA1B1B的中位线.
图1
点评:此例就是利用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证题,过程自然、合理.
例2 如图2,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已知DC=DD1=2AD=2AB,AD⊥DC,AB∥DC.
(1)求证:D1C⊥AC1;
(2)设E是DC上一点,试确定E的位置,使D1E∥平面A1BD,并说明理由.
证明:(1)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连接C1D.
由DC=DD1,得四边形DCC1D1是正方形,则DC1⊥D1C.
点评:DC1⊥D1C就是利用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证得.
图2
(2)由于本题证明的是线面平行,平行的问题多和中点有关,所以先猜想使E成为DC的中点时的情况再论证,理由如下:当E是DC的中点时,连接BE,则有BE∥ADA1D1,则四边形A1D1EB是平行四边形,D1E∥A1B.
点评:利用平时积累的经验“猜想”也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先猜想后证明”的数学意识.
图3
当题目中告诉一些边长或角的值时,一定要记得通过计算或论证发现有等腰、等边三角形或通过a2+b2=c2或者计算角的度数发现有直角三角形.
例3 如图4,在三棱锥S-ABC中,侧面SAB与侧面SAC均为等边三角形,∠BAC=90°,O为BC的中点.
(1)证明:SO⊥平面ABC;
(2)求二面角A-SC-B的余弦值.
证明:(1)连接OA,由题设SB=AB=SC=AC,BC是公共边.
图4
(2)略.
点评:本题容易发现SO⊥BC,但若不利用边长间的关系SO2+AO2=SA2,不易发现SO⊥AO.
图5
(1)求证:BD⊥平面PAC;
(2)求二面角A-PC-D的大小.
证明:(1)由PA⊥平面ABCD,BD⊂平面ABCD,得BD⊥PA.
(2)略.
点评:本题易得BD⊥PA,只要有“利用好边长计算的意识”,计算出∠ABD=30°,∠BAC=60°,就能证得BD⊥AC.
高考解答题是能力与时间的角逐,赢得考试时间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这就要积累平时的解题经验与捕捉他人之“玉”,要善于总结和比较,总结出题目类型,比较出最优方法,考场上就会胸有成竹,就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