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的动机及规范措施

2012-08-27 05:39
中国商论 2012年36期
关键词:盈余动机管理者

1 盈余管理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但其概念在学术界仍有着诸多不同的见解,尚未达成共识。Davidson et al. (1987)把盈余管理定义为在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内,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使财务报告的盈余达到期望的水平的过程;美国会计学家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其实是“信息披露管理”,管理层通过有目的的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达到获取个人私利的目的;Burgstahler and Emas (1998)认为,盈余管理包括了能够影响盈余的行为的大部分,从正常的经营、投资和融资行为到能够影响盈余的会计核算方法的纯粹的记账行为。

本文采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有目的去选择会计政策、会计法规或采取其他方法来调整或控制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盈余信息,以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最大化地实现公司的市场价值的行为。

2 盈余管理的动机

2.1 管理者自身利益动机

由于管理者与企业之间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以及经济主体的自自利的本性和信息不对称等诱发了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现在很多企业实行绩效工资机制,即把管理者的工资、奖金或升迁机会与企业的业绩挂钩,这种机制加强了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管理者往往想方设法去美化和修饰财务报告上的一些数据,使得财务报告所呈现出来的业绩看起来更“完美”,这样业绩“提高了”管理者的报酬自然也就提高了。

此外,管理者为了美化与自己的任职期间挂钩的业绩,也常常进行盈余管理。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新上任的管理者会对公司进行一次“大洗澡”,即注销部分资产、清理资产负债表以减少所有者权益从而提高公司未来预期的盈利能力,这样新上任的管理者既可以把公司业绩不好的责任推卸给其前任,同时又可以为自己带来良好的信用和预期。Godfrey et al. (2003) 指出新上任的经理有动机操纵盈余,他们在职位变更的当年,更有可能减低报表盈余,使一些重要的财务报表数据看起来不太乐观,相反,职位变更后的一年,管理者们开始想方设法增加报表的盈余,传递他们经营良好的信息。

2.2 平滑收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当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稳定导致收益出现较大波动时,管理者就有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就是一个成功运用盈余管理的案例,在1983~1993年,在其他公司受商业周期的影响,收益出现不稳定时,通用公司却保持了相当平稳的利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GE利用重组费用(包括离退休人员和裁减人员的安置费用、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等)进行了盈余管理来消除收益的不稳定,即若GE出售一家公司获得收益时,通常会用差不多等额的重组费用来冲销这笔收益,使其利润保持平稳状态,这样会给公司带来良好的声誉和树立良好的形象,如表1所示。

表1 通用公司利用重组费用抵消资产销售利得(单位:百万美元)

2.3 税收动机

这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比较熟悉和常见的动机,管理者经常采用盈余管理手段进行避税,甚至偷税、漏税。比如一些跨地区或跨国经营的企业,其母子甚至孙公司不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国家,且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税收政策,企业为了避税,采取转移利润或进行关联方交易等手段,把利润转移到享受更低税负的地区或国家。此外,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也会诱发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税收动机不一定全是为了降低盈利、减轻税负,也有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为的是提高盈利,增加税收支出。比如大部分国营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经营业绩良好的形象 ,往往进行盈余管理去虚增利润,这样必然也会引起税收的增加,但这不但不会给企业带来负担反而会使其得到绩优公司的美名,同时对管理者的政治前途和声望也大有裨益。

2.4 股票发行和上市以及筹资方面的动机

由于证券法对公司上市在财务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公司上市提出的一个要求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净利润累计超过3000万元。但对于目前国内的很多企业来说,他们很难甚至无法做到发行前三年连续盈利,因此为了达到要求以获得上市和发行股票的资格,企业往往通过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使经过粉饰后的盈余达到规定的要求;同时,这样的操作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股票定价水平,以最大限度地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有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企业采用类似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还有维持上市资格、防止企业股票停盘、增发股票或配售股票以及炒作股票等。

2.5 政治成本动因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公司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公司一旦招致严厉的政治限制,就会影响正常的经营。一般情况下,大型企业更加关注政治成本,故其管理者常常进行盈余管理。Watts and Zimmerman (1978)指出,大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减少其报表上收益的会计政策,因为较低的盈利水平有利于减轻他们来自政治方面的一些管制,以减低其政治成本,且企业的规模越大,其管理者选择能够减低当前盈利水平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动机就越大。此外,大公司比小公司更具有政治敏感性和由于政治成本施加的压力而转移财富的动机,因为“树大”更易“招风”。

3 盈余管理的规范措施

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会给公司的治理结构带来不利的影响,也可能会损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等,但它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对盈余管理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既不要完全的杜绝和制止,也不要推崇,而应该致力于完善政策、制度,以给予正确的引导。

3.1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方法

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往往存在规定的模糊和不明确的地方,不免存在很多漏洞,这给盈余管理这一机会主义行为创造了条件。管理层往往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合理利用会计准则的规定,选择及变更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另外,管理者故意曲解或未准确地理解会计准则以及执行力度不够等也促使了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因此,会计准则的制订应与时俱进,同时也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修订和补充。另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尽量缩小会计政策和方法可供选择的范围,从而从源头上减少盈余管理的行为。

3.2 优化管理者绩效考核制度

将管理者的工资与奖金挂钩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实行的绩效考核制度,这样的考核制度诱导管理者为了谋取更多的个人私利而进行盈余管理。管理者通过调整或变动会计政策、改变会计方法等手段来实现他们短期的利润指标,而不考虑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这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相违背的。优化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制度,首先要建立长短期结合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管理者的薪金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相联系;其次是在管理者绩效考核制度中引进股票价格、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指标,将管理者的绩效考核与企业业绩相联系,引导企业管理者做出有利于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决策;最后,逐步推广股票期权计划,将管理者的收入与股东利益建立联系以削弱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3.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管理人员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对相关责任、权利、利益的安排,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与企业的治理结构有关。内部控制制度较完善的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相对较少,如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度较健全,设立了外部独立董事的公司在一定程度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大部分公司设立的董事会、监事会、外部独立董事等机构实际上形同虚设,整个公司其实由内部人员控制着。由于管理层管理和控制着公司的会计人员,因此也就控制了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层和会计人员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外提供经过粉饰的财务报告和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使报表使用者不能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要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各机构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要充分发挥各机构间的相互制衡作用,以此减少管理层盈余管理的行为。

3.4 加强对盈余管理的外部监督

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监督是最主要的两种外部监督途径。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企业披露的信息这方面入手进行监督,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就是通过一些会计信息体现的,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部门等就是通过企业披露的信息来对其进行评价和价值评估的,故这些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含量对报表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并严惩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的公司,给报表使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使用环境。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监督对减少虚假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至关重要。注册会计师首先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对自身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不与公司的管理层勾结进行舞弊,减低信息的质量。其次,注册会计师应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以更好的监督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和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3.5 健全企业上市和股票发行制度

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企业上市和股票发行制度还存在缺陷,这给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对此,首先应当健全规范企业上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完整和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如增加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等指标,通过增量考核指标可以缩小操纵空间,加大操纵难度,减少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其次应引导股票发行制度向着更加市场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在其信息被充分披露的情况下,可以适度放松对企业公开发行股票的限制;再次是对配股条件不应只是单一的硬性规定,而应改为多维的动态控制规定;最后,对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条件进行修改,使管理者不会因为为了避免处罚而进行盈余管理。

4 结语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和会计造假不同,后两者是不合法的,而盈余管理被普遍认为是合法的,它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良好的盈余管理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积极的影响,如企业通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内部信息,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等,但是盈余管理更多的是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的投资决策,一旦投资者发现企业欺骗了他们,就会对企业失去信任,这会使企业的声誉受损等。

因此,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治理应学习大禹治水的策略,不是堵塞而是疏通,即要引导企业进行正确的盈余管理。一方面,要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手段;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股东利益保护机制,减少盈余管理的动机。此外,还要加强外部的审计监督,提高审计执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工作人员应公正,对自己和企业负责任。我们要充分发挥盈余管理给企业带来的积极作用,杜绝消极影响,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

[1] Khaled Aljifri. Measurement and Motivatio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A Crit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ccounting Business & Management 14 (2007).

[2] 刘红.盈余管理研究[J].现代会计,2012(2).

[3] 李宝智.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方法措施研究[J].理论研究,2012(2).

[4] 孙荣军.盈余管理手段及其动机分析[J].管理视野,2012(2)(下).

[5] 安进芳.盈余管理的动机及规范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盈余动机管理者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动机不纯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