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2-08-27 04:43山园园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花是奇特养花

山园园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山园园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一、教学内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为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第25课。

二、教材简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一幅多姿多彩的异国画卷,了解异国风情特点;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它们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石。《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的德国美好的环境就是靠人们那如花一般美好的情怀营造出来的,让学生明白了美就是分享,美在于奉献。这篇文章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有利于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再加上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能感染、熏陶孩子们的心灵,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四、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花团锦簇”“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姹紫嫣红”等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花满窗前、汇成花海的美丽景象,体会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学习德国人那种爱美、创造美、分享美的情怀。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大树指的是谁?

预设:季羡林爷爷

(2)回顾: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十二国语言,对外国文化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

预设: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1935年至1945年,他在德国生活了整整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

(3)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齐读课题)

(4)提问:谁的花?又是给谁看的?(生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导入简单实用。学生前面刚刚学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对季羡林先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教师稍加利用,巧作铺垫,让学生回味“三个贯通”,然后把新学课文的来历作简要介绍,温故知新,自然入题,重点突出问题的独特——为什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呢?引出疑问和思考,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初读课文。这里,笔者关注了课文题目,从读法上强调“_____的花让_____看的”,看似不经意,但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读通课文,因为文题的结构非常独特;二是引出疑问;三是突出“自己”和“别人”两个主体,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最好还能把意思读懂,有困难的地方可以作上标注,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师:老师这儿有两组词语,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写一写:让学生上黑板写“脊”字,教师指导。

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图片进行感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目标是学习生字词,笔者从认、写、记、理解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不再是单单的写字教学,也不是花哨的图片教学,而是将两者合二为一,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师:大家初读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大家回忆一下,也可浏览课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先想好,组织好语言再发言。

预设:

①德国的花非常奇丽,德国人也很奇特,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②这篇课文不仅写了花美,还写了人美,他们种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主要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概括课文大意。让学生一一发言,综合起来就比较全面,同时也让学生有话可说。再加上提炼的板书提示,整篇课文的思路、线索就很清楚地展现出来了。

一般而言,第四季度是生猪养殖的传统旺季,生猪育肥期对饲料需求量变大,因此每年12月前会逐渐消耗豆粕库存。今年豆粕库存虽有所下降,但总体存量水平较往年明显拔升,截至 11月11日,全国豆粕库存约为107万吨,较去年同期高出约82%,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库存50万吨。

(三)走进德国,感受民俗

1.感受奇丽的景色

过渡:同学们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很快读懂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和框架。同学们找出了“奇丽”和“奇特”这两个关键词,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奇丽”的段落。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第三节,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花的“奇丽”的。

汇报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谈体会。

(2)德国的花有什么特点?

①花多 ②花美

(3)在“山阴道上”进行一个拓展

现代作家郁达夫就有诗云:“罗刹江边水拍天,山阴道上树含烟。”

(4)音乐起,师引导: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你就在德国,走在街道上,街道两旁,家家的窗前都有这样的花。而许许多多这样的花、这样的窗子连接在一起,就像一个花的海洋,人在街上穿行就如同在花海中漫游。感觉怎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感受民族的奇特

过渡:老师养的花是种在家里把家里布置得温馨、漂亮,可是德国这个奇异的民族在养花方面却不同,你能看出来吗?

汇报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脊梁”的意思。

②让花朵朝外开,是不是意味着德国人不爱花?从哪可以看出来?

③既然德国人很爱花,他们养花却让花向外开,那么他们养花的目的何在?

[设计意图]第三段是课文最主要的文段。通过这一段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了德国的花“奇”,不仅奇在花多、花美,更奇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点破文题,理解了课文的内在精神,学生的这种理解是基于教师环环相扣的提问、启发、引导、点拨下获得。这个环节的学习,有很多生成的东西,如学生对“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妙解,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下,我进行一个深层次的追问,从文字表面深入到文字内涵,从文字内涵深入到作者的内心。

3.读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感情、有节奏地读)

过渡:当年作者初到德国也曾就我们刚才探讨的问题询问过他的女房东,女房东是怎样回答的?

汇报句子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①“莞尔一笑”是什么意思?

②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自豪,她的笑容如鲜花般灿烂)

③谁能给大家读一读,读书太重要了,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朗读水平高的人。

导语:自己养花却让别人看,你说奇特吗?还从哪看出这个民族的奇特?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③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笔者主要采用提问加以引导,把前面几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加深感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加深对文本的品味。虽觉得有点琐碎,但这是细化文本的必然,同时为最后全文感情的升华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过渡: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

①正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深深地打动了季先生,使我们见到了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生读第二自然段)

②正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深深地打动了季先生,使我们见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生读第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2)导语:“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正是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刚才的品读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德国这一奇特民族的奇丽景色。1980年,当作者时隔四五十年再次回到德国的时候,有人曾问他离开这样久,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作者是如何回答的?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作者这句话该如何理解?“美丽”指什么?你还怎样理解这个“美丽”?

(3)导语:正是这多年没有改变的美丽引发季先生的遐想,充满期望。读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请学生发挥想象。

②教师作适时点拨。

(4)小结: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季羡林爷爷留德十年能对养花这件小事有如此深刻的印象,能从小事中发现境界,这种方法就叫“以小见大”。我们课后请查阅《留德十年》了解更多的故事,发现更多的奇特,再一起编织这个思乡的美梦。

[设计意图]课文明处,似乎只是“花奇”和“种花方式奇”,深入细读文本,其实还有“岁月之奇”,几十年如一日,岁月沉淀下来的才是历史,才能深植于民族之根。这一点学生可能想不到,想到了也可能不会完全理解,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笔者对“岁月之奇”进行了深入探究,细致品味一番,可能会在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

七、板书设计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花是奇特养花
养花人
春天是个养花的人
早起何为
奇特的蘑菇
奇特的“飘带”
一张奇特的脸
我爱养花
养花
初恋热恋苦恋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