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2012-08-27 04:43吴拥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物理探究思维

吴拥军

(南通市如东县丰利中学,江苏 南通 226408)

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吴拥军

(南通市如东县丰利中学,江苏 南通 226408)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教师的适时引导,对学生思维起着诱发、点拨、引爆的作用。虽然引导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是物理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成功的快乐,使其不断强化学好物理的信心,从而逐步发展其思维,培养其探究能力。

一、抓住时机,及时引导

当学生学习“迷路”,遇到解决不了的难点和疑点的时候;当学生在学习“登山”过程中出现了自卑、焦虑、烦躁、畏难消极情绪的时候,这些都给教师提供了引导和点拨的良机。当然,引导和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它要求教师具备相当敏锐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的养成也非一日之功,既要依靠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常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这种发现和把握时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创设良机进行适时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铺出学生通往知识宫殿的大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学习有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关于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课本上给出了两个案例是用光滑水平板,教师在讲了参考案例后,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水平板不光滑可不可以做。可这样提问:①如果水平板不光滑,小盘和砝码的重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吗?②怎样做才能使小盘和砝码的重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如果学生一时答不上,可提示问:你骑自行车在什么情况下脚不踩能匀速前进呢?(有学生回答:下坡)自行车受摩擦力吗?自行车为什么能匀速前进呢?只有这样的启发性提问,才能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

二、转变学习方式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由此看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生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学习习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这样才能使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更是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首先提出了:羽毛和小金属片同时从同一高度开始下落,谁下落快呢?接着用漏气的毛钱管做了演示实验,学生发现金属片下落快,羽毛下落慢,所以,就有学生得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快”的结论。教师接着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把羽毛和金属片捆在一起,下落变快还是变慢呢?”让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感到纠结,金属片会被羽毛拖着而减慢,但两者捆在一起质量变大,下落应该变快,从“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快”的前提推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在让学生思考:“怎么能解决这个矛盾呢?”得出这有一种可能,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同样快。这样使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得到提升。

三、提倡问题解决式的引导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时常引导学生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探求其本质,在思索中获得知识,认识世界。苹果熟了从树上落下来,古往今来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牛顿却从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它往往是发现的开始,是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提倡问题解决式的引导。一方面,学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在学习“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节,首先教师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石块水平抛出,其轨迹如何?②子弹从枪膛水平射出,其轨迹如何?③导弹水平发射出,其轨迹如何?启发学生得出“速度越大,射程越远,其轨迹是曲线”的结论。

其次再“推理”追问:如果导弹速度足够大,导弹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吗?很多学生根据推理得出:只要速度足够大,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此时,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推理后并可补充说,对,这是一种极限思维方法,伟大物理学家牛顿就是根据这种思维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上,学生由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致持续高涨。

教师再追问:导弹的轨迹是圆还是抛物线?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可得:重力方向不变时是平抛运动,重力方向随导弹的位置而改变时而是圆周运动了。学生从中感悟到:平抛是圆周运动的极小一部分,二者的区别是重力是否有方向上的变化。

四、展示思维过程的引导

引导学生会科学地思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物理教学不应该是“结果”的教学,而应该是“过程”的教学。物理活动的教学,就是要把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就是要把问题的提出过程、知识的获取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问题的深化过程等分析、解决问题的艰难曲折过程展现出来。

如:位移这一概念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力学研究的机械运动,实质是物体位置的改变,所以我们必须引入量化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我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到上海,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用怎样的一个物理量来表示这个位置变化呢?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讨论。

A说:用位移这一物理量来表示。(A成绩较好,可能预习过,但没有真正搞懂)

B说:用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表示。

C说:用汽车通过的路程来表示。

D同学马上反驳C:如果汽车沿不同的公路从南京到上海,汽车走的路程不同,但汽车的位置变化还是相同的吗,所以说C的观点不对。

E同学反驳B:汽车从南京向东到上海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汽车向西也开这么多的距离,但汽车的位置变化不是不同了吗,所以B的说法也不对。

我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E同学的回答说明了什么?有同学抢答:方向。

我又说:那我们又怎样来表示方向呢?

这样接着引导同学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位移的概念。

这样便解决了问题,而且比教材的文字叙述更让学生接受。及时捕捉学生生成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冲突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开启了抽象思维之门。

在上面的课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活动都得到了充分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一个问题的探究是怎样逐步深入地进行的。通过仔细推敲,深入探究,把潜藏的基本思路、基本规律发掘出来,把教材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无疑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五、学会探究的引导

学会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为基础,抓住课题,按照物理知识的结构和内在逻辑的发展趋势,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并对探究结果进行系统概括、交流讨论、补充和深化。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例如在讲授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时,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的猜想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

图1

A说: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

B说: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

C说: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D说: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

E说: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

F说:可能与接触的材料有关。

G说:可能与密度大小有关。

H说: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

我对同学的回答加以了肯定,然后拿出了长木板、长方形木块、弹簧秤、玻璃板等器材。利用如图1的装置(这种拉板的方法,不必要求匀速运动,容易控制),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一一探究。最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多创造一些探究的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善于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的探究。探究的过程应当有悬念,有波澜,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并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精神。

总之,正确发挥引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根本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目中有人”,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引导作用。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物理探究思维
只因是物理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留言板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处处留心皆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