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动关系研究动态与趋势述评——第十六届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学会全球年会侧记

2012-08-21 10:15邱婕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年9期
关键词:全球化工会教授

●邱婕

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学会(International Labou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ILERA),原名国际产业关系学会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Relations Association,IIRA),始建于1966年,是联合国下属的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劳动关系学术团体。最初主要关注于雇主与劳工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变,对劳动关系的研究日趋多元,学会的更名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2012年7月2日至5日,第十六届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学会全球年会在美国费城隆重举行,来自五大洲各国的学者、国际组织代表、政府官员、实务工作者等近600人参加了此次大会。本次大会对于中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中国以国家代表的身份正式加入学会,大会组委会还专门设置了大会级别的中国劳动关系论坛。

中国劳动关系成为研究热点

7月3日,大会开幕式下午,名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主题论坛在主会场举行。这是劳动与雇佣关系学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国别命名的主论坛,也是本次大会六个主论坛、52个分论坛中最引人注目的热点。

首先,曾湘泉教授代表中国劳动学会华福周会长,与劳动与雇佣关系学会会长詹尼斯教授签署了中国入会的谅解备忘录。其次,剑桥大学的布朗教授与曾湘泉教授共同主持了论坛。常凯教授发表了题为《从个体劳动关系到集体劳动关系:中国集体劳动关系的转型和劳工政策的发展》的主题发言,指出随着中国个别劳权法律的完善,中国的劳动关系正在快速的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型,中国的劳工政策亟待调整。台湾中央大学李诚教授作了题为《劳动立法与经济发展:以台湾公平劳动标准为例》的报告,回顾了台湾劳动立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康奈尔大学的库鲁维拉教授做了题为《转变中的中国劳工争议性质》的报告。

此外,在分组讨论中曾湘泉教授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张其恒老师及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Trevor Bain老师共同撰写了《压力下的信息产业人才回流:以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三地为例》一文。通过对中、美和台三地的比较,探讨了在政治经济压力下,信息产业从人才流失到人才回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华南理工大学的李敏教授通过对14家建筑企业305位农民工的调查发现,心理契约的履行与员工工作投入呈正相关,而劳动合同调和了心理契约履行和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王晶教授提交了《中国集体协商及劳工集体权》的论文,她回顾了近年来中国集体谈判的状况,提出集体谈判必须基于结社权,并以劳动争议权为保障。吉林大学于桂兰教授提交了 《我国工人权利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论文,通过全国1038份调查问卷发现,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已成共识,劳动合同对工人权利的保障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在工会和集体合同的作用未得到广泛认同的情况下,人们赋予了雇主和政府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还有不少海外学者也发表了有关中国劳动问题的论文,如宾州州立大学的刘湘敏老师研究了中国呼叫中心员工临时合同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南澳洲大学的博士后李一琼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Peter Sheldon研究了,中国技术工人在工作场所的培训。香港城市大学的Bill Taylor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李琪教授则从调停权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劳动冲突的解决。

全球劳动关系研究更趋多元

从学者的研究主题看,工会和集体行动等不再是唯一的主角,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个别劳动关系,关注工作场所、员工参与、非标准劳动关系、移民工、人力资源管理等话题。这种变化背后反映的是劳动关系的转型,即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从集体劳动关系转向个别劳动关系。

工会作为传统上的主要研究对象,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德国汉斯博克勒基金会的Martin Behrens和莫纳什大学的Andreas Pekarek研究了因工会合并导致的工会数量减少,并认为传统的产业关系理论仍有其价值。南阳理工大学的CHEW Soon Beng、Rosalind Chew则指出全球化导致的劳动关系弹性化、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开明的管理等都使得工会组建不断下降。哥本哈根大学的Anna Ilsoe以商店售货员为例研究了“非组织化”劳工的策略选择。面对工会的现状,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对策思路,宾州州立大学的Paul F.Clark、Paul V.Whitehead和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Kay Gilbert及康奈尔大学的Lois S.Gray通过对过去二十年美国和英国工会的比较研究发现,工会在其组织内部如人力资源政策、员工咨询援助、预算实践等方面不断改进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柏林自由大学的Michael Fichter&JoergSydow则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工会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建立“全球工会联合组织”与全球化的资方展开博弈。

全球化是无法忽视的大研究背景,大部分学者都在研究中或多或少的提到,也有不少学者做了专项研究。ILO的Peter Auer,Stephen Clibborn and Russell D.Lansbury通过对澳洲跨国汽车企业劳资关系调整的研究,对经济衰退期的劳动关系提出了“无法控制”的观点。而来自实务部门Isosceles集团的Ellen Pinkos COBB则关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健康与安全问题。宾州州立大学的Mark Anner将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研究了“查厂权”的问题。瑞典隆德大学的Mia Ronnmar和Ann Numhauser-Henning通过对瑞典和欧洲劳动法的研究,阐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关系的弹性保障、可雇性及劳动保障的变化。

随着劳动关系的趋于个体化和弹性化,非标准劳动关系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同志社大学的Hideki S.Tanaka博士研究了不均等雇佣安排对非标准劳动关系劳动者就业安全的影响。伦敦经济学院的Chiara Benassi and Tim Vlandas则研究了工会对不稳定的临时就业员工的策略。同时,移民工的问题也引起广泛的关注,这当中也包含非法移民工,各国学者普遍认为应建立对这一群体的劳权保障。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Gerhard Bosch从跨国劳动力市场与国内工资体系设立的角度探讨了欧盟中移民工的“灰色地带”。康奈尔大学的Maite Tapia和Lowell Turner则研究了法国和英国的移民工的抗争行动。巴基斯坦最高法院的Mahmood Abdul Ghani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探讨移民工的权利保护。

未来研究趋势展望

在大会最后的反思与展望环节,布鲁斯·考夫曼、托马斯·寇肯、曼弗雷德·魏斯、罗素·蓝斯伯格、詹尼丝·贝拉斯等国际知名教授共同对劳动关系的研究趋势与学科发展做了探讨。

从研究的范式看,传统的研究模式正在改变,多学科、多维度、跨国的研究越来越多。在网络化时代,不少学者自发组成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小组,展开跨学术研究。从研究的视角看,全球化是不可忽视的背景,即使是对某一个国家的研究也需置于全球化的产业链下。从研究的对象看,劳动关系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如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管理、非政府组织、企业社会责任等一系列新话题不断出现。从研究的热点看,由于欧债危机引发的劳动问题将成为未来十分值得关注的研究对象。同时,学者们还提出劳动关系的研究应当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全球化工会教授
数读·工会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工会动态
刘排教授简介
新旧全球化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