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情结与自我东方主义的矛盾统一——读《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

2012-08-20 00:44姜智慧
中国出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林氏文化观东方文化

文/姜智慧

自20 世 纪8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开始关注文本以外影响翻译的一切外部因素。近年来,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化因素对翻译的 影 响, 不 同 历史时期的翻译家、翻译作品成了研究的焦点。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年11 月出版的《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可以说是一本文化翻译研究的力作。林语堂深谙中西文化,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学术经历使其对翻译理论的思考与翻译实践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但其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一、研究视角新颖独特

本书所选取的跨文化视角并非泛泛而论,而是通过分析林语堂“行走于东西文化之间”的特殊生活经历与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东方文化情结和自我东方主义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矛盾的独特文化观。全书以林氏矛盾的文化观为切入点并将其贯穿全书,剖析这种文化观如何影响林语堂的翻译行为,而他的翻译行为又如何真实地再现其文化观。林语堂对东、西两种文化的精通使他在翻译创作时不停地徘徊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难以决定最终的归属并作出果断的取舍。林氏由于对故土的眷念和对母语文化的钟爱而将其翻译创作大部分定位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东方文化,但其身处西方社会的特殊身份又迫使他在向西方读者介绍母语文化时对西方文化作出某种程度的妥协与迎合,这正是其复杂文化观决定的必然结果。

二、研究方法科学合理

作者在林氏文化观的基础上,选择了互文性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特定文本意义的产生都离不开文本以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本书作者认为,“译者或作者在面向读者时,其文化观、文化取向以及翻译思想都在这个开放的‘场’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也相互透射”。基于这一点,作者在本书第三、第四、第五章分别对林语堂的东西宗教哲学观、女性观以及东西融合的审美观进行了全面而透彻的阐释,探究隐藏在这一文化观背后的深刻根源,并将林语堂的翻译与其文化观通过“互文性”这一理论框架科学地结合起来,使书中的翻译文本研究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严密的逻辑体系,从而为从跨文化视角研究林语堂的翻译打下必要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三、文本分析全面透彻

在具备独特视角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之后,作者在第六、第七、第八及第九章对林语堂的翻译展开了综合全面而又细致的分析,向读者阐释了林氏的文化观如何影响其翻译实践以及其文化观在翻译中如何得以体现。作者所选取的翻译实例均来自于林语堂1939 年以后的汉译英作品,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探讨林氏的东方文化情结与自我东方主义如何影响他的翻译文本倾向、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中审美内涵的再现。读者从本书可以了解到林氏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重点是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传统优秀文化,而这也恰恰迎合了当时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在精神层面上的一种期待和追求。林语堂通过其作品将儒道精神带到了西方,在当时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向西方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与思维方式的翻译历史背景下,林氏的这一行为这正好体现了他身上浓厚的东方情结。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林语堂显然意识到了东西方话语权的失衡,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并获得其认可与接受,他又不得不站在西方读者的立场,顺应西方语境下读者对东方文化的阅读期待和审美情趣,对他深爱的母语文化元素忍痛割爱甚至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改,这又不得不说是林氏自我东方主义的体现。

猜你喜欢
林氏文化观东方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加强新时代税务文化建设的探索
多样解构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东方文化符号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