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世华 韩翠丽
进入21 世纪后,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矛盾多发和问题凸显的转型时期,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相互交织,引发种种危机,国家权威和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新的形势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 年2 月19 日,胡锦涛同志要求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介化的社会,社会风险的出现、发展、规避以及治理都被打上传播的烙印,尤其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微博日益展示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10 年被称为“微博元年”,2011 年微博超越论坛成为继新闻媒体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二大舆情源。[1]微博正在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微博110”、交警微博、公安微博等警务微博已经从理念走向实效。微博舆情日益在政府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官员开微博已成潮流,微博成为政府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成为公众表达诉求、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微博体现出强烈的参与社会治理的潜力,改变着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现代民主国家的社会治理是服务行政和公共治理,突出以服务为核心的行政精神和价值观念,把公平正义、公共责任、公民参与等作为核心价值诉求,[2]最终通过广泛的对话和公民参与来实现“善治”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治理结构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的结构,[3]微博正在成为联系各个主体的桥梁和纽带。本文采用一个简单模型(如图1)来阐述微博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并从政府、公众、民间组织三个方面探析微博在社会治理中的运作机制。
图1 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型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指出传播具有环境监测、社会协调、遗产传承等三种功能。微博由于海量、快捷、廉价、交互等特征,在社会治理中更能扮演环境监测和社会协调的功能。传统的社会舆情往往需要通过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来获得,成本高、效率低、误差大。微博诞生后很快成为人们发布信息、传播思想、吸引关注、与人交流的最佳传播方式,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被投射或复制到微博的虚拟世界中来。微博能够及时反映社会成员对某些事物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形成微博舆情。微博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和晴雨表。政府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必须充分重视微博舆情,建立长效的微博民意监测和预警制度,将微博视为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化解民怨的阵地,及时、定时对微博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监测社会的动态,实现科学预警。同时积极参与微博的讨论,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回复制度,加强对微博民意的搜集、答复、转办,积极回应网民的问题,广纳民意,汲取民间智慧,为决策提供依据,进行微博问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及时调整施政纲领和战略重点,实现社会治理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微博促进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内容。知政是参政的前提,政府实行政务公开,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其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是实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4]公民只有在充分获得决策信息和政治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治理。微博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方便、快捷、有效的渠道。政府要建立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利用微博开展电子政务,实现政务公开,使政府组织、政府决策、政府管理透明化。政府可以将“办公室”放到微博,使很多职能在微博中进行,通过微博发布政务信息,大力宣传法律知识、政治常识、社会政策,提高公众对政治信息掌握和理解程度,激发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在社会危机中,政府要通过微博揭示真相、澄清流言,发布受众关注的信息,陈明观点,引导微博舆论,坦然承认和认真改进治理中的缺失,给予公众完整全面的信息,让公民参与决策和监督决策的整个过程,构建公开透明的社会治理环境。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政府要转变信息传播观念,全面了解微博的功能和运行模式,加强微博辅助社会治理的机制和体制建设,加强对微博、微博用户的分析与研究,真正尊重民意、倾听民意,在微博上建立公民参与的畅通渠道,鼓励公民和有关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使微博成为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实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手段。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是民主法治的重要特征,微博则为公民实现社会治理中“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了重要条件。
微博有利于公众获知政务消息。新媒体技术不断打破存在已久的信息和知识垄断,而微博因为独特的交叉网络传播特性,更为彻底地实现了信息和知识的自由传播。微博大大降低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了其对公共事务的知晓程度。在政务公开的前提下,微博为公民和各种组织参与政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微博促进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社会治理离不开民意的充分表达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在公共治理结构中,每个公民都是治理主体,公众不再是观众,而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参与者。微博“去中心化”技术方式,使普通公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突破了传统社会的等级、时空限制,让公众以低廉代价公开发布信息、表达意见,为公众提供了表达诉求、参政议政的平台。微博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廉价、易得、快捷、互动、即时等优势,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的高效渠道,成为协商民主的新载体,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微博帮助公众监督社会治理过程。社会治理离不开权力分化和互为制衡,必须接受公众监督。政府要自觉把社会治理工作置于公众的视野范围之内,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微博上庞大的用户群具有强大的监督力度,能全程监督权力的运行轨迹,防止和减少权力发生偏移,并对社会治理过程和政府官员实施有效的监督,有助于将社会治理纳入理性和法治的轨道。
微博提高公民素质。公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和效率,与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微博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微博上信息简明、快捷、自由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垄断,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培养社会成员的平等、民主、主体、权利和法律意识,引导公众自我治理,提升其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提高公民的实际参与能力,从而使公众更加主动、理性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推动社会共同治理。
社会治理不是政府的单一行为,而是政府、公众和非政府组织(NGO)共同协商、参与的互动过程。作为公民社会的基础,NGO 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社会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在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的大背景下,原来由政府包办的社会服务,需要有更具效率的组织来承担。
微博为NGO 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微博上交叉传播网络能使志同道合的人士通过跟随、共享知识和信息,形成利益集体和民间组织,更加自觉地参与社会治理。
微博是NGO 联系公民与政府的纽带,NGO 是沟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而微博则使这种沟通更为便捷。NGO 一般是某个领域内的权威,其微博能对公民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和参与能力,使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NGO 通过微博关注和讨论公共事务,综合所代表成员的利益向政府反映,汇总不同利益集团的声音和意愿,为政府的决策提供辅助和参考,为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作出贡献。
微博是NGO 参与社会治理的工具。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NGO 可以充当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政府往往没有足够手段和途径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这就需要NGO 挺身而出,在特定领域内参与社会治理。在社会冲突处于萌芽状态时,最先觉察就是扎根于市民之间的NGO。NGO 可以借助微博监测某一方面的社会舆情,早觉察、早预警,避免局部矛盾转变为全局性冲突。在社会危机发生时,NGO 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的作用,[5]由于民间组织主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其微博更具权威性,更容易获得公民的信任和认同,NGO 可以通过微博提供专业领域内的权威声音,消除公众疑虑,起到了“减压”和“稳定”的作用,同时以专业视野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监督社会治理和决策实施过程。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权力”正在茁壮成长,使民主的形式和内容都得到极大的扩展。微博的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开放性将人们带入一个广阔的参与空间,使公平、公正、社会正义等价值得以张扬。微博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也改变着公众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治理模式,为现代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培育提供了新条件。在微博时代,政府、公民、民间组织要充分认识微博的功能和运作特点,利用微博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微博协商和参与机制,实现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等各个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衔接互动和交往合作,化解矛盾,消弭冲突,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法治秩序的形成和发展,真正走向著名学者俞可平所说的“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6]
[1]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 2011 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R]. 2011-7-18
[2] 张晓红,宁小花.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的公共决策价值取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1(2)
[3] 黄显中,何音.公共治理结构:变迁方向与动力[J].太平洋学报,2010(9)
[4] 赵刚印.公众参与的应然与实然[J].理论探讨,2006(3)
[5] 杜言敏.多元社会治理中的政治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2007(7)
[6] 俞可平.走向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N]. 南方都市报,2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