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栓铎 王延朋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微创外科,南阳 473000)
小儿腹股沟疝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疝囊高位结扎术,采用腹股沟切口,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存在皮肤对合不良、切口缝线反应、愈合后皮肤瘢痕大等缺点。我院2006年6月~2011年2月采用自制疝钩针在微型腹腔镜下行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36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本组368例,男351例,女17例。年龄1~12岁,平均3.5岁。单侧疝345例,双侧疝23例。病程1~12年,平均3.5年。
病例选择标准:年龄<14岁;无严重心肺、血液系统疾病;无上呼吸道感染;无嵌顿疝。
1.2.1 自制疝钩针 将硬膜外穿刺针弯曲,细钢丝前端打磨并制成倒钩作内芯(图1)。
图1 自制疝钩针
1.2.2 手术方法 术前禁食水8 h,排空膀胱,不插胃管。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仰卧头低足高倾斜15°。于脐孔上缘做一4 mm切口,徒手提起脐周皮肤,Veress针穿刺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8~10 mm Hg。置入4 mm trocar,置入3 mm 微型30°或0°腹腔镜,探查内脏及血管有无损伤。探查患侧内环口,估计其缺损大小,观察对侧无有隐匿性疝。腹腔镜下于患侧腹横纹相当于内环口12点钟体表投影处用16号针头刺入,用自制疝钩针由皮肤刺口穿入,于内环口内侧半周腹膜外间隙潜行,越过输精管和精索表面后刺破腹膜入腹腔,自疝钩针内芯插入7号丝线,头端留在腹腔,拔出疝钩针,线留置入腹膜外间隙;沿原皮肤刺口再次刺入疝钩针,于内环口外侧半周腹膜外间隙潜行,至穿出的线处穿出腹膜,用疝钩针内芯钩出丝线,拉出至腹膜外,两根线头体外打结,使丝线留置在皮下;双侧疝时同法处理对侧[1]。皮肤切口无须缝合。
368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9例,无嵌顿。手术时间5~35 min,平均7 min。1例患儿术中腹腔镜探查发现肝脏多发结节,取活检后诊断为“肝脏结核”,经及时抗结核治疗而痊愈。麻醉清醒后即可起床活动和进流质食物。术后住院1~2 d。术后疼痛轻微,无明显瘢痕。100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1、3个月复发,再次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后治愈。
小儿腹股沟疝的病因主要是腹膜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加上腹压增高而形成,婴幼儿的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治疗目的,无须修补[2]。腹腔镜下缝合关闭内环口能够做到满意的疝囊高位结扎,效果可靠[3]。
单孔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优点:①切口小,4 mm,且隐蔽于脐孔处,疝区只有一针刺瘢痕,不缝合,愈合后几乎无可见痕迹。②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清醒即可进食,下床活动,本组1~2 d出院。③痛苦小,减少哭闹,降低腹内压,减少复发。本组均未用镇痛药物,无明显哭闹。④镜下内环口及周围血管、输精管清晰可见,缝扎内环口不会损伤腹壁下血管、精索血管、输精管以及腹股沟神经。⑤避免了传统手术需要解剖疝囊外的各层组织,打开腹股沟管,解剖精索,游离疝囊。由于疝囊被精索各层所包绕,传统手术经腹壁进行,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位置,损伤血管、神经和提睾肌。腹腔镜疝气针内环口结扎术无须经过解剖以上结构,也无须切开疝囊,避免腹股沟管结构破坏[4]。⑥能够及时发现对侧隐匿性疝并同时治疗,避免术后对侧疝发生而再次手术,并且可同时治疗双侧疝,无须另做切口。⑦镜下直视内环口,能实现手术时真正的高位结扎,避免传统手术时寻找疝囊困难及可能的非高位结扎,复发率低,本组复发2例,可能与手术初期,手法不熟练,结扎不紧有关。⑧可发现其他并发病,便于及时治疗。本组1例患儿经探查发现肝脏多发结节,术中取活检后诊断为肝脏结核,经及时抗结核治疗而痊愈。
单孔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安全可靠,创伤小,愈合后几乎无可见瘢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1 王栓铎.一孔法腹腔镜下高位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6 例.中国医学创新杂志,2009,11(6):47.
2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3.
3 应福明,冯雪峰.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97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505 -506.
4 唐世龙,李君久,黎东伟,等.改良单孔法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3):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