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30例肝包虫外科手术治疗

2012-08-20 01:59肖大宝牛生超
中外医疗 2012年29期
关键词:外囊残腔胆瘘

肖大宝 牛生超

甘肃省民乐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甘肃民乐 734500

肝包虫病由棘球缔虫幼虫寄生于肝脏所致,明显影响肝脏功能,为牧区常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我国西部地区为高发病区。目前首选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治疗。为提高对肝包虫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2月该院普外科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30例成人肝包虫病人的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通过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年龄6~71岁,平均(45±4)岁,其中男19例,女11例,有历史接触者22例,汉族26例,回族4例;经手术证实,肝左叶8例,肝右叶16例,左右叶多发者6例;单纯性肝包虫25例,复杂性肝包虫5例。

1.2 临床表现

30例患者平时无特殊症状,大多数以上主要症状为腹部胀痛,但未引起重视,所有患者均在体检或其它疾病住院时被发现。

1.3 手术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与患者同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30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采用单纯内囊摘除术(A组)7例,外囊缝闭+残腔引流(B组)9例,肝部分切除术(C组)3例,肝包虫囊肿囊外剥除术(D组)11例。其中,右肋缘下切口26例,右侧经腹直肌切口3例,胸腹联合切口1例。

1.4 观察指标

观察4组患者腹腔引流、术后发热、抗生素使用情况,并比较各组手术耗时与住院时间。

1.5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A组:单纯内囊摘除术者7例,1例住院期间出现了胆漏,不能拔管,带管2月无渗出而拔管,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B组:外囊缝闭+残腔引流者9例,1例行单纯外囊缝闭,术中无明显胆瘘感染,术后低热1周经B超检查提示残腔积液,经抗炎营养对症治疗后,体温于术后15d降至正常,术后18d出院,2月后经B超检查残腔积液吸收。

C组:肝部分切除术3例,术后15d出院,恢复顺利,每日腹腔引流血性液约200mL,持续1~2d后逐渐减少。腹腔引流放置时间较长约4~5d。

D组:肝包虫囊肿囊外剥除术11例,术后15d出院,恢复顺利,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术后每日腹腔引流约150mL,持续1~2d后逐渐减少。平均腹腔引流放置时间约3~4d。

术后随访7个月~3年,1例因肝癌转移扩散死亡,其余无一例复发,所有病例B超检查均无液性暗区,残腔闭合消失,治疗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

2.2 术后比较

4组患者在腹腔引流、术后发热、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手术耗时与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成人肝包虫不同术式住院期间临床统计资料(x±s)

3 讨论

目前,治疗肝包虫的最佳方案是手术治疗[1],临床治疗在选择合理的残腔处理方法与手术方案时,要考虑到残腔的大小、有无胆瘘、有无感染、复发病例以及患者自身的情况等。该院依据病情与患者要求采取单纯内囊摘除术、外囊剥除术、肝部分切除术、肝包虫囊肿囊外剥除术4种手术,手术疗效确切,且各组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总结如下。

3.1 切口选择

右叶为多数肝包虫聚集地,充分暴露有利于肝右三角韧带和右冠状韧带的松解,因此切口选择以右肋缘下为佳。

3.2 手术方式选择

①单纯内囊摘除术,适用于单个包囊直径>8cm(Ⅰ-Ⅲ型,病灶未侵及肝门)。首先在负压吸引条件下,在囊肿距肝脏最浅表部位穿刺,即可见清亮或黄色液体,迅速吸出包虫囊液,用Alice钳在穿刺部位提起外囊壁。在两钳中间切开外囊壁,插入套管吸引头吸尽囊液,可见塌陷的内囊或子囊,注满20%高渗盐水,浸泡10min,其间可用卵圆钳夹纱布块仔细擦拭外囊壁,以杀灭其皱襞间残存的原头节,吸出包虫外囊壁以缩小残腔,缝合关闭外囊腔,对残腔无胆汁漏可做开放处理。对无胆汁漏的外囊残腔缝合闭锁后,可不置管引流;对有胆汁漏的囊壁应缝闭瘘口并放置橡皮管外引流;对严重感染者,应放置引流管。②外囊剥除术,适用于原发性包虫囊肿部分突出肝表面者,单个包囊直径>8cm(Ⅰ-Ⅲ型,病灶未侵及肝门),充分残腔较小、胆瘘感染无明显及外囊壁厚薄适中者。残腔引流一般放置48~72h,术后24h无液体引出者可予以拔管。③肝部分切除术,适用于泡状棘球蚴、肝左外叶、右后叶的包虫囊肿。估计经引流后残腔窦道难以闭合或多次术后复发病例,一般采取扩大肝叶切除术。同时在保证术后不复发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肝组织。该手术中残腔遗留问题可得到解决,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手术创伤大,病人住院天数长,恢复正常体温较慢。④包虫囊肿囊外剥除术,该术式适用于肝包虫单发囊肿患者。该术式沿着纤维膜和肝包虫外囊之间的间隙剥除外囊,逐步进行,将手术对肝实质的损伤降到最低[2]。该手术可根除性治疗,但是手术难度大,对切肝技术的熟练度要求高,对钙化粘连或近肝门处囊肿的风险尤其较大,同时也增加了损伤外囊周围肝内胆管的危险[3]。上述各种术式与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无绝对的正比关系。

3.3 杀死头节

临床上对包虫的灭活使用20%高渗盐水,考虑到药效在囊液稀释下有所降低,因此一般延长保留时间并多次固定灭活。

3.4 胆瘘的处理

肝组织受到包虫长期挤压而形成纤维组织外囊,增长的包虫对囊壁中的肝管和血管进行压迫导致其扭曲、狭窄并移位,使胆汁淤滞并渗出内外囊壁。对于胆总管探查适应症或绝对适应症,处理的关键在于找出漏胆点并进行修补闭合,小胆瘘可在短时内自行愈合[4],对于胆瘘严重且经修补效果不佳者则采用外囊腔置管闭室外引流术。残腔胆瘘多用缝合或胶管引流。

根据该科的治疗观察认为在掌握各种术式处理原则、适应症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式,可达到对肝包虫病治疗的最佳治疗效果。

[1]黄志强.肝脏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46-148.

[2]彭心宇,吴向未,张文杰,等.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病理结构的再认识[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3):276-279.

[3]赵玉元.肝包虫术后残腔并发症的防治附137例报道[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1):24-26.

[4]徐明谦.肝包虫胆道并发症[J].普外临床,1994,9(6):372-374.

猜你喜欢
外囊残腔胆瘘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金葡菌和大肠埃希菌细菌外囊泡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细胞外囊泡及其在创伤性颅脑损伤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肺上叶切除术后胸内残腔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肝脏膈面肝包虫手术后残腔引流方式对术后患者的影响
术后胆瘘的原因及防治分析(附24例报道)
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保留残腔与缝闭残腔的临床疗效对比*
肝圆韧带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预防胆瘘的应用
经乳晕切口的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中腺体切口缝闭与保留的临床疗效分析
肝切除术后胆瘘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