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结构原理
[美]尼科斯·A·萨林加罗斯/著 阳建强等/译
如何用空间术语来解读和描绘城市的形式和结构几乎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恒久任务之一。20世纪基于现代主义构建起来的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仍然是指导今天规划设计的基本工作手册。面对今天纷繁复杂的城市形态,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者和城市研究者在尝试重构秩序,同时又缺乏理论指引。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尼科斯·A·萨林加罗斯教授在本书中试图用科学的预言来解释城市的运转,从而为规划师能够重新使城市恢复人性化提供灵感。
正是基于上述出发点,作者提出了城市网络理论,关注于城市的活动场所及其之间的物理连接,从而将一个城市地区的复杂性有机组织起来,并提出城市网络进化的三条原则:节点、关联性和层次性。围绕着这样一个研究框架,作者从信息、连接性、分形、模式语言、设计方法等多个角度展示了如何运用新的分析设计工作来展示城市的多维尺度,反映城市的自组织过程。
作为建筑理论界著名学者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合作伙伴,尼科斯·A·萨林加罗斯教授运用网络和几何学的相互作用来解读城市形态,以严谨的分析框架来重塑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期待从中寻找出可行的分析工具供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来勾画具有连贯性的建筑和城市空间。尽管书中的逻辑框架和专业语汇可能略显生涩,但需要提醒中国的城市规划业界关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创意阶层的崛起
[美]理查德·佛罗里达/著 司徒爱勤/译
创意产业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经济版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理查德·佛罗里达教授出版于2002年这本书无疑是对于创意产业研究的扛鼎之作。作为创意阶层集团和华盛顿特区全球智库的创始人,他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了推动创意产业的核心人群——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身上,用充分的论据说明,哪些吸引创意先锋人士的城市在创意驱动的经济中将会获得繁荣。该书在全美引起了强烈反响,迅速跻身全美畅销榜,得到政府官员、商业领袖、城市规划师、企业管理者、经济发展专家的认可和重视。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创意资本”理论:创意人才的集聚自然带来技术、投资和就业等经济增长要素,所以想方设法吸引创意阶层成为政策规划成败的关键。而创意阶层喜欢选择具有包容力、多样性、开放性、自我存在感等一系列特质的地区聚集,要吸引创意人才必须打造上述“人文环境”。全书都围绕着这样一个基本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运用了全美的数据论证其分析,提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3T”要素——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集中度)、人才(从事创意型职业的人数)、宽容度(包括同性恋指数、波西米亚指数、文化熔炉指数、种族融合指数)。这些观点对于今天上海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
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编
作为一届以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无疑提供了一个关注城市的交流平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世界各国的学者、官员、民众都提出了很多极具实践意义的意见和建议。时隔一年,《上海手册》的出版,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诸多思想成果和探索结集,可谓集世博理念之大成。正如上海市市长韩正在该书序言中所言:“《手册》一定能成为全球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指南,对传承世博先进成果,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建设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生态环境良好的和谐城市,起到有益的作用”。
全书为了集中反映世博会期间展览展示、活动和论坛中揭示的问题、观点和看法,分为十个章节,分别是“城市与社区的共同繁荣”、“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转型发展的城市经济”、“宜居便利的城市空间”、“资源循环利用与废弃物管理”、“绿色建筑与资源节约型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未来”、“信息通信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开放共享的多元文化社会”、“大型活动与城市转型发展”。每个章节大体包括三个部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解决的政策措施、成功的实践案例。通过精妙的设计安排,《上海手册》在权威性、学术性、可读性和借鉴性四个层面取得和谐统一,对于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工作者而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城市的双行线:二十世纪北京、上海发展比较研究
邱国盛/著
城市比较研究是城市研究的惯用方法,但是从城市史的角度对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开展比较研究,这样的成果却并不多见。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的邱国盛博士的这本专著可以说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使我们有机会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审视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正如作者所言,北京与上海这一对中国的姊妹城,是开启现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作者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20世纪以来北京与上海发展的特征、规律,更好地研究她们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正因为是一部城市史的专著,该书按照时间划分为四章,分别是时空交错下的殊异成长经历(1842年以前)、中心与边缘的更迭(1842-1949)、并驾齐驱的双子星(1949-1978)、殊途同归的双城(1978-2000)。透过四个历史阶段的透彻分析,研究提出,政治机制与经济机制是决定中国城市发展的两种主要动力,由此产生不同的城市类型和现代化道路。正是基于不同的内生动力机制,才导致了北京与上海发展的种种差异性。通过与北京的比较,上海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和发展短板,从而对症下药。有趣的是,走过21世纪的头十年,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双子城,在城市发展的走向和愿景上又产生诸多新的特征,也期待有学者能延续城市比较的思路将这一有益的工作继续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