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 上海轮渡

2012-08-17 13:20上海市轮渡有限公司档案室副主任
上海城市规划 2012年1期
关键词:渡运渡轮航线

傅 斌 上海市轮渡有限公司 档案室 副主任

上海城市的发展和兴盛 离不开上海交通的发展。上海轮渡是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历程亦是上海城市发展和兴盛的一个缩影。

上海城市的发展和兴盛,离不开上海交通的发展。上海轮渡是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亦是上海城市发展和兴盛的一个缩影。上海轮渡作为联系浦江两岸的交通工具创始于1910年,在此之前浦江两岸一直靠人力小木船摆渡。是年9月上海地方自治机构“塘工善后局”因浦东东沟上宝界浜口沙涨水浅阻碍航行,乃详准浚浦疏浚,以畅船舶交通。为便利办公起见,租赁小火轮行驶浦江东西,并附载旅客、酌收渡资,籍资挹注,经禀准县道各机关立案。于1911年1月5日正式试航,标志“官办”上海轮渡正式诞生。初驶航线为南京路外滩铜人码头直驶浦东东沟码头。1917年添驶西渡(今歇浦路),1919年添驶西沟(今金桥路)。该渡以安全、迅速而优于人力民渡,是以“利济行人、公私两便”为出发点的最早官办轮渡。创始时所用轮船,均为租赁。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10月3日,设立浦东办事处,原塘工善后局所办轮渡归该处暂管。12月,浦东办事处撤销,轮渡业务由市公用、财政两局会同接办,成立浦东轮渡管理处,轮渡开始纳入市政当局统一管理范畴。次年7月,为统一事权起见,市财政局将轮渡营业事务移交公用局办理,改称为“浦江轮渡管理处”。9月,上海特别市政府颁布商办济渡规则规定“本市区济渡事宜,以市办为原则”,从此,上海市民习惯将浦江轮渡称为“市轮渡”。体现了城市交通对市轮渡的需求。

1929年11月,市公用局订造建成的市轮渡1号、2号轮为钢质船体、动力为柴油发动机。这标志官办轮渡租赁阶段的结束。成为自建新型轮渡之始。

1930年,浦江轮渡管理处改称轮渡总管理处。同年,公用局实施第一次市轮渡扩展计划,先后添置渡轮、钢质浮码头、浮桥及水陆固定码头;开辟对江渡航线,5月6日,开办庆定线(庆宁寺至定海桥);8月10日,接办其威线(今其昌栈至秦皇岛路);12月24日,开办东门路至陆家渡对江航线。1933年2月23日,开通东东线(东昌路至东门路)。1931年3月11日,将原外滩铜人码头至东沟码头的长渡航线延伸至高桥,称沪高线。

1 行驶中的渡船

1933年2月,公用局为适应浦江两岸日增的渡运能力,实施第二次轮渡扩展计划。次年1月25日,将沪高线延伸至吴淞,称沪淞线。2月26日,开通春铜线(春江码头至外滩铜人码头,1935年改驶春北线);3月1日,开通了塘董线(塘桥至董家渡)。8月,由上海市兴业信托社接办市轮渡,改称上海市轮渡管理处。经过二次扩展的市轮渡已成为上海渡运中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个以市属轮渡为主,商办民渡为辅的渡运体系,为市民提供了越江交通的安全和便利。第二次扩展计划的实施创造了上海近代渡运史上3个之“最”。第一“最”:1933年1月由合兴机器厂建造的市轮渡14号轮,是最早采用了“柴油机发动机两端行驶的方法”。第二“最”:1936年2月由大中华造船机器厂和合兴机器厂联合建造的市轮渡17号轮,是上海渡运史上最早的流线型轮渡。第三“最”:1935年1月由大中华造船机器厂建成的上海第一座北京路外滩双层浮码头,上层为“水上饭店”,下层为沪淞长渡航线和春北线对江渡乘客候船处,集水上交通、娱乐于一体,是上海著名水上景观之一。

上海轮渡在抗战前有渡轮14艘,航线6条,并兼办“水上饭店”、“高桥海滨浴场”等副业。在抗战中,轮渡悉被日寇控制征用。市轮渡管理处被改组为“上海特别市轮渡公司”。抗战胜利后市公用局接收了“上海特别市轮渡公司”的全部资产后,于1945年10月15日成立了上海市轮渡公司筹备处,并着手恢复长渡淞沪线、对江渡东东线等航线。

1947年2月15日,由官商合办成立上海市轮渡公司,公司设在北苏州路434号。公司成立后,上海的渡运业形成了一个以市轮渡为龙头,民营济渡为基础的渡运格局,为此后上海的渡运业奠定了基础。随着市轮渡公司业务的拓展,其规模实力也有了相应的扩大。上海解放前夕,市轮渡全线停航。1949年5月25日,私营轮渡周江线(周家渡至江边码头)职工找回新明兴1号渡船,经紧急维修后,于26日参加了运送解放军战士过江进入市区的行动,为上海解放作出了贡献。同日,市轮渡东东线29号轮为上海解放恢复交通开出头班船运送乘客过江。上海解放后,市轮渡拥有航线6条,其中长渡沪淞线1条、对江渡东东线、塘董线、庆定线、其秦线等4条,汽车渡南陆线1条。渡轮共有19艘。1954年10月上海市交通运输局设立私营轮渡管理科,先后对黄浦江上的13家私营轮渡有计划地管理和改造,引导私营轮渡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1956年2月1日,私营轮渡企业全部以资产入股方式并入市轮渡公司。同年5月,苏州河上私营船渡申请公私合营批准后一同并入公私合营上海市轮渡公司。全市轮渡业完成了对私改造,走上了统一经营管理的轨道。公私合营后的渡船、渡口和码头设施得到更新和改造,渡运结构的改善和调整,延长了部分对江渡营运时间,合理安排了通宵航线,满足了市民夜间过江交通的需求。1957年市轮渡客运量达到了7768万人次,是1949年的7倍多;机动车辆过江量达19.3万辆次,比1950年增长约6倍,这是上海解放后渡运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2 上世纪30年代外滩铜人码头

3 1929年11月建成的市轮渡1号轮(上海特别市渡轮1)

4 1933年1月建成的市轮渡14号轮(可两端行驶)

5 上世纪40年代“水上饭店”全景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过江难”矛盾日益突出,过江客运量从日均30多万人次增到100多万人次。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百万市民过江的场面甚是壮观。市轮渡为缓解过江难矛盾,至1986年9月,市中心已有3条双线客渡航线建成投运,客渡船从500客位到1000客位,发展到1400客位。汽车渡轮从8车位发展到14车位。为了提高早高峰渡运的运力,经主管部门批准于1988年5月1日起,早高峰临时采用汽车渡轮作载运自行车乘客过江的专渡。1993年市轮渡客运量达3.7亿人次。机动车辆运量达671.45万辆次。上海轮渡几乎是当时黄浦江上越江的唯一方式,是衔接上海浦东浦西的城市交通命脉。至上世纪90年代,市轮渡已发展到东起吴淞口,西至米市渡沿江80余公里的黄浦江区域内设有对江客渡航线22条,汽车渡航线5条,交通艇航线6条。随着黄浦江大桥、隧道、轨道交通等立体多元格局的逐渐形成,轮渡仍是黄浦江越江立体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市民日常越江的主要的交通工具,轮渡起到了“多拉快跑”的作用。这种以岸到岸最为便捷的越江交通方式,深受市民的欢迎。

刳木为舟, 剡木为楫, 舟楫之利, 以济不通, 致远以利天下。

6 上世纪80年代陆延线浦西延安东路渡口乘客流量的场

面对轮渡传统交通功能逐渐缩减、日客流量逐年下跌的现状,上海轮渡加快调整经营结构,投资改善轮渡条件。2003年9月19日,全国第一艘冬暖夏凉的空调轮渡在市内东金线(东昌路—金陵东路)投入试运行。双层式客舱、落地式空调、高背航空椅,体现了舒适化、人性化。为摆渡过江的市民和游客带来全新的感受。特别是在上海轮渡纪念建渡100周年之际,通过迎世博的综合整治,沿江渡口建筑立面、栈桥码头、候船室等服务设施设备已焕然一新。统一蓝底白字的“上海轮渡”标识标牌,大红色似市轮渡的“市”字在绿色浪花中前进,体现了上海轮渡的特色。新建的22艘世博客渡船和东昌路世博水门,专为世博会期间的宾客提供水门航线和园区内对江轮渡两种服务。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让宾客亲身体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为期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轮渡通过园区外东昌路水门和园区内5条越江航线,为方便游客参观世博园展馆的同时游览浦江两岸景色,展望各个场馆的风采,在休闲中感受世博园区的浦江美景,将浦东与浦西的展馆连接在一起交织成一条水上彩带,形成了上海世博会的一大特色,共运送观博游客2400万人次。圆满完成了服务保障世博的光荣使命。

百年轮渡,圆梦世博。

这一百年是上海轮渡递进发展、持续积累的一百年。上海轮渡从最初的租赁小火轮到当下应用多项高科技技术和先进设施设备的低碳、绿色、环保的新型渡船。上海轮渡的功能从“利济行人、与民为便”,到2010年承担起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水上运输使命,这是用一百年的时间谱写的发展史。上海轮渡百年积淀成为上海市民的经典记忆,同时也深深地烙印在这个城市的记忆里。

7 1991年起投入陆延线航行的1400客位沪航客51号渡轮

8 车渡

9 2003年9月投入东金线(东昌路至金陵东路)航行的沪航客44号,为全国第一艘空调渡轮

猜你喜欢
渡运渡轮航线
板桥汽渡创新渡运安全“550”管理模式
BC渡轮假日
(21)新航线
中国与东盟共商共谋渡运安全治理
东盟地区论坛渡运安全研讨会发表“广州声明”
太空新航线
太空新航线
柳州市开展“文明渡运我先行”渡运安全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