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方式变革*

2012-08-17 02:20张永林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丽贝卡建构主义隐性

张永林 陈 洁

(1.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天津 300072;2.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给高校学生学习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动力,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研究信息化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变革迫在眉睫。高校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条件下全新的知识观

虽然由于人们观点和分类角度不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知识类型分类标准,但学习理论研究者已提出了关于知识类型的各种解释。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把知识分为旁观者知识和参与者知识。英籍哲学家波兰尼(Po1anyi M.)基于对哥白尼革命带来的客观主义根源的透析,看到了知识中蕴含的个人系数,并力图构建一种与客观主义知识观相反的“个人知识观”。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译为“默会知识”、“内隐知识”)。隐性知识所蕴含的基本观念是,人在求知过程中虽然可以获得可言传的、可重复的显性知识,但尚有大量支撑显性知识的不可言传的、不可重复的隐性知识存在,而且“默会认识比显性认识更基本:人们能够识知的比人们能讲述的更多;如果人们不依赖对不能讲述事实的感知,人们就不能讲述”。在波兰尼那里,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大多存在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结合学生专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我们把有明显可见的、具体操作性的任务和项目称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则指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团队合作、社会能力、职业道德、服务心态等。也有人把理论知识归为显性知识,实践知识归为隐性知识,如图1所示。

图1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关系图

如果比较杜威和波兰尼的知识观,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人都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实践,强调学习者的亲力亲为从而获得一定知识,生成一定能力。这种知识观其实与建构主义体验学习论是一脉相承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是高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所谓“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能够支持学生发挥最大学习主动性、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或任务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按照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可解释为: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何克抗教授曾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软件、应用软件的广泛应用,为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也可以说,现在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个崭新界面。但人们更多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引入教学,突出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意义,而没有看到信息技术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深层变革和教学价值观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是一个全新的教学要素,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一定任务,从而获得“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体验性

一般意义的学习环境很难达到实际工作的逼真性,而信息技术的虚拟化、仿真化、可视化、网络化等能为学习者提供具体形象的知识载体。另外,教师应该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分小组引导学生尽可能依靠自己的探索完成任务。

20世纪60年代,丽贝卡的妈妈过生日时,丽贝卡的奶奶亲手烤制生日蛋糕,她购买价值一毛、两毛的蛋糕作为原料。20世纪80年代,丽贝卡过生日时,妈妈打电话给超市或当地的面包房订生日蛋糕,这种定制服务将花费10~20美元。而许多父母却认为定制很便宜,毕竟这样做,他们可以集中精力于计划和举行画龙点睛的生日聚会。21世纪初,丽贝卡的女儿过生日时,丽贝卡把整个生日聚会交给“迪斯尼俱乐部”公司来举办。在一个旧式农场,丽贝卡的女儿和她的14个小朋友一起体验了旧式的农家生活。他们用水洗刷牛的身体,放羊,喂鸡,自己制造苹果酒,还要背着干柴爬过小山,穿过树林,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蛋糕。丽贝卡为此付给公司一张146美元的支票。丽贝卡的女儿在生日祝词上写道:“生日最美妙的东西并非物品”。

高校大学生就是故事中丽贝卡的女儿和14个小朋友,老师就是故事中孩子的父母。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过生日的环境,帮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任务。我们可套用丽贝卡女儿的话,对学生而言,“大学期间最美好的东西并非知识,而是一种体验。对未来工作过程的体验。”

由以上故事延伸出的学习方法就是体验学习论,体验在教育思想上可能最接近建构主义要表达的意思。因为,体验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作为动词就是“体验,经历”,即经历工作过程或经历某项任务,从而获得隐性知识;作为名词,就是“经验、知识”,即学科体系知识,从而获得显性知识。可以说建构主义的核心就是体验。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教师还要有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工作实际找准课程载体,设计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有准备的环境”。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内容或技能。

(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坚持“做中学”,认为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成长者、体验者,通过体验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一般情况下,网络教学平台设有网上课堂、专题讨论区、自由讨论区、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答疑和网络资源库等部分。专业教师可把教学视频放置在网上课堂,还可放置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与课件等,供学生上网观看或下载学习。如此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实现了“鼠标一点、资料全来”。信息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利用各种软件工具和信息化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营造生动、丰富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复杂、抽象的科学现象可视化,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学生学习的及时反馈

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提供了翔实的学习过程评价手段和方式。网上讨论区和网上答疑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即时的互动交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可提高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内容的网上测试可反馈学生的掌握程度。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测得已达到的水平和可达到的水平。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让 “教学创造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个观点得以实现。

从宏观上看,学生学习的反馈标杆是自身职业成长的 “体验之旅”。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一个核心观点就应该是牢牢把握学生职业成长的“体验之旅”。学生的职业成长是一个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符合能力阶段性发展原则,也是在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基础上积累生成的,如图2所示。这个过程为考核学生学习水平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参考依据。

图2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模式图

基于应用软件的课堂学习——以《统计学》课程为例

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一般沿袭保守的“数学证明+手工计算”的应用统计教学模式。相关的计算过程十分繁琐,计算量大。

随着SPSS、SAS等专业统计软件逐渐走入课堂,同时出现了一些统计学网络课程,一些数学家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在改变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采用SPSS软件平台讲授《统计学》课程,可以有效简化统计过程。数据输入、整理、选择统计功能、结果解释、预测、图形输出等对学生而言不是难事。而且,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还可使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方法的运用。原理复杂、推导繁琐的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利用SPSS软件可轻松完成。学生在操作软件解决统计问题的时候,获得的不仅仅是电脑键盘、公式、函数的熟练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对统计理论的思考和理性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统计学》课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在人和数据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界面”。这个“新界面”作为教学要素而不仅仅是工具参与教学。在此背景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方式必须变革,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统计软件作为教学平台,以“数据收集+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思路+数据处理软件”为核心。在掌握统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统计软件为依托,以专业典型数据分析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数据分析能力。课程理念可以凝练为“略去证明,讲清原理,依托软件,突出实用”的十六字方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是否准确、对统计结果的解释是否规范等,都可以通过查阅教材、登录网上课程或咨询教师、同学顺利得到答案。从宏观上看,初级、中级和高级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为学生学习统计课程提供了远景的目标。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信息技术,在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界面”,给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新时代的学习者,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把握“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脉络,强调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1]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46-47.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4]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5]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有话职说

进步不是一条笔直的过程,而是螺旋形的路径,时而前进,时而折回,停滞后又前进,有失有得,有付出,也有收获。

——奥古斯汀

猜你喜欢
丽贝卡建构主义隐性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一把小绿伞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换个方式守护你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下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