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杰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通过文化所体现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道德、精神、理念、风俗等社会意识中,由对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对世界他国形成的吸引力构成。“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不仅对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而且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系统分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明确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市场经济不是单纯的物质进步,而是物质、文化共同进步的结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升华人们的思想境界。这一切都是文化建设的任务,离开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失去了灵魂。所以,应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充实精神需求,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2.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文化安全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国家文化主权领域免受外来文化威胁和危害的状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各个国家的重视。文化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一旦文化阵地缺失,文化安全警惕性降低,则必然导致价值观、信仰、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混乱,加剧引发社会问题的风险,威胁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体系的建立,一些发达国家企图运用文化输出的便利,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殖民主义”的统治。认为自己文化具有普遍性,其他国家文化具有特殊性,试图对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加以改造。所以,“那些能表明当地或国家特征和连接当地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似乎处在被全球市场的冷酷力量打垮的危险之中”。[1]
3.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需要。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造就了坚强意志,形成了巨大凝聚力,在这危难中越挫越勇。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到西南干旱,中华儿女同心协力、顽强拼搏,让全世界人们看到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国人民树立起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意识,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平稳发展。这种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已经成为我们战胜经济危机的不竭动力。通过危机有力证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最核心的软实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2]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1.文化信仰危机。一个人不能离开信仰,否则,将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我国来说,没有明显的宗教信仰,一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等一些主流文化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南、精神的依托。然而,改革开放到今天,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物质和精神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而削弱一些国人的意志和斗志,个别人缺乏信仰,缺乏安全感,物质的丰富似乎并没有让他们体验到幸福感,集体主义思想逐渐被个人主义所取代。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缺失、抓不住文化信仰的底蕴造成的。
2.传统文化资源重视程度欠缺。一个民族在一次次困境中转危为安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个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民族精神,有着坚不可摧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优秀文化。但国人对传统文化资源重视程度不足,不懂得其中文化的内涵,不懂其中反映的精神,相反,韩国和日本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中国。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之后,紧接着又在启动“风水”申遗。由于我们缺乏对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的尊奉,我们失去了在世界人面前展示的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基本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一些词性的界定或许不同,用传统文化思想指导现代社会行为似乎有些不适应性。目前对于真正继承、发扬传统并创造性转化传统的力度不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遗留下的优秀传统思想、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难以为继。现如今,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值得我们深思。
3.文化创造力下降。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文化软实力这一“武器”不仅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还扩大了文化影响力。从2004年开始,我国海外设立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将中国汉语言文化不断推广到国外,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但总体发展水平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中国的文化创造力水平下降,原创不足、品牌缺失,以及缺少优秀人才、资金投入、市场操作、经济回报在内的良好的产业链,成为制约中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中国文化产业自主创新举步维艰。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首要条件。文化软实力作为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凝聚力与创造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以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信仰,用于指导思想与道德行为规范,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建设之中,这就是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东西,否则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与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全过程,着眼于精神文化建设需求和物质文化建设的需求,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基础,从而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吸引力。
2.合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重视传统文化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顺利转型,使两者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合力,这是面临西方文化冲击时我们一直讨论的问题。首先,对传统文化要有所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批判的继承发展,有继承才会有发扬;其次,对传统文化要有包容保护心理。传统文化是特定时期的历史结晶,用来指导如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或许有些不足。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既有开放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既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消极落后的一面。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中国的现代化所蕴含的不是消极地摧毁传统,而是积极地发掘如何使创痛成为获取当代中国发展的酵母,追求传统的现代化转化。[3]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合力,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添砖加瓦。
3.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与创新。文化产业的升级与创新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首先,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需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企业规模,积极“走出去”,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侵略过程中独当一面。其次,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丰富的人才储备是文化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4]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培训结合,培育出一批技术硬、素质高、形象好的人才队伍。最后,内外相结合,充分调动积极性,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创新时间,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对待外国经验时,充分整合和创新文化资源,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4.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智库。
国际化智库的培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障。思想库在古代叫智囊库,在中国古代典籍早就有记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有三千门客,实际上就是为其出谋划策的“智囊团”。现在的思想库,也叫智库,是一个国家智慧生产机构、思想创新的来源,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智库是当下发展和壮大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障,中国智库数量很多,但真正被国家承认的很少。首先,一定要规范管理,积极引导,按智库本身独立性的规律来运作。例如,当官方智库过于行政化,就只会成为行政机关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或类似于政府宣传部门,没有独立的思想,提供集思广益“储备性政策”的工作成为一纸空文。其次,引进竞争机制,加大鼓励民间智库的发展,在多数领域允许他们与官方智库公平竞争来获得项目与经费,积极发展智库的载体也就是软实力的生产者。例如,大学、新闻媒体、文艺体育团体、出版社等部门,要加大对其投入、加速发展。最后,保证智库发展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保证智库的独立性和真实性,从而保证智库思想不受单方面制约,以便给决策者提供客观、科学和专业性意见。◆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0.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第2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368.
[4]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07-1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