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招,李春燕,吴玲玲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浙江 金华321000)
高职高专院校《急危重症护理》课程的改革实践
胡爱招,李春燕,吴玲玲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浙江 金华321000)
我校护理专业前身为金华福音高级护士学校,创办于1915年,2007年入选国家高职高专示范建设专业,构建了“院校融通、学做一体”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护理工作过程、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通用护理课程、专门护理课程和拓展护理课程五个模块:通用护理课程包括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人护理;专门护理课程包括围手术护理、急危重症护理、传染病护理、五官科护理;拓展护理课程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包括口腔护士、康复护士、营养护士等方向的课程。《急危重症护理》于2009年被评为高职高专护理国家精品课程,现将我們关于该课程的改革实践报告如下。
1.1 教材现状 我校目前使用的该课程教材主要有《急救护理学》和《急危重症护理学》,这些教材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一般都包括绪论、院前急救、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心肺脑复苏、常见各科急症的护理和常用急救护理技术等章节。教材理论知识体系非常完整,但各科常见急症的处理与《成人护理》等课程内容有重复,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1.2 教学组织现状 很多护理院校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先上理论课,然后上实验课。在课时安排上以理论课为主,实验课包括现场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等等。传统的实验课教师注重学生单项操作技能的训练,强调操作的准确性,忽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1]。在学生的学业评价方面包括传统的理论考试和技能的单项操作考核,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沟通协调等能力的评价,导致在临床实践中学生面对临床急症不知所措。
2.1 根据护理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来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我们通过对浙江省各级医院的行业调查、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追踪调查,以及护理实践中专家护理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结果设置护理专业课程,其中“能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现场急救、急诊救护和重症监护”是任何岗位护理人员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因此《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内容选择主要通过对4家医院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点护理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和9位不同岗位护理人员的定性研究结果,同时精细解读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罗列相关内容,最后结合医学护理学的发展确定课程内容。
2.2 选择合适载体将临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 我们和行业人员共同研讨,确定《急危重症护理》的教学以典型的急危重症病例的案例数学为主要方法,将临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发了4大教学项目共11个学习性任务,具体包括认识急危重症护理、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现场急救、创伤患者的现场急救、气道梗阻患者的现场急救、常见意外伤害患者的现场急救)院内急诊救护(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急诊救护、创伤患者的急诊救护、中毒患者的急救救护、常见危重患者的急诊救护)和ICU监护(复苏后患者的ICU监护、严重创伤患者的ICU监护、大手术后患者的ICU监护)。教学项目中的学习任务之间是平行关系,第1个、第2个教学项目以老师讲授为主,后面2个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课堂教学时数的递减,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复制、重构、迁移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2.3 确立“学做相长、培养素质”的课程目标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调查和国内外相关论文的查阅,我们认为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强、动手兴趣浓的特点[2]。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们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以案例导入,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以技能操作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拓展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培养服务意识、协作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以典型临床病例引出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包括技能操作、素质要求和相关的理论知识[2]。
2.4 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2.4.1 优化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组建时就遵循“专兼融合、优势互补”的原则,授课教师都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还有附属医院急诊科和ICU的护士长。在组织形式上,采用项目主讲加辅教和实验员的做法,一般由医院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互相结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执教能力的目的。由于工作环境不一、技术要求不一、专业性强,所以每个学习情境在选择主讲教师的时候都充分考虑了职业资格的问题,院前急救的主讲老师具有现场救护培训师资格,急诊室救护和ICU监护的主讲老师则分别具备急诊室护士和ICU护士的执业资格,从而保证教学内容和临床紧密连接。
2.4.2 创设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设计则以“高度仿真、如临实战”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4]。院前急救一般在学校的空旷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但这种模拟缺乏现场感。急诊室救护和ICU监护则利用学校仿真医院的急诊室和ICU病房,同时通过视频来营造教学环境。护理作为一个服务性专业,学生的服务质量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操作,更要看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服务理念和职业素养等。因此,为了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我们通过张贴护理前辈事迹和规章制度、操作流程、评分标准等图片,让学生经常接受职业文化熏陶。通过举办优秀护士讲座,专业思想教育等,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程度。通过角色扮演和全天候值班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实训中切身感受职业氛围,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
2.4.3 精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准备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包括选择合适的教材、老师编写实验指导等,教师会精心准备教学课件,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让学生挑选一个熟悉的院前急救主题,如毒蛇咬伤、中暑、溺水的急救等,进行资料收集,并制作幻灯,然后让学生自己上课,自编自演,效果甚佳。学生善于表现自己,课上得非常好,因此记忆也特别深刻。另外,我们还建有课程网站,提供相关的图片、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老师进行沟通。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挑选了《急诊室的故事》、《女实习医生》等美国电视剧作为视频资料实施教学。此外,在实验物品的准备上,我们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急诊室和ICU的实验物品基本是固定的,但院前急救则完全不同。通过启发,学生会用脖子上的围巾做成三角巾包扎伤口,用衣服进行骨折的固定,用教材代替夹板进行固定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4 强化教学过程 从学情分析开始,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如院前急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因而可以通过呈现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展开教学。在急诊室的救护环节,学生对工作环境和抢救仪器都非常陌生,就让学生先参观急诊室,对抢救仪器有感性认识后再组织教学。ICU监护则在急诊室救护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急救仪器和监护仪器的认识;学生对工作环境陌生,就让学生先参观ICU,对抢救仪器的认识在复习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随后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目标,但对该课程而言,首先是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这种责任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操作结果的正性刺激、老师的鼓励和认同等来达到;其次是培养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是难点,不是通过讲解、演示就可以做到的,因此需要通过情境的设计、操作时间节点的设定、操作结果的反馈等方法来培养。最后是应对能力、合作能力和急救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学的重点,通过逼真的情境设计、模拟的演习、小组的作业和考核、操作的反复训练与考核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考评包括随堂测试、单项技能的个人考核、综合技能的小组考核和救护员的考证等。学生在随堂测试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他评、老师点评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单项技能的个人考核主要检查学生的操作程序、熟练程度等,而综合技能的小组考核就检查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学生最后要参加浙江省红十字会的救护员考证。在课堂教学后,布置反思日记,教师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方面来思考还有没有不足之处,怎么改进;学生的反思日记则要包括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或者是网络上有什么新进展,以此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2.5 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凸显开放性教学理念,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教学中,每一个教学项目中都有学习任务是让学生自学的。因此,我們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建设课程网站,在网站中有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每一个学习任务的教案、幻灯、操作录像、思考训练等,也有各种行业资源如护士执业考试动态、模拟题、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新进展等。同时,还搭建课程互动平台,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沟通交流、布置作业、提交作业,模拟考核等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不同性质的课程应该有不同的建设理念,并不是所有的护理课程都适合做这样的改革,但紧密联系实际、基于护理工作过程是所有护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我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是分课程类型实施改革的,公共基础课以为专业服务为导向,专业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通用护理课程则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方面。而专门护理课程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完全可以根据护理过程实施课程改革,拓展护理课程则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方向发展。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建设;护理教育
[1]邱玉宇.本科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22(2):33-34.
[2]张红兵.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和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3):174-176.
[3]闵丽娆.浅谈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5):101-102.
[4]胡爱招,吴玲玲,于倩.急救护理学的仿真性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92-93.
[5]刘林.反思日记法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体会[J].天津护理,2010,18(2)95-96.
2011-12-28
2012-02-07
胡爱招,硕士,副教授/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R47
A
1008-9993(2012)3A-0067-03
陈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