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剪纸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2012-08-15 00:53李长福
关键词:阜阳艺人剪纸

郭 艳,李长福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阜阳剪纸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郭 艳,李长福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阜阳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刚柔并济、夸张浪漫。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装饰花样与刺绣花样的传统功能,已经逐渐退化,面临失去载体的境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阜阳剪纸应秉承“传承、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在传承中,突破传统的传承模式,把剪纸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在保护时,要有效保护其传统风格和所依存的人文生态环境,大力打击抄袭假冒现象,并倡导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支持力度;在开发中,秉承“合理开发”理念,加强理论研究,打造阜阳剪纸品牌形象,拓宽载体形式,走产业化之路。

阜阳剪纸;传承方式;保护措施;合理开发

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中游,地处南北文化分野线,这里的剪纸艺术既融合了我国南方文化的细腻、婉约,又吸收了北方文化的粗犷、大气。它从阜阳人民的生活和劳作中孕育而成,并形成体系,以粗细结合、阴阳交替的手法,形成了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刚柔并济、夸张浪漫的地方特色。千余年来,阜阳剪纸在阜阳这片土地上一直蓬勃发展。当地人们把剪纸作为美化生活、装点生活的装饰品,广泛的运用于生活中:婚礼的喜花、春节贴的窗花和门笺、正月十五的灯花;有的作为鞋、帽、枕头、以及衣服的刺绣花样。在这里村村都有自己的剪纸能手,还有靠卖剪纸为生的剪纸艺人。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阜阳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为阜阳剪纸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阜阳剪纸展览不断举办,阜阳剪纸新闻屡见报端,但却呈现出既繁荣又混乱的局面。有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到河北等地收购大批廉价的剪纸冒充阜阳剪纸在市场上出售;大量翻制老艺人作品参加展览;以及大批美术工作者的介入,在剪纸创作中融入过多的西方绘画技法等问题。长此以往,阜阳剪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将会在人们心中慢慢流逝。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断送阜阳剪纸艺术,应该为阜阳人民所唾弃;过多的绘画型剪纸的出现,必将使阜阳剪纸的地域性特征蜕化。在这种形势下,必须把握阜阳剪纸的艺术特色,找准保护方法,寻求合适的开发手段,使其在新的时代势下,重新焕发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一、构建阜阳剪纸传承机制

千余年来,阜阳剪纸一直遵循着传统的传承方式,采用口传心授,耳濡目染,技艺相袭的方式。传承有两种渠道:

第一种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式传承,存在于农村妇女群体中。她们一般从十几岁开始跟随母亲、祖母学习剪花,出嫁后,又把剪纸手艺带到了婆家,不断的交融、发展。如戴氏三姐妹、胡张氏等。这样的巧手在十里八村总会有一个,于是,大家对她的样子进行熏样、复制。就这样流传下来,在这一方水土上长盛不衰。

第二种传承方式为地域性传承,主要依靠农民剪纸艺人与农村妇女之间的天然联系。农村妇女在剪纸中若想求新求异,自己的创造能力又有限,在阜阳这个自古商业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自然把目光投向市场。这也催生出很多的剪纸艺人,大多为男性,如程建礼、贾培秀等。他们身背彩纸,四处卖花。常常是嘴里唱着民间小调,手里剪着妇女们点的花样,他们的剪纸对当地剪纸风格的影响很大。妇女们买回后,争相模仿、复制甚至变化花样,绣到衣服鞋帽上、贴在窗户上。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随着时代的转变,这两种传承方式存在的条件都发生了变化。青年女性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传统节日中的古老仪式以及传统信仰都在她们身上淡化。传统剪纸手艺既“没用”也不值钱,更没人愿意学。而老艺人正在逝去,新手又接不上来,使得传统手艺的传承难以为继。但是,阜阳剪纸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能够流传到今天,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能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当代民众更加深刻地了解阜阳剪纸、喜欢阜阳剪纸;如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授、学习剪纸技艺的方法;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剪纸传承人,以担负起传承、传播阜阳剪纸的重任,这些都是目前急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通过多范围、多角度的调查,笔者认为可以把教授剪纸技艺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剪纸技艺就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这就是把民间教育与政府的教育结合在一起来传承阜阳剪纸艺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把阜阳剪纸作为地方性美术资源,纳入当地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在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中,虽然有一定篇幅的关于民间美术内容,但是所涉及的是大范围的民间美术,而阜阳剪纸这种地方性的民间艺术内容,会更适合当地文化环境。让阜阳地区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剪纸技艺,更让下一代认识祖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剪纸技艺的兴趣,也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剪纸技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让剪纸进入当地高校美术教育体系。通过深入研究和教学融入,使美术设计教育真正地体现地方特色,培养当地紧缺的美术设计人才,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同时也是对剪纸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再次,把当地有名的剪纸艺人请进课堂,通过他们的讲解、示范,使教学更具实用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剪纸技艺。还可以组织老师及学生去剪纸艺人家里走访、学习。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对阜阳剪纸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帮助剪纸艺人编写剪纸教材。剪纸艺人对当地剪纸的特征、功能、材料以及技艺等方面都会比较了解。这样将使剪纸艺术纳入课堂更容易开展。

随着近几年对非物质文化保护政策的出台,全国很多地区都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传承保护措施,可以作为阜阳剪纸传承的参考和借鉴。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方式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阜阳剪纸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二、对阜阳剪纸的有效保护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农村向城市化的急剧转型。中国农村几千年来自发传承的无形文化,包括剪纸,在一夜之间突然间面临着消失和流变。传统的阜阳剪纸的载体正在消失,直接导致传统剪纸的没落。阜阳剪纸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的保护其健康发展,焕发其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阜阳剪纸的有效保护,笔者认为现实可行的措施有以下四方面:

(一)继承传统风格

为了加强民间美术力量,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很多地方都举办民间美术培训班,阜阳地区曾经举办6次剪纸培训班,参加者达一百余人。培训班为剪纸艺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培训了大量的剪纸艺人。但培训班也有一定的弊端,在培训过程中多是美术家对剪纸艺人的“辅导”,受过辅导的剪纸艺人的作品从题材到形式更像新剪纸,这对阜阳剪纸地方风格的继承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现在越来越多走进剪纸队伍的不是农民,而是剪纸爱好者。一般是知识分子,以教师居多。这些人颇有才气,他们不满足于祖辈那传统的创作方法,吸收了以素描为主的写实性绘画手段。他们刻出来的作品,刻什么像什么,极其精细,很受欢迎。却缺少了阜阳剪纸的刚柔并济、阴阳交替、浪漫夸张的地方特色这一最具魅力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在近几年的阜阳剪纸作品展览中比比皆是。然而阜阳剪纸的艺术特色是经过长时间的锤炼而形成的,并得到世人的认可。所以今天的阜阳剪纸只有在保持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要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融入当今事物,在创作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在题材上继承传统的吉祥喜庆题材的同时,结合今天的现实生活,对旧题材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需求。

其次,表现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造型上会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不应该脱离传统的审美趣味,要做到“老瓶装新酒”,即剪纸的主题表现的是今天的事物,但剪纸的构图形式、造型特点、装饰纹样,包括剪法技艺都是传统的方式。

最后,探索把阜阳剪纸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从传统的喜花、鞋花样子走向更多的载体。如当地土特产包装、宾馆酒店的内部装修、公交站设计……都可以以阜阳剪纸为设计元素。

(二)保护剪纸的人文生态环境

保护阜阳剪纸的人文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剪纸生存的土壤。阜阳剪纸在产生初期主要是实用功能,如窗花、喜花、刺绣花样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剪纸在当地的功能主要转化为审美功能。但随着剪纸艺人主要的服务对象的变化,由原来的邻里乡亲转变为商家和来旅游的游客,剪纸作品就出现造型简单、样式单一的情况。在笔者的访谈中,很多剪纸艺人对阜阳剪纸的生存状态表现担忧。这样下去,很有可能成为单纯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品,而失去阜阳剪纸的特色。

民俗文化是“水”,生活其中的乡民是“鱼”。民俗活动是乡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阜阳剪纸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依托。任何民俗事项都是依附于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只有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民俗事项才能体现出特定的功能。所以,保护阜阳剪纸必须从保护人文生态环境做起。保护人文生态环境,“主要指保护那些如今还呈现为‘活’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和项目。”[1]如,倡导以传统的方式庆祝节日,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火把节等节日时,这其中肯定离不开剪纸这个装饰能手。如今,贴窗花的纸糊木窗户变成了玻璃窗,似乎不需要剪纸窗花了,但只要我们还在庆祝春节,就说明我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还在,剪纸的祝愿功能还是为世人所认可。所以在传统节日中,还可以继续以剪纸寄托情感。只是在载体上要作以变化,可以从窗花走向礼品包装、节日装饰等,拓宽载体形式。

(三)打击抄袭现象

笔者在对阜阳剪纸进行田野考察时,曾经看到一本关于鱼文化剪纸大赛的作品集。看到一幅作品,是用程建礼的作品《王祥卧冰》和其它剪纸作品拼接而成,竟然还获奖了。在2010年9月举行的阜阳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的工艺产品推广展上,展出了年轻剪纸作者翻刻老一辈剪纸艺人的作品。传统阜阳剪纸作品被复制、翻刻的现象愈加严重。现在有些剪纸艺人被抄袭仿制弄怕了,不愿拿新作品去参加展览,怕在展出后被人仿造。这已经严重影阻碍了阜阳剪纸的健康发展。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阜阳剪纸创作人才,逐步形成创作队伍,以确保阜阳剪纸的良性发展;其次,打造阜阳剪纸品牌。树立阜阳剪纸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并通过政府文化部门设定防伪标识,并严格审查参展作品。还有,为阜阳剪纸中的精品剪纸申请“版权”,发现抄袭情况,以盗版论处等。

(四)加强相关部门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阜阳剪纸的保护做了一定的工作。1983年设立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加强了当地文化部门对阜阳剪纸的收藏、整理、研究工作。并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也有一定的经济上的扶持。但是,这些保护工作还不够深入,只注重对艺人的保护,却没有对作品以及生存环境的保护。如对阜阳剪纸民间作品进行收集,并进行分类整理,分时期制成画册存档。会为后续研究提供良好基础,能让更多的后来人了解阜阳剪纸的历史。

另外,各种媒体对阜阳剪纸的宣传介绍不够全面、深入。近几年来,关于阜阳剪纸的报道虽然很多,但是大多是记者写些访谈记录。基本没有对阜阳剪纸的深入介绍和研究性的报道,以至于真正能了解阜阳剪纸的人很少,那就更谈不上让广大群众去关注和欣赏。作为当地媒体,应该与剪纸理论研究者一起深入乡间,发掘民间剪纸艺人,报道考察过程,并积极发表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建立正确的舆论氛围,引导大众关注阜阳剪纸。

三、对阜阳剪纸的合理开发

(一)开展剪纸理论研究

我们考察、收集、整理阜阳剪纸资料的目的在于对它的研究,更在于对它的传承与创新。我们要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推敲、比较、研究,找出规律,进而再建立起雄厚的理论基础。目前对于阜阳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在作品方面,要在发现老作品的同时推出新作品。创作适应当前新形势的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阜阳地方特色的作品。重点选拔培养专业剪纸人才和剪纸理论研究人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组织理论研究人员深入农村采风,收集剪纸作品,并定期举办剪纸研讨会。有条件的话,建立剪纸博物馆,发扬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功能,让愈来愈多的人了解阜阳剪纸、喜爱阜阳剪纸。进一步开展对阜阳剪纸的发掘保护工作。

(二)扩大载体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阜阳剪纸的传统载体 (窗花、鞋花、帽样、喜花、窗花、枕头花)正在逐渐消失。但是阜阳剪纸并不会随着传统载体的消失而消亡。完全可以采用“移植”与“嫁接”的方法来扩大载体形式。阜阳地方特色产品的包装就可以采用剪纸符号为元素,如阜阳的枕头馍①“枕头馍”:阜阳特产,又称阜阳大馍、大卷子馍。它长约一尺,宽约五寸,重达三至六斤,有馍中之王的美誉。相传南宋初年“顺昌之战”(阜阳古时又称顺昌),正值新麦登场,为了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使用新麦做成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日发一个,饥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因此又称枕头馍。包装、老雁馍①“老雁馍”是阜阳地区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同于一般美食的是它有自己的象征意义,是女儿出嫁后每年阴历正月十五直到清明前要送给父母的一件礼物。雁儿就是女儿的象征,女儿虽然出嫁了,长大的雁子飞出了巢儿,但她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仍记得报答父母。包装就可以运用与传说其相关的刘琦抗击金兵剪纸、寿花剪纸;阜阳的城市雕塑也可以以剪纸符号为元素;宾馆酒店的装修中也可以把剪纸作为局部装饰元素,等等。这样在传承阜阳剪纸艺术的同时又塑造了阜阳的个性形象。把阜阳剪纸有机地融合到其他艺术的载体中去,如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手法,研制开发剪纸画、挂历、贺年卡等工艺品。还可以把阜阳剪纸开发成有实用功能的日用品,把它作为底花印染在实用的桌布、窗帘、门帘、围巾、雨伞、壁挂、帽子、手帕上等。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用于制作衣服、床上用品等行业,既满足了本地的需求,又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阜阳剪纸从窗花、绣样走向装饰品,它的载体将更加的丰富多样,文化内涵将得到更大的充实与创新。相信在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剪纸的载体。

(三)打造阜阳剪纸品牌

在2010年的阜阳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中,其重点就是展示文化艺术精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突出地方非遗特色。阜阳剪纸在这次艺术节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市民一睹阜阳剪纸的风采,从而加深了对它的了解。但如何能更好的打造出这个品牌,走出阜阳、走向全国甚至国外,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树立起阜阳剪纸这个品牌。

在这个品牌无处不在的商业社会,民间艺术作为给人精神享受的商品,也应该有自己的品牌,增加自身的知名度与附加值。目前,阜阳剪纸还没打出自己的品牌。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廉价的仿冒品,严重阻碍了阜阳剪纸的发展。阜阳剪纸完全可以采取大家公认的代表作品,设计为阜阳剪纸的标志,并对这一标志进行商标注册。以后在出售剪纸作品、剪纸相关的工艺品时统一使用此标识,并由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阜阳工艺美术学会等机构进行监督。这样做,既可以体现阜阳剪纸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可以作为一个载体保存阜阳剪纸的特色和形式,吸引更多的欣赏者,还可以有效地制止仿冒抄袭现象;更可以作为一个媒介来推进阜阳剪纸的商业经营。

(四)走产业化之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经济难题。政府补助毕竟有限,如何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创造价值,带来经济效益,也是阜阳剪纸面临的一个问题。濮国安曾经在《论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发展》一文中说到:“任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或风格独特的传统手工艺,都必须形成为新时代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新产品,去适应和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同样,阜阳剪纸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走向市场,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欣赏水平的改变而变化。引导艺人改变传统中某些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创作法则和规范。同时,利用市场来帮助艺人转换功力观念,得到经济上的实惠,让艺人们开发剪纸的商品价值,结束过去的摆地摊、走村串户的叫卖。可以结合当地旅游建立售卖点。在阜阳主要景区如生态园、西湖等建立阜阳剪纸展示与专卖点,让更多的游客了解阜阳剪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节时可以在商场等人口流动较大的区域设立临时售卖点,以培养民众对剪纸的热情,强化今天剪纸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参加各种艺术博览会、交易会,提升知名度。河北蔚县剪纸、陕西安塞剪纸、广东剪纸等,均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阜阳地区的需求,在开发适合普通大众的日用品外,还要上档次,开发更高要求的工艺品以及旅游纪念品,覆盖各个消费档次。使阜阳剪纸走出农村,探索城市化生存道路。

结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阜阳剪纸,起于田间巷头,兴于民间百姓生活,是阜阳人民两千年来创造并享受的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代表了阜阳人民最朴实的审美情趣,展现着特有的艺术魅力。到了今天,阜阳剪纸所依托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阜阳剪纸要走“传承、保护与开发”三位一体的道路,探寻一条良性发展的新路子。在抢救、研究、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开发。真正做到在传承与保护中有效开发。我们不能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丢失了阜阳剪纸这一传统文化,更不能允许唯利是图的某些人践踏阜阳剪纸艺术。如何让阜阳剪纸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并为阜阳人民创造丰富的精神享受的同时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应起引高度重视,以社会的整体力量和剪纸作者的努力来促进阜阳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1]王贵生.剪纸民俗文化阐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2-73.

J528.1

A

2095-0683(2012)01-0149-04

2011-12-15

郭艳(1980- ),女,辽宁海城人,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硕士;李长福(1980- ),男,辽宁大连人,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硕士。

责任编校 文方

猜你喜欢
阜阳艺人剪纸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剪纸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花灯艺人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