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恋“骨”情结

2012-08-15 00:53汪顺来
关键词:族裔华裔华人

汪顺来

(常州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恋“骨”情结

汪顺来

(常州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呈现出鲜明的特色。美国华裔从客居到定居,再到漂泊流散,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美国华裔具有复杂而矛盾的族裔体验。以伍慧明的《骨》和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为例,揭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恋“骨”情结,“骨”不仅揭开了华人移民的身份之谜,而且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骨》;《接骨师之女》;恋“骨”情结;身份;中国传统文化

《骨》(Bone,1993)是美国华裔新生代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 1957-)的处女作,讲述了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梁家的故事:妈、利昂和三个生长在美国的成年女儿莱拉、安娜和尼娜。《骨》与其他华裔小说一样,关注代际冲突与和解、中美文化差异以及华人移民在美国遭受的歧视和心理创伤。小说命名为《骨》具有深刻的含义:祖父梁爷爷的遗骨代表着中国,昭示利昂的身世,也代表利昂的承诺;尼娜自杀留下的骨暗示华人移民的心理脆弱,难以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小说的叙述者莱拉在整理家人的遗骨时,发掘了家族的历史,作为华裔女儿的她才是真正的家庭骨干。华人的遗骨成了药引子,是打开移民心结的钥匙。可以说,华裔的恋骨情结呈现的是家族寻根和文化寻根的情结。

谭恩美 (AmyTan 1952-)是继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 1940-)之后当代美国华裔文坛最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接骨师之女》(The Bonesetter's Daughter)是其2001年发表的一部力作。小说打动读者的不仅是其细腻的“母女关系”,而且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介和发挥,对家族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追寻。小说中“骨”意象出现多次,含义深刻:茹灵的母亲宝姨是著名的接骨大夫之女,他用来治病的龙骨就是古代“北京人”的头骨和刻有象形文字的兽骨,这一发现一下子推开了了解祖先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门。宝姨惨死后的遗骨一直在“穷途末路”(The End of the World),不能妥善安置,茹灵将此视为“毒咒”,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露丝通过阅读茹灵的手稿,了解到家族的姓氏,了解到“骨”的内涵:骨气、性格。

本文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讨《骨》和《接骨师之女》中“骨”的深刻含义,揭示华裔文学中的恋“骨”情结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人移民的复杂和矛盾的族裔体验。

一、“骨”——揭开身份之谜

美国华裔文学中,身份是华裔作家探讨的重要主题。华人移民从“落叶归根”到“落叶生根”,再到“飘泊流散”(diaspora),思想观念发生过变化,但是从未放弃对身份的诉求。据《辞海》定义:身份(identity)或文化身份主要指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1]但是现实中的身份问题远远超出此定义的内容。华裔作为美国的一个族裔群体,其发展经历了客居、定居到融入美国社会的三个阶段。华裔对身份的思考涉及肤色、性别、种族、阶级和文化等差异的问题,非常复杂。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以“骨”为小说命名,探究先人遗骨的归宿、华人移民的历史和命运,直接挑战华人的身份问题。《骨》隐含了一个民族寓言,一个讲述个人、家庭和民族历史的寓言。[2]小说描述了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梁家的故事,以母女、夫妻和父女关系为立足点,探究美国华裔的生存状况以及与命运的抗争。莱拉是故事的叙述者,梁家的长女,她在收集整理利昂·梁(莱拉的继父)的东西时了解到先辈的历史:梁爷爷是利昂文件上的父亲,利昂承诺将梁爷爷的遗骨带回中国。老一辈移民的“落叶归根”思想与当时美国的移民政策密切相关。美国的排华政策伤透了移民的心,虽然华人在建设加州和修建铁路方面作出了巨大牺牲,但是种族歧视使得华人移民在美国出现了生存危机。因此,华人移民在“暂居思想”这一问题上,只有程度之差,并非孰有孰无之别。事实上,很少有人实现在美国的发财梦,很多人客死异乡。据史料记载,1863到1869年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的约一万四千名华人劳工中,百分之十以上的人死于事故或疾病。著名美国西部作家乔奎因·米勒 (Joaquin Miller 1837-1913)在其小说《第一批家庭》(First Fam' lies of the Sierras,1876)描述华人移民的尸骨遍野的凄凉场景:

每五年,就会有一种令人好奇的骡子拉的大篷车,在加利福尼亚矿区蜿蜒的小溪间迂回向前移动着,在那里寻找华人移民的尸骨。那是种悄然无声的车……车夫既不吆喝,也不大声尖叫。我总觉着,就连骡子也不会嘶叫。这种大篷车似乎永远是在夜间行走,赶车人和管理者几乎总是华人……。这些骡子驮着约三英尺长一英尺宽的山毛榉小木匣,往返于一个个营地……。这是死人车。[3]

米勒笔下的“死人车”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悲伤和记忆,同时也负载了华人的心愿:生是故乡人,死回故乡土。米勒的真实记录反映了第一批华人移民的寄居思想。

但是利昂对梁爷爷的承诺无法兑现,因为“美国是个说谎的国家。”[4]96利昂保留的文件证实:利昂是个契纸儿子(paper son)。利昂之所以有保留文件的传统,是因为他相信白纸黑字代表事实,哪怕字迹已模糊,纸已泛黄:“旧东西一定都是好东西。旧信件的价值就和古币一样增值。它们会与货币一样值钱。所有写给他的信件都会向社会保险局证明这个国家也是他的国家。他在这里付出过,他已经挣得了他的权利。美元,还有美国的时间。”[4]54

作为契纸儿子,利昂对美国仍抱有幻想,尽管美国的谎言一次又一次击碎了自己的发财梦。他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有回报的,所以他要保留那些文件来证实自己也是美国的儿子,美国是自己的家。可见,对一个契纸儿子来说,纸张就是血液。[4]56利昂的经历代表着第二代移民从客居到定居美国的思想转变。他们努力工作,用血汗来换取美国公民的身份和心中的“美国梦”。

莱拉继而了解到自己的身份:“我是个契纸儿子的女儿,我继承了这一箱子的谎言。所有这些都是我的。我所拥有就是这些记忆,所以我想把它们全都保留下来。”[4]57作为第三代移民,莱拉生长在美国,从小接受的是美国文化教育,中国只是个想象。“骨”唤醒了她的民族记忆和中国情结。新一代的华人移民,虽是永久定居美国,但是他们无法遗忘自己的人种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双重意识。[5]在多元文化的浪潮冲击下,他们早已突破封闭的唐人街的“文化飞地”(enclave),融入到散居族裔群体,组成了一个暂时性的跨国社区。

正如伍慧明在小说中指出血和骨的传统关系:血和骨。老人们认为血来自母亲,而骨来自父亲。[4]97梁爷爷、利昂和莱拉虽无实际意义上的血缘关系,只是文件上的契纸关系,但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共有一个中国母亲。他们的经历凝聚着中国人的不屈精神:下一代人定会继承上代移民的血和骨,为族裔身份不懈地抗争着。

综上所述,《骨》讲述了一段悲壮的移民史,剖解了华人移民的身份之谜:从契纸父亲到契纸儿子,再到契纸女儿。他们共有一个族裔身份。在他们身上,契纸关系就是血缘关系。

二、“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接骨师之女》继续了谭恩美的母女故事,讲述露丝·杨家三代女性的不平凡经历,但是小说吸引读者的是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挖掘。《接骨师之女》以杨家第三代女儿露丝为叙述者,她在阅读母亲茹灵的手稿时,了解到母亲和母亲的母亲(外祖母)的故事。在谭恩美的小说中,母亲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她代表着故乡、祖国和根基,是生命的源头。[6]手稿记载了母亲的回忆和中国故事,是露丝了解中华文化的极好教材,开启了露丝的文化寻根之旅。

谭恩美对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情有独钟。她对汉字的入迷表现在小说第二部分的七个标题均用“汉字/英文”排列:心/HEART,/CHANGE,鬼/ GHOST,命/DESTINY,道/EFFORTLESS,骨/CHARACTER,香/FRAGRANCE,而且使用汉字的繁体字,来突出汉字的形态美。她借高灵之口阐释了“骨”的引申义之丰富:“Gu跟骨头的骨发音一样,但不是同一个字。第三声的Gu有很多意思:‘古’,‘谷’,还有‘股’,‘瞽’,‘贾’,好多呢。骨头的‘骨’子也可以代表‘性格’,所以我们说‘你骨子里就是如何,’意思就是‘你天性如何如何’。”[7]287作者不仅从字面上,还从故事情节上发掘“骨”的含义。宝姨 (露丝的外祖母)是著名的接骨大夫之女。他治病的三种方法:现代疗法,歪门邪道,再就是传统的中医疗法。现代疗法是西洋传教士的西医疗法,所谓歪门邪道就是请和尚道士念经作法。而传统疗法就要用到龙骨和各种珍贵药材,像海马、海草、虫子壳,罕见种子、树皮,还有夜明沙(蝙蝠屎)。接骨大夫的治病原则是“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他的绝技莫过于接骨,所用药物就是“一点鸦片,一点草药,还有一种特别的龙骨。”[7]141这里的“龙骨”其实就是后来龙骨山发掘的古代“北京人”和动物的化石,是祖先留下的遗产。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龙骨”越发表现出传奇色彩:一开始成为接骨师女儿宝姨的嫁妆,后来成为宝姨的女儿茹灵出国的筹码,再后来成了茹灵心中的“毒咒”。龙骨的经历反映了华人移民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要他们复杂、矛盾的心理体验。身在中国的女儿宝姨将龙骨视为文化传承之物,珍为生命;但是宝姨的女儿茹灵无法忍受旧中国的苦难,将龙骨换取到美国的船票。她得到了人身自由,却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以致产生心理上的烙印。身居海外的华人移民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西方主流文化的挤压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萦绕,二者之间的抉择是华人移民和华人作家思考的主题。中国的中庸之道,“大同”思想还是占了上风。中美文化从对立走向理解和融合是谭恩美的理想和追求,也是绝大多数美国华裔作家的美好愿望。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依存,彼此宽容,共同发展,是实现人类美好明天的基础。

露丝从母亲的手稿中发现了祖辈的遗骨,以遗骨为线索找到了家族的姓氏。正如在小说《接骨师之女》的结尾所陈述的那样,“这个姓氏始终都在身边,就像山谷的缝隙里藏着一块小小的骨片……就像流星划过地球的大气层,燃烧着,在露丝心上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7]288露丝也破解了母亲心中的“毒咒”,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龙骨)的宽容。她渐渐明白,这些都是祖上传下来的警示,不是为了吓唬她,而是提醒她不要犯她们当年的错误,要追求更好的生活。[7]290

谭恩美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骨”的传奇,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她在告诫华人移民:“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炎黄子孙的骨气和性格,绝不是威胁华裔生存的“毒咒”,而是一种警醒,一种追求。

结语

《骨》和《接骨师之女》同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二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骨”的含义,表现了华裔文学中的恋“骨”情结。

伍慧明在一次访谈中论述了“骨”的含义:

“骨”对我来说似乎是形容移民不屈精神的最好比喻。这本书的题目就是为了纪念来一代人把遗骨送回中国安葬的心愿。我想记住他们未了的心愿。我写《骨》的时候非常理解他们的遗憾,所以就想在书中用语言创造出一片能供奉我对老一代的记忆的沃土,让这思念在那里永远地安息。[8]

伍慧明的这段话说明了“骨”是移民心中不屈的中国精神,是族裔身份的象征。定居海外的世代华裔都有一个共同心愿:让先人的遗骨重返故里,入土为安,从而使死者安魂,生者安心。

谭恩美在《接骨师之女》中,让“骨”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探索了古老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她的笔下,“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和力量。

世界已进入多元文化族裔时代,美国华裔文学在主题、风格和特征等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现在的华人移民已经是第五、六代移民的后代,华人社区早已摆脱了狭隘的“文化飞地”。华裔文学开始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审视美国华人的生活,关注华裔的经历和情感。通过发掘先辈的历史以及评介中国传统文化,美国华裔作家已经超越了时代、民族和性别的界限,使得华裔文学成为美国族裔文学中的一颗引人注目的奇葩。

[1]徐颖果.跨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华裔文学:赵健秀作品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

[2]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6.

[3][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3.

[4][美]伍慧明.骨[M].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5]张冲.散居族裔批评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5(2).

[6]程爱民,邵怡,卢俊.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68.

[7][美]谭恩美.接骨师之女[M].张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8]Jennifer Brostrom.Interview with Fae Myenne Ng[G]∥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Yearbook.Detroit:Gale Research Company,1994.

I106.4

A

2095-0683(2012)01-0107-03

2011-12-05

201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目(2010SJD750019)

汪顺来(1970-),男,安徽无为人,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责任编校 边之

猜你喜欢
族裔华裔华人
何为“华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