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晖龙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实施,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从上到下,开展了多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支持力度。无庸讳言,这些培训为推动新课程改革与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培训中,也存在些不足与问题。因此,立足于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益,更好地服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必须关注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转变师资培训的观念。
1.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深化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主要通过专家授课、讲座的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标准和相关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神实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正确指导今后的实践。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需要。
2.提高驾驭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
切实围绕新课程实施方法及评价为培训的核心内容,抓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点,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最新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学员驾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3.增强新课程教学研究实践能力
立足于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并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对教学实践及案例进行典型性剪裁、提炼、收集、整理,并确定新课程的培训专题内容等。培训中始终贯穿“专家指导、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自主提升”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研修,提升新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是研究者”的要求。促使学员共享教学经验,交流培训心得,切实提升新课程教研能力和水平。
培训目标是否明确与科学,是培训是否取得成效的首要因素,好象穿衣要系的第一个扣子,若这颗扣子系错了,余下的难免都错。针对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转变培训的目标观,结合当前新课程呈现出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中学基础教育仍然采用分科教学的实际,我们不能因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而削弱学科专业的能力,相反,更应重视提升教师新课程的学科专业能力素养。因而,在培训一线教师中,应注重新课程专业素养的提升,帮助教师扩展学术视野,就本学科的课程观、教材观、评价观、课标及教材知识概念的重点与难点等若干问题进行讲解剖析,弥补中学教师知识老化以及理论功底较弱的问题。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充实和提高学科专业能力[1]16。
以往教师培训工作有诸多方面的欠缺,其中主要问题就是培训过程体现和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不够。培训过程中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大一统的集体教学形式、单调沉闷的授受方式,基层教师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培训,没有主动选择、参与、实践、体验、创新机会。同时,培训者往往忽视学员的需求和职业特点,没有顾及学员的所思和所需,也没有关注学员之间的差异性等。再者,培训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采取何种形式,很少甚至没有关注学员的实际需求和心声。培训完成后,培训结果与培训效果如何,学员基本没有参与评价的权利。
因此,必须转变培训的角色观念,真正把学员当作培训的主体。基于此,改进培训工作的形式与手段,针对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学员未来发展的需求,立足于教师发展,从内容到形式把学员当作培训的主体对待,激发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员成为培训活动自觉主动的参与者,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首先,选择培训内容,以确立培训学员的主体性地位。在培训启动前,由培训专家团队提出相关培训专题及内容,然后在有关网站公布,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全面听取参加培训学员的意见,各位学员提出当前新课程改革与实践中的难点与困惑,培训专家充分听取意见后,修订形成新的培训专题,使培训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对症下药,切实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在培训的形式上,也应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性地位,选择学员认可的形式开展培训活动。把专家的理论指导与学员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采用专家开设理论讲座与学员就相关理论开展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既有专家的理论剖析,又有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课程实践活动,有利于充分提高培训学员的参与度。教育专家与学员就新课程实践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研讨,采取对话、座谈、研讨的形式,共同剖析和解答在新课程实施中所遇到的困惑问题,学员通过参与成为培训的主体。
新课程实施下的师资培训工作,应以教师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为主线,摒弃过去那种照本宣科、空洞乏味的理论单行式做法。应结合课改理念与新课程的实践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2]21。
因此,在培训中不仅要帮助教师真正领悟新课程的理念,更需要针对新课程实践的问题进行剖析,有必要改变过去“报告式”的培训,除了组织理论学习外,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实践及案例进行典型性剪裁、提炼、收集、整理,为学员提供可资参照的实践案例。同时,针对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实践问题进行个案分析,个案以学科为基础,以课堂教学问题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研究总结课程改革的教学经验与教训,教师培训以真实的教学生活为背景,将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所遇到的具体困惑及其真情实感,有机地融入培训的内容和过程之中。
首先,作为教师的培训,应该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按照教师专业化的特点设计课程内容。结合教师的需要对培训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培训课程的内容结构。立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实践,深入新课程的实践课堂,收集、整理和提炼培训素材等,培训内容的选择紧贴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其次,立足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设置培训的内容。立足于新课程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要求,关注教师解决新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如基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模式,以专家讲授、学术沙龙、典型实践案例的解剖等为基本手段,对参训学员实施多种范式的教学培训,引入多样化的课堂生活方式,以开阔教师教育教学的视野。并通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说课比赛等系列训练,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同时,立足于理论提升和教师专业素养。贯穿“专家指导、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自主提升”的理念,紧密结合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开发出提升和拓展学员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及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的课程,拓宽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和学术视野,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是研究者”的要求,引导和帮助他们逐渐成长为有教学特色、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
这样,通过培训,不仅要使学员在知识领域内获得补充与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员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兴趣,从而寻求自主发展,也因此促进学员在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通过不断地接受培训、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丰富学员的教育理论,完善教师的教育实践理论与行为。
一次培训,任何培训方案不可能做到“全能”。整个方案目标可能是多元的、活动是多样的,但培训必须有明确的主题设计来制定各项具体的培训目标及培训行为策略。如在培训中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和教师的心理预期,确定培训的主题,如课改新理念、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实施行为、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科专业知识拓展等方面确定每一模块的主题培训内容。实现培训的目标与任务,必须制定明确有效的主题方案,主题的明确才可以为设计各项具体的培训活动指明方向。
通常,以往的培训更多关心培训活动的结果。如,学会某项专业技能、掌握某些专业知识。或者学员感到比以前进步了,比过去多了一些教学方法,有了一些新的教学思想表现等。而目前培训关注的常常是,通过培训可能为他个人带来了进步,或者为学校或更广范围的群体带来某些好的变化结果等。
为取得培训的预期效果,在培训中应该更加重视过程性。在集中培训阶段,关注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培训活动的研讨、交流及培训的成效等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对培训过程的掌握,同时,可以发现培训的问题,调整培训的内容与策略。特别是对学员的培训心得、读书笔记、研讨课、培训日志及博客、研讨活动记载、论文等在岗研修培训过程中形成物化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关注这些,就是关注培训的过程,有利于培训活动的顺利推进。
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专家讲座、互动研讨、观摩示范、课堂教学实践、基地研修和校本研修、跟踪指导等。丰富多样的培训方式,能有效解决传统培训使学员产生的倦怠感问题,使得培训学员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中,有效地提升高了培训效率。如在培训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和现实的条件,运用博客、培训简报、论坛、研讨、学术沙龙、考察、观摩等各类交往活动充分收集信息,整理筛选和交流发布信息,充实和丰满培训的过程。
打破传统讲座式封闭的培训形式,实施多样性开放式的培训,如采用专家讲座、互动研讨、观摩示范、课堂实践、研修指导等多种途径。尤其注重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实施参与式的培训活动,让被培训者以主体的地位和身份积极参与培训的活动。可以通过开展课堂研讨、即席指导,将培训地点设在基础教育实践的课堂,聚焦课堂,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专家组通过巡视和现代通讯手段进行跟踪指导,把校本研修纳入整个研修培训过程中去,并在培训方案中体现和分解落实。如由学员制定和落实一定具体的目标,如指导学员围绕新课程实践,编写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制作媒体课件和学案;开设本地区范围内的研究课或公开课若干节,结合研究课或公开课,完成一个相关教研任务,以形成和扩大辐射影响;在培训网上发布日志或者撰写教学博客;参与或主持一项关于新课程的课题研究,完成一篇教研新课程教学论文等个人的校本研修活动。另外,还要有一定的读书任务,以及发挥示范效应的任务,以实现研修的质量和效果。
在培训中,利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案例,通过分析一个又一个典型的课堂实况,培训者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共同进行探讨、分析、对比,从而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中挖掘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点,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如通过示范课或优秀课的展示或说课、评课及相关教学的观摩等模拟或者实践等活动,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模拟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充分调研和做好基地研修的方案与计划,扎实推进基地研修各项计划的落实,确保培训的成效性。建设好培训研修基地,选择专业学科师资整体水平较高、教学科研成绩显著、教学设备条件完善、并在新课程实践中积累一定的经验,有良好的培训声誉和业绩的教育部门或者学校作为培训的研修基地。
基地研修过程中,立足三项工作开展扎实的培训活动。一是立足于整个培训活动组织者的基地研修方案。它包括研修制度、研修时间、基地导师的选聘、研修主题内容的确定、研修具体方式的确定等等;二是学员本身的研修方案包括研修专题、日常行动计划如观摩听课、评课,实践作课、课题研究方案等。通过实践研修基地,采取在实际中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问题解决等形式的主题研修,为参与者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立体而全面、生动而真实的学习过程。
学员在研修基地开展实践与行动研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和课堂实践、研讨活动、自主研究和集体交流等各项研修活动,依托基地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提高参训学员新课程教学实践能力、教研能力、科研能力,同时学习和借鉴基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研修主题和自身的特色,形成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
“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3]76。我国只要创新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就一定能得到更优秀的师资去办好基础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潘海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分类[J].继续教育,2002(2).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