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鹏
(1.山东财经大学,济南 250014;2.潍坊市公安局,山东 潍坊 261041)
城市是社会和自然的一个宏大群体,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联系街道和大城市的纽带——星罗棋布的中等城市也在迅速增长。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人口的增长、交通的扩展,主要街道和干线道路的日趋饱和,过境交通、城市中心区和上、下班高峰期的畅安问题越来越重要,已逐渐影响一些重要干线道路全线的安全畅通并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各地方城市这几年虽然在道路交通秩序管理上下了功夫,花了精力,投入了大量人、财、物,但从总体上讲,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未达到预期目的,人、车、路的矛盾日益加剧,交通流量的繁忙程度与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深层次问题远未解决。因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城市交通形势,认真分析中等城市的交通特点,编制科学、合理、规范的中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日益繁忙的中等城市交通进行科学管理,是摆在基层交通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
中等城市城区人口约30万至80万之间,是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有2至3条国道从中贯通,是架通大城市(省会中心城市)和小城市(县级城市)的桥梁,是联系城市之间的纽带。
(一)交通流量在时空分布上不均。一是在时间上,上、下班高峰期与平时非高峰期的交通量相差悬殊。在高峰交通中,公共客运拥挤不堪,摩托车、自行车川流不息,行人匆匆忙忙,运量将占全天的75%左右;非高峰交通时,公交乘员不满,街道客流稀少。二是在空间上,城区不同道路断面的交通量相差很大,中心区域是人、车、物的“海洋”,新建的高等级路面却又利用率不高。
(二)车辆构成复杂、增长极快。中等城市的车辆构成以客、货车、摩托车、单车为主,还有大量的农用运输车、脚踏车、板车和兽力车等,其中以中巴车、的士和营运摩托车的增长最快。私人小轿车呈几何级数增长,与中等城市较适应的灵活方便的摩托车营运势头越来越旺,而大容量的客运交通工具却日渐萎缩。
(三)过境交通量大。中等城市处于城市群的棱角,国道相继交汇,形成过境交通。据测算,过境交通占全市的交通总量的45%以上。
(四)占道停车和随意摊点非常突出。中等城市基本无交通规划,无停车场地的规划,因此停车场地和大型集贸市场稀少。车辆进城停放,农民进城随意摆摊,非法占道日益严重。停车的、摆摊的、卖东西的、堆物的,应有尽有,在城市道路上形成大杂烩,热闹非凡。
(五)混合交通相当严重,秩序混乱。中等城市道路狭窄,三块板的道路占整个城市道路的不到五分之一,人流、车流连绵不断,摩托车乱窜乱穿,道路标志、标线不齐,交通安全设施奇缺,行人任意横穿,混合交通日趋严重,交通秩序混乱不堪。
(一)中等城市规模不大,功能单一,过境交通未形成网络,城市经济辐射功能差,吸引力小,流动人口较少,形不成均匀、稳定的交通流,居民出行主要是上班工作,下班回家,钟摆式交通加大管理难度。
(二)中等城市旧城区改造较慢,城市道路交通无规划,有规划的无重点,有重点的无资金,交通难以协调发展,城市道路网难以形成,断头路较多;由于老城区不易改造,商业区林立、集中,大型设施无停车场地;交通枢纽功能不明确,附近高楼迭起,交通发生源增多,无法有效管理。
(三)许多中等城市是利用干线公路网发展初期,利用原有城镇的主街穿越市区,沿两侧和交叉口迅速发展起来的,容易造成道路交通功能不清,既服务于干线的过境交通,又为城市居民服务,两侧工、商、服务业建筑林立,街道行人密集,各类车辆来往频繁,形成复杂的混合交通,在过境道路愈来愈难以展宽的条件下,便成了城市干线上的“盲肠”“,肠梗阻”便随时发生。
(四)中等城市用地混合,居民出行乘距较短,正好发挥了摩托车、自行车迅速、灵活、方便、随意的非定向个人自主性强的特点。而公交线路网密度低、车辆少,高峰期坐不下,低峰期营运效益差,客观上刺激了自行车、摩托车的大量发展,造成城市交通构成复杂、公交汽车不景气的恶性循环。
(五)道路交通管理难以适应中等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中等城市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指挥奇缺;交通民警对本区的交通违法行为难以纠正,受制于“人情网”“、关系网”;占用道路摆摊、设担、堆物作业、非交通占道无法管理。
(六)群众的交通意识落后,驾驶人职业道德水准下降。人们不以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为耻,反以为“荣”。近几年培训的驾驶人,尤其是摩托车驾驶人,职业道德意识差,不遵守操作规程,横冲直撞,想停哪就停哪,交叉口、闹市区随意停放,只管自己出租,不管别人行路。
中等城市的交通问题涉及多种因素,各环节的沟通和有机配合必不可少。要科学地解决交通问题,应从减源、削峰、挖潜、增容四个方面入手,打好基础,避免积重难返。减源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源、交通量;削峰既削减交通高峰,减少高峰期的交通量;挖潜即充分挖掘现有的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和交通管理的作用,加大宣教力度,采取综合措施;增容即进行过境交通的专门道路建设,逐步完善道路功能,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一)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中等城市的道路建设以提高干线道路通行能力,科学引导过境交通为重点,既可以全面提高干道通行能力,消除“肠梗阻”,同时也可以缓解对城市中心区的压力。对国道途经中心城市的过境交通要靠新修公路解决,不能对原有城市道路进行扩展或修修补补。中等城市中心区域(即难以改造的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车辆停车场地和街道任意停车的问题。同时适当迁出部分商业区到交通量较少、无过境交通的其他街道上去,使人流、车流在空间上均分。
(二)减少交通源、削减交通高峰。一是要控制摩托车、的士车的盲目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二是合理城市布局,科学布设大型客、货源点,还要使工作和居住点尽量靠近,住宅和文化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等;三是扩大错时上、下班的人数,开展换工换房服务,减少城市通勤交通量,均分高峰交通;四是在干线过境公路网中,加强巡逻、管理、检查,禁止全线停车和非交通占道,减少交通源,确保干线畅安。
(三)改进管理办法。一是推行提前分流和单向行驶,形成环流,避免交叉和左转。中等城市要充分利用新修公路和原有道路,挖掘道路潜能,及时调查交通量,科学调整,实施提前分流引导,在老城区难以改造的街道上推行单向交通,尽量避免左转干扰干道交通,从而降低交通枢纽的压力,减少阻塞和拥挤。二是完善标志、标线和交叉口信号灯建设。中等城市在城市干道网和各个交叉口必须设置科学、齐全的导向、警告、让行、禁令等标志,单行线的路口标志和引导过境交通的标志要格外醒目、鲜明、明确,能清楚地表明该道路的功能、性质和通行程度。三是加强人流与摊点管理。干线道路通过城市的路段要严禁摆摊设点和非交通占道。交通繁忙的街道,包括行人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要用护栏隔开,减少行人随意穿越,实现各行其道。四是加强停车管理。在中等城市中心区域无停车场地的地段,要适当选择场地划线,确定停车区域、范围和辆次,实行计时收费,出租的士、摩托车实行规范化服务,不能在交叉口停车待客,要划出专门城区空闲场地作为出租车辆的停放区域。五是交警巡逻采用高峰站点、平峰跑面、定点指挥、巡逻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及时疏导交通,确保发挥最佳的交通管理效益。
(四)对中等城市交通远景发展及时预测,提前规范。中等城市为适应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必须提前对城市客运远景、城市道路远景、城市交通远景进行调查和预测,要系统地研究城乡人口的发展和交通流动的规律,根据城市交通的形式、特征、原因和各种交通发生源的相互吸引和辐射作用,适时建立中等城市交通发展模型。这样,在旧城的改造和规范中,可以根据其调查的数据和远景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善其道路系统。打通瓶颈、堵头和半拉子工程,使道路构成回转系数较高的通畅网络;按规划拓宽、改造主线干道,科学布设交叉路口,使道路有较高的容量和通行能力;在道路网建设上,布置好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系统,布置好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对摩托车则采取严厉的控制手段,使“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城市环境总体容量水平相适应,保持中等城市相对应的和谐和平衡,防止城市环境恶化,减轻“城市病”的发展,为城市经济腾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随着中等城市城区面积的扩大、人口的增长、交通的扩展,主要街道和干线道路的日趋饱和,过境交通、城市中心区和上、下班高峰期的畅安问题越来越重要,已逐渐影响一些重要干线道路全线的安全畅通并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等城市的交通问题涉及多种因素,各环节的沟通和有机配合必不可少,要科学地解决交通问题,应从减源、削峰、挖潜、增容四个方面入手,打好基础,避免积重难返,逐步完善道路功能,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1]宁乐然.道路交通安全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7.
[2]邰中.我国城市交通拥堵及其治理研究[D].南京: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8.
[3]朴立华,高恒聚.现代城市交通系统[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8.
[4]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5]崔智涛,霍娅敏.城市交通拥挤的外部成本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2):147-149.
[6]巴布科夫.道路条件与交通安全[M].景天然,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