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超,黄飞松,樊嘉禄
(1.安徽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安徽 泾县 242511)
宣纸制作技艺传承状况调查
姚 超,1黄飞松,2樊嘉禄1
(1.安徽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安徽 泾县 242511)
宣纸制作技艺是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已被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极其复杂的工艺外,宣纸制作技艺还具有其它方面的文化内涵,包括产品的规格、技艺的传承模式、组织生产方式等等。在过去数十年不断加速的工业化进程中,这项古老的技艺发生了深刻变化。
宣纸;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迄今仍为机制纸所不能替代。宣纸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技艺的杰出代表不仅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样的一项技艺如今生存状况如何,在传承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对泾县境内宣纸生产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从几个方面对调查结果作简要介绍。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其本义为宣州之纸。[1]从历史资料看,至少从明清开始,宣纸的传承地主要集中在宣州境内的泾县,当代情况也是如此。
泾县现有手工纸作坊近300家,但这些企业并非都生产宣纸。这种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相径庭,当时的生产企业虽然只有数十家,但都是制作或加工宣纸。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部分宣纸生产企业引进龙须草浆板,采用宣纸成纸技艺手工制作书画纸。由于省去了极其复杂的宣纸原料加工工序,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成本大大降低,尽管书画纸的价格远低于宣纸,但生产者所得利润与生产宣纸相比大大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
书画纸生产企业中半数以上为家庭作坊,大多数业主原来都是宣纸技艺的从业人员,在从业中完成了原始积累,以家庭为单位,利用家中空房和闲置土地,建成规模不等的企业。由于受市场波动和技术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规模较小的书画纸企业生产不稳定,常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有人筹资建厂,企业关门停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泾县手工纸生产企业中,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使用宣纸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专业标志的企业只有14家,包括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安徽省泾县汪六吉宣纸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泾县汪同和宣纸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泾县金星宣纸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泾县李元宣纸厂、安徽省泾县吉星(翔马)宣纸厂、安徽省泾县曹鸿记纸业有限公司、安徽省泾县红叶宣纸有限公司、安徽省泾县桃记宣纸有限公司、安徽省泾县双鹿宣纸有限公司、安徽省泾县玉泉宣纸纸业有限公司、安徽省泾县明星宣纸厂、安徽省泾县紫金楼宣纸厂、泾县小岭千年古宣宣纸厂,其中除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等少数几家只生产宣纸,其余企业也以生产书画纸为主,只是阶段性地生产宣纸。
泾县目前年产宣纸700-800吨、书画纸5000余吨,年销售营业额3亿元,出口创汇近500万美元,年实现利税5000余万元。直接和间接从事宣纸产业的员工达3万余人。宣纸销售覆盖全国百分之百的市场,并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考察泾县宣纸从业者,不能忽视另外一支队伍,那就是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办文房四宝商店的数以千计的经营者。泾县所产宣纸、书画纸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他们销往全国各地和出口国外。
宣纸的品种名目繁多,传统的分类方法有四种,分别根据配料、厚薄、规格和纸纹的不同而分类。按配料可分为棉料、皮料、黄料三大类;按厚薄可分为单宣、夹宣、双层、三层贡等;按规格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短扇、长扇、二接半、三接半、京榜(白面)、金榜等;按纸纹又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
上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市场的变化,传统的黄料、短扇、长扇、二接半、三接半、京榜(白面)、金榜等品种逐步淡出市场,宣纸的分类体系稍稍有所变动。按配料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二层宣、三层宣等;按规格分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以及各种特种规格等;按纸纹仍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宣纸行业又向生产极限挑战成功,生产出丈八、二丈宣纸,其中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生产的二丈宣纸(又称“千禧宣”)于2000年作为最大的手工纸登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近年来,有企业尝试将宣纸中的捞纸改为喷浆工艺,生产出三丈甚至更大的纸张。也有书画纸生产企业,采用抄纸法生产出三丈等大幅面纸张。
除此之外,宣纸又有生宣、熟宣之分。生宣是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的宣纸,经烘干而成的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产品,亦称原抄纸;熟宣则是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工序形成的纸张,又称“纸笺”或“加工纸”。
宣纸制造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先分别制皮料和草料浆,然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再经过抄、晒、剪等工艺,制成宣纸。皮料和草料的制作要经过反复的浸泡、清洗、蒸煮、腌沤、发酵等工序,还要在野外日晒雨淋自然漂白才能制成纸浆。从原浆到成品纸中间要经过100多道工序,历时2年多。
如此复杂的技艺当然不是一人可以独立完成。按照传统的分工,宣纸制作的工种大致可分为鞭草(皮)工、洗草(皮)工、蒸煮工、袋料工、皮草台(选草、选皮工)、做料工、调皮工、碓草工、捞纸工、晒纸工、剪纸工、杂工(含烧焙、踩碓等)等。其中捞纸工、晒纸工、剪纸工、调皮工一直是宣纸操作的核心技艺。
原料的初加工一般是农户家完成的,如果不算在内,一个一帘槽的纸坊,从燎草、燎皮制作开始全过程组织生产,需要配置12-13人。具体地说,需要做料工1人、调皮工1人、捞纸工2人、晒纸工2人,剪纸工1人、碓草、鞭草(皮)和洗草(皮)和蒸煮工1-2人,袋料工1人、杂工(含烧焙、踩碓等)3人。从用工效率考虑,一个纸坊最好是四帘槽,这样人员分工最为紧凑合理。比如蒸煮工可以配2人,既可以合作,也不浪费人员,如果碓草是由机碓或水碓进行,可一人管4个碓,不浪费人力。烧焙工在烧焙时,如用煤烧,可以1人烧4条焙,如用木材烧,1人烧1条焙,顺带为抄纸工冬天换热水。如果一个纸坊为四帘槽,那么人员可由51人组成,即工人50人,加上1个管棚,这种人员配置办法是长期经验的总结,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1954年,泾县发生特大洪灾,洪灾过后,轻工业部派一个由机械造纸专家组成的专家团到泾县考察宣纸生产情况,他们考察后认为,宣纸部分工艺可以进行机械化改进。
从1957年开始,宣纸生产企业逐步引进打浆机等机械,将传统的燎皮生产工艺改为机械化生产,直接将皮料进行浸泡后蒸煮;天然漂白工艺先是采用漂白粉追漂,后来过渡到直接加漂白粉漂白,加工周期大大缩短。这种工艺“改良”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基本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与之相适应,人员也作了重新配置,分化出鞭草工、蒸煮工、皮草台、漂皮工、碾草工、打浆工、扫平筛、弹帘工、捞纸工、放料工、扳榨工、放槽工、晒纸工、烧焙工、剪纸工等。分工的细化使工人的劳动强度相对降低。但捞纸工、晒纸工、剪纸工、原料工这4个工种依然最为核心,生产能手等先进模范大都从这4大工种中遴选。
书画纸生产由于没有原料加工环节,自然没有原料工种,但后续的成纸工艺均采用宣纸技艺中的抄纸、晒纸、剪纸技艺完成。书画纸生产中保存了宣纸制作技艺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因此可以认为,书画纸的发展对于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也并非没有积极意义。
传统工艺制造宣纸要用到100多道工序,历时2年多。要掌握某个工种的技艺,必须跟着师傅一起做,注意在实践中领悟。宣纸行业拜师学艺,俗称“学乖”,家长要找担保人,立“投师纸”,携糕点等礼物登门拜师。师徒关系确立后,徒弟要住进师傅家。学艺同时,弟子要为师傅做家务劳动和服侍茶饭,3年期满才能出师,其间有食无工(资)。出师后继续随师做工1年,谓“谢师”,此间师傅酌情给生活费。
无论学徒还是做雇工,一般都由业主提供伙食。大锅饭、大碗腌菜、大缸茶水等。条件稍好的业主会有少量的时令蔬菜,只有每年的端午、中秋、蔡伦会(每年两次:农历三月十六蔡伦会,九月十八为集会)才有一个荤菜和定量酒水。工资不是月结,而是采用端午、中秋、春节“三节”结算制,平时工人需要用钱可到老板处借取。
在100多道工序中,像捞纸工、晒纸工、剪纸工、调皮工等重要工种都有明确分工,都有严格的师承关系,也一直以家族传承为主,秉承“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婿”的行规。而其它技艺如蒸煮、做料等虽然也是以家族传承为主,但由于技艺难度不太高,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皮草台以女工为主,传统的作业方式是由女工从纸坊领料带回家做,因此这个环节的工人不记作纸坊人数。鞭草(皮)工、洗草(皮)工、袋料工、杂工(含烧焙、踩碓等)等工种过去都由外乡人担任,解放前常常是由逃荒到纸乡的身强力壮者承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徒周期发生变化,捞纸、晒纸、剪纸、碓皮等工种改为6-8个月,其余工种学制从几天到三五个月不等。师徒关系有了变化,讲求尊师爱徒、热情授艺、虚心学习。在大厂,捞纸、晒纸、剪纸、碓皮等工种,徒弟拿学员工资,学徒期满经工厂考核合格都正式上岗,大部分由师傅带着。比如捞纸、晒纸通常是师徒两人承包一帘槽,碓皮工师徒2人同在一个操作面工作,剪纸工则是师徒2人在1间房间内,分前后剪纸桌操作。新出师的学徒拿定岗工资,一般定二级。一开始,捞纸工能独立掌帘后仍定二级,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有所改变,可享受浮动一级的待遇,即可拿到三级工资。晒纸工拿二级半工资。各工种都享用一定的劳保物品,比如捞纸工每隔一段时间要发一双胶鞋、一个胶围腰;晒纸工每隔一段时间要发一件长棉大衣、一条短裤及肥皂等。
20世纪80年代后期许多乡镇兴办宣纸厂,急需大量技术人员,不少回乡青年为了就业,自找纸厂里的师傅学艺。师傅自带徒弟,有的是得到厂方默许,有的则避着厂方,只要厂里不知道或不极力反对就可以进行。弟子交一定的钱(物)给师傅,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师傅传艺不保守,学艺时间由徒弟个人的心智和努力程度决定,学成后自寻就业门路,有些学艺不精,到了工作岗位再继续学习。当时也有新开办的乡镇企业,有鉴于“偷学”之风日盛,干脆办培训班,收取学费与请来的师傅分成。学徒学习期满后,企业留用或由学员自主就业。
宣纸生产工序复杂、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加上工资水平较低,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种职业。不仅招工难,而且现有技术人员也不稳定,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宣纸制作技艺传承方式迄今仍为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心领神会”,不仅要求徒弟要有悟性,而且学习时间长、效率低,像一名熟练的捞纸工要不间断学习2年以上才能带出来。过去学徒大多“从一而终”自然不成问题,现在职业选择余地大、人员流动快,学徒大多半途而废,导致传承人培养的“成品率”过低。为解决宣纸传承后继乏人问题,地方政府牵线让生产企业与职业高中联手,在职业高中开设“宣纸班”,招收学生学习宣纸制作技艺,但收效甚微,首届数十名学生中,现只有2名学生在做宣纸。
前些年宣纸市场管理不到位,国内一些地方的手工书画纸亦借称 “宣纸”,泾县境内书画纸作坊200余家,年产量多达5000吨以上,其中有些不法商人受利益驱使,以含有部分宣纸原料的书画纸来冒充宣纸出售,还有一些经销商以次充好,都给宣纸市场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一时间出现了“宣纸质量在下降”的哀叹和“现在还有没有真正的宣纸”的疑问。
市场混乱导致宣纸价格过低,与价值严重背离。宣纸制作技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泾县是全世界唯一能生产正宗宣纸的地方,而全县宣纸行业的总产值不过区区1亿元人民币。难怪有人感叹“以‘红星’今天的知名度,每年只做几千万元的纸,简直是品牌浪费!”
宣纸价格过低导致企业利润降低,企业为了求生存又只好压低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成本,这又导致原材料和劳动力供给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近年经过整顿,局面有所好转,正宗宣纸的长期被低估的价值开始有所回升,使宣纸制作业濒危的局面得以扭转。一些企业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在吸引年轻人加盟方面,宣纸集团公司准备为“宣纸班”学生解决学费和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费,以吸引更多学生完成学习后进厂工作。在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方面,宣纸集团公司开展“宣纸技师、大师评比”活动,评出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不仅给予精神奖励,还有一定额度的专项津贴,大大激励了一线工人的工作热情。技艺传承师傅是关键,俗话说,“师傅好好教,出来的就是掌帘的大师傅,不好好教,只能教出抬帘的二师父。”为鼓励师傅用心带徒,公司给带徒的师傅也有一定的补贴,以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1]樊嘉禄,张秉伦,方晓阳.从宣纸的技术渊源看“宣纸”概念的内涵[J].安徽史学,2000(1).
A Survey on the Inheritance of Xuan Papermaking Technique
Yao Chao,1Huang Feisong,2Fan Jialu1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230032,China;2.China Xuan Paper Group Company,Jing County242511,China)
Xuan paper making techniqu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addition to the extremely complex process,Xuan paper making technique also has significant cultural connotation,reflected in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paper,the inheriting pattern of the skills,and th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model,etc.The ancient technique has been changed greatly in the past decades when industrialization has been accelerating.
Xuan paper;traditional techniqu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S756
A
1672-447X(2012)02-0042-004
2012-02-16
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09030503054);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09-10D104)
姚 超(1981-),安徽临泉人,安徽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飞松(1968-),安徽泾县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宣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方向为手工纸制造、保护及相关文化;
樊嘉禄(1964-),安徽金寨人,黄山学院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 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