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平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浅析徽墨墨模、墨谱艺术的美学价值
张忠平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中,“徽墨墨模、墨谱艺术”地位显赫;在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研究中,“徽墨墨模、墨谱艺术的美学价值”,是一个弥足重要且独具中国特色、徽州特色的文化课题,具有“四大价值”。
徽墨;墨模;墨谱;美学价值
在我国的“文房四宝”中,“徽墨”独占鳌头;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中,“徽墨墨模、墨谱艺术”地位显赫;在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研究中,“徽墨墨模、墨谱艺术的美学价值”,是一个弥足重要且独具中国特色、徽州特色的文化课题。
一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的保护、研究与传承作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
徽墨,是指安徽省古徽州(今黄山市)生产的,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中国文房四宝”中的重要一宝。其 “徽墨制作技艺”,是2006年由安徽省古徽州的歙县、屯溪和绩溪等三地政府联合申报,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徽墨墨模,是制作徽墨的模具,又称墨范或墨印,其墨模艺术,则是“徽墨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金量最重、技术性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其中古墨模又是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在国家文物局关于“禁止出境的16大类文物”的法规里,就有这样的硬性规定:“墨,包括墨模,一九四九年以前的禁止出境”。
徽墨墨谱,是各制墨名家所独创的精品徽墨的图录和独家制墨秘笈的荟萃著作,用作墨庄秘档、精品展示、薪火传承与炫耀励志。墨谱的意义非常深远,正如董其昌在为制墨名家程大约(君房)墨谱所作《刻程氏墨苑序》中所指出的那样,“百年以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以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堪称“墨谱存世,万古流芳”。
安徽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2005年9月12日对于《徽墨制作技艺》项目的专家论证意见,是一份鲜为人知的关于徽墨的权威性文件秘档,对于“徽墨墨模、墨谱的美学价值”的研究不无作用。
制墨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是我国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的制墨工艺是我国制墨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品种繁多,有桐油墨、松烟墨、漆墨等几大类型,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同时,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之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制墨不仅以质取胜,而且还以精美的墨式著称于世。史上出现如《程氏墨苑》、《墨谱》、《墨海》等一批墨谱,既为研究徽墨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同时也是我国明代版画艺术中的杰出代表。
徽墨生产技艺复杂,宣城绩溪县、黄山市屯溪区、歙县是徽墨的主要生产地,所制徽墨,千姿百态,“桐油烟”与“漆烟”的制墨工艺广为运用,生产达到很高的水平。多道工序有其独特的秘不示人的积累,由此形成徽墨的不同外观与内在品质。这些技艺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是古徽州人的智慧结晶,蕴含其中的科技、文化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徽墨制作技艺”,为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
徽墨的艺术欣赏价值主要在于墨模印版雕刻,是制墨行业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历来制墨家对墨模印版图案设计十分重视。墨模作为一种微型的徽派雕刻工艺,其图式组合对于地域民俗文化的发展与衍变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倘若说:墨谱的有无,是古时墨家兴衰与否的分水岭的话,那么,墨模的多少,就是古时墨家强势与否的标志物。现在,一些重要的古墨模文物,大部分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原徽州地区博物馆、黄山市博物馆)、歙县博物馆、绩溪博物馆等诸多博物馆与屯溪胡开文墨厂、歙县徽墨厂和绩溪徽墨厂等处,现存总数量可观,仅绩溪胡开文墨厂1家,就拥有明清以来名家创作的珍贵墨模8000余付,1000多个品种。正是这些珍贵无比的墨模与墨谱,使得“徽墨制作技艺”的“非遗”申报非常顺利,并因此而成为其“非遗”保护、研究与传承的主要载体且无以替代。
墨模艺术与书画艺术之间的关联非常密切,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非遗”的研究、书画的研究。由于明清两代书画受各流派的影响,其风格有所不同,因书画风格不同,其墨模雕刻技巧、手法,显然有时代的区分。明代的书法多遒劲,为了表达遒劲,刀法则需要深厚,才能显示字体雄健,阳文字锋芒峻厉、圭角崭然。清代书法多秀润,必须掌握精秀润细的刀法,才能表达柔丽清雅。绘画与书法也大抵相同,因之明清两代雕刻墨模的技巧,以明清两代书画不同风格,而形成两大流派:明代墨模,其刀法多深厚有力;清代墨模,其刀法多柔妍精细。其所以不同,实因书法绘画风格不同所致。这样对鉴别明清两代名墨,即可掌握内涵了。
二
为一大批书画名家的名作存真留芳。
决定墨型的,是墨模、墨谱;决定墨模、墨谱的,是画家与墨模雕刻家。因此,历代墨家对制造墨模、出版墨谱都非常重视,这些墨模、墨谱都由当时的著名画家所绘、徽州名家雕刻。因此,徽墨墨模及其墨谱,就集中体现了徽州书法、绘画、金石雕刻的艺术水平。于是,徽墨墨模、墨谱,就以一种独特的跨界艺术形式,实现了为一大批书画名家的名作存真留芳的美学价值。
自从宋代被誉作“把中国书画艺术和徽墨制模艺术融为一体的第一人”的著名画家米友仁以来,陆续有丁云鹏、郑重、魏之璜、彭元瑞、吴采岩、王村鸥、吴少卿、周炎玲、叶薇、张大千、刘海粟、唐云、程十发、李苦禅、陆俨少等一大批书画家为墨模或墨谱绘制过书画作品,诞生出如“新安大好山水”、“黄山图”、“宝翰凝香”、“墨宝”等仿古墨模,也有“南京长江大桥”、“万里长城”、“新安江水库”等反映时代风貌的墨模,老胡开文墨厂甚至还推出过一套高档“中国书画家墨”,以书画家所题诗画为范本,精制成模,成为当代墨模精品。因此,可以说,举凡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名画家的名作,几乎都已被刻入墨模或墨谱。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张大千的《黄山归来图》徽墨的艺事:因为他的《云海归来图》名作,是干脆不以原作传世,人们大多是从当年张大千先生游罢黄山之后特为定制的一锭叫做《云海归来》的徽墨上欣赏到的……
1931年9月,张大千先生第二次游览黄山,同游者有他的二哥张善子和大风堂(张善子和张大千昆仲合署画室名)门人吴子章、慕凌飞及张氏昆仲的晚辈张旭明。此次游览黄山,主要目的是观察黄山一绝——云海。在登山途中,因一棵松树挡住了拍照的视线,慕凌飞就用手去拦松枝,结果反被松枝弹起,悬于半空。经过大家的紧张抢救,才算化险为夷。据说这一急,反而使张大千先生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一联,云:“宁叫折骨山中死,此地他生也再来。”表达了张大千先生师法自然、献身艺术的雄心壮志。过了5年,张大千先生果然三上黄山,了却“再来”之夙愿。这一登山途中的小插曲,竟使得张大千先生下山后立即赶到徽墨厂,特制了这锭《云海归来》徽墨以资纪念,并当作珍贵礼品,分赠友人。《云海归来》墨面是张大千先生的 《黄山云海图》,图上题款是:“云海归来,大千居士题”,并押上图章一枚,小注文字,记述三游黄山的时间及同游者姓名。现在,这锭《云海归来》古墨,胡开文墨厂等几家徽墨厂还在继续生产着,并成为海内外游客们喜欢的旅游纪念品,买回去送人与收藏。[2]
三
为圆明园等诸多名胜古迹存真留芳,甚至于成为历史的铁证。
有《铜柱墨》为证:清光绪年间,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迫使清廷勘定边界,使侵占的土地“合法”化。勘定以后,清王朝唯恐沙俄继续蚕食,在国界上立铜柱为志。奉旨会勘中俄边界的左副都御使吴大徵深知沙俄日后定会背信弃义,回京后依照铜柱式样,制成墨模,于屯溪胡开文墨庄制成《铜柱墨》徽墨数箱,以志此事。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役,沙俄大举入侵,边界铜柱悉为俄人所毁。而《铜柱墨》却与世长存,成为沙俄侵略我国的历史见证。
徽墨代表作之一的集锦徽墨《御园图》的故实,也是一个明证。清朝年间,休宁胡开文墨庄老板结交了一个歙县雄村的朋友,他的名字叫曹振镛,当时在京城出任尚书。有一天胡开文墨庄老板接到曹振镛从京城寄来的一大包书信,拆开一看,除了一张信笺外,其它都是一张张工笔勾描的图样。待他读罢信笺,方知是曹振镛特意找人绘来了北京圆明园的64处佳景图,供他刻模制作一套新墨,并写道:“此举若成,定能使家乡徽墨插翅远翔也。”胡开文墨庄老板阅罢,心中大喜,立即差人制作。当中最关键的是刻模工序。老板考虑再三,最后把这一刻模任务交给了墨庄作坊里最熟练的刻模工——哑巴艺人。哑巴艺人接受任务后,夜以继日地干起来,他一生只想用自己刻刀下的墨模来代替它的感情乃至他的语言。64张从京城飞来的图样在他手中一张一张翻来覆去摆弄不歇,那展翅欲飞的凤凰,那栩栩如生的游龙,那山青水秀的园林,那雄伟秀丽的楼阁,每一处小景都是那么优美,那么恰到好处。是这种强烈的美德高燃,终于鼓起哑巴艺人再创作的信念,他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终于刻出了两套墨模。据说,这两套《御园图》徽墨墨模耗费了这位可敬的哑巴艺人的全部心血,他刻完最后一刀就结束了生命。一套《御园图》徽墨终于问世了。多少年来,人们欣赏、介绍这套《御园图》徽墨的时候,总忘不了要介绍那位可敬的哑巴艺人。现在存世的《御园图》墨模只有两套,一套存放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另一套仍在徽州胡开文墨厂。这两套《御园图》墨模来之不易,成了传世之宝。另一方面,又由于北京圆明园早在公元1860年就被英法联军烧毁,唯有这套墨模尚留有其中84佳景,因而更使它成为难以复得的研究圆明园古建筑的极好资料。难怪不少著名建筑学家要千里迢迢前来欣赏、研究呢!
四
为徽州(新安)版画的创立与辉煌、为徽州刻书业的繁荣与鼎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徽州版画,肇端于墨模镂刻”。美术史学家郑振铎先生在《中国版画史》序言中明确指出,“明朝是中国版画的黄金时期,福建的建阳版画、江苏的金陵版画、安徽的新安版画并列为版画三大流派。新安版画又名徽州版画”。“《程氏墨范》、《方式墨谱》和《方瑞生墨海》三书,虽是墨范的标本,却成为版画的丰碑了”。[3]247-248而《中华印刷通史》则在剖析“版画与墨模”的现象时认为,“这是由于徽州产墨,很多刻工原来就是雕刻墨模的匠人”。因此,徽派版画的蓬蓬勃勃,与这许多优秀的刻工、画师的努力与创造,以及各出版家的热心协助之功是分不开的,它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徽派的木刻画家,不仅是位精良的刻手。同时,对于绘画技术,也是很有修养的。如明代徽籍著名的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黄应澄等,他们均曾亲手为版刻绘画。画家们熟知刻刀驰骋所得来的韵味,刻工们领会画笔纵横所表达的意境,根据不同的内容、风格、画面来确定刀法的运用。[4]82-99
据 《中国美术人名辞典》、《中国善本书提要》、《徽派版画史论集》、《中国古代版画展览目录》、郑振铎、赵万里等传抄的《歙中镌刻名手录》、《黄氏宗谱》等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明清之际,徽州府著名的刻工总数超过500人。这些剞劂能手在古徽州富有进取精神的社会风尚影响下,形成左右全国雕镂刻书行业的徽派风格。他们精湛的技艺为杭州、南京、苏州、湖州、常州、扬州等重要的出版城市刻坊主所倚重,不惜重金延请聘用,使这些城市的刻坊成为不是徽州人办的徽派刻坊。同时,不难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出自徽墨墨模与徽墨墨谱的版画力作,已经以“典例”的名义,被载入《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史》等史册。
徽派版画传神若此,正如郑振铎在《中国版画史序》中所说:“我国版画的兴起,远在世界诸国之先,迄万历、崇祯之际光芒万丈。歙人黄、刘诸氏所刊,流丽工致,极见意匠。十竹斋所刊画谱、笺谱则纤妙精雅,旷古无伦,实臻彩色版画最精至美之境。其时欧西木刻画固犹在萌芽也。”由此可见,“在中国版画史上,徽派版画代表着中国版画的最高成就。同时,徽派版画艺术的发展轨迹,也就是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轨迹。”[5]
特别要提及的,还有一个美学价值值得关注,那就是:由于徽州刻工们充分运用发扬光大传统的“砖、木、石、竹”等“徽州四雕”和“徽墨墨模”、“歙砚砚石”的雕刻技艺于“徽州版画”、“徽州刻书”之中,从而使得“徽州版画”与“徽州刻书”的艺术特色格外独特,并把中国水印版画的发展推向更高层次,使得徽州版画因此而成为中国版画艺术中的主要品种。史志专家们更是如此立论:“我国版画艺术上绘、刻、印三大技术关键,由于徽州人的参与和努力,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迎来中国版画光辉灿烂、光芒万丈的时期”。
[1]江志伟.徽墨是怎么诞生的[J].江淮文史,2011(1).
[2]江志伟.手留墨香[J].中国之韵,2010(10).
[3]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4]王伯敏.中国版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5]翟屯建.徽派版画的兴起与发展[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3).
The Aesthetic Value of Hui Ink Mode and Ink Spectral Art
Zhang Zhongping
(School of Art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Hui ink mode and ink spectral art play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representative item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Hui ink making technique.In the profound Huizhou cultural studies,the aesthetic value of Hui ink mode and ink spectral art having four great values with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izhou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Huizhou ink;ink mode;ink spectrum;aesthetic value
J05
A
1672-447X(2012)02-0029-004
2012-02-23
张忠平(1966-),安徽明光人,黄山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和民间美术。
高 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