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市民学校的特色及启示

2012-08-15 00:46吴济慧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吴济慧

(江苏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新市民是指在城市办理了暂住证,并且连续工作、生活或学习一年以上(具体时间城际间存在差异),能够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取稳定的生活来源,并符合城市相关政策制度规定的外来务工、务农或经商的人员及其子女。新市民学校是指以外来务工人员和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作为教育对象的学校,本文主要讨论以外来务工人员为教育对象的新市民学校。

常州市新市民学校开设较早,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3年,常州市钟楼区在全国范围率先创设了首批11所新市民学校。[1]随后,其他地区也争相效仿。到了2004年,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了新市民学校建设的“常州做法”,被专家们誉为新一轮的“城市运动。”[2]截至2006年年底,常州市已成立新市民学校600多所,开班3 253期,培训人员7.35万人次。2008年,常州市各辖市、区“新市民学校”数量逾700所。2009年至2011年,新市民学校每年平均培训新市民7万人次以上。常州市新市民学校在提升外来人员素质和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常州市新市民学校的特色,对于促进我国新市民学校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常州市新市民学校的特色

(一)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契机,构建政府主导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为了更好地加快新市民融入城市的步伐,真正构建并实现“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型城市”、“文明城市”等城市建设目标,常州市各级政府都将新市民素质的提高工程纳入到本地的发展规划中,并且将新市民学校的发展规划通过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如《常州市政府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要点》指出:“推广新市民学校分级规范化建设经验,建立新市民学校等级评估制度,完善各级各类新市民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标准。”[3]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市民学校建设,常州市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运作体系。如钟楼区建立健全新市民学校组织保障体系,成立新市民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文教的区委副书记和宣传部长担任组长、副组长,吸纳宣传部门、城管部门、司法部门、工会等13个涉及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市民学校运作体系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如《学校管理规程》、《学校负责人职责》、《学校学习辅导员职责》等,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和教学计划协调等一系列制度,构建了覆盖全区、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

(二)以教育资源的灵活、多元整合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免费教育

1.因地制宜的基地建设方略。常州市各辖区根据区域新市民的情况以及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行政资源及政策优势,创造性地进行基地建设。常州市灵活运用“专用”、“合用”、“共用”等方式,解决了办学场所问题。为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常州市根据“就近就便就学”的选择原则,最终确定两类办学基地。一是针对人数较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直接以其用工单位(主要为企业)作为母体就地开设新市民学校,利用用工单位的场地、设备设施、教师资源等一系列现场资源为教育资源;二是针对比较零散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社区、城镇以及城郊结合村镇开设新市民学校。

2.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常州市整合新市民学校教育资源的一大特色。如常州市在新市民比较集中的镇、开发区、街道(村)、大中型企业和聚集区,依托党校、成人学校特别是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以及企业的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优势,分类创建“新市民学校”,并把它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深化学习型城市创建和增强职工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在一些外来人员较集中的企业,普遍开设课程,对新市民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

3.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常州市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筹措经费。一是从相关部门的办公经费“挪用”;二是从政府财政中“专项申请”;三是要求成员单位“经费支持”;四是通过企业及社会机构捐赠等方式,逐渐形成常态机制,解决办学经费的问题。[4]

此外,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经济能力较弱,常州市对新市民学校的学员实施一定程度上的免费教育。一是学习读本免费;二是新市民学校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三是积极创造条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扶持政策和便利服务,在职业培训、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很大程度上的免费照顾。

(三)以职业培训为兴奋点,提高新市民学校的自身吸引力

为了让外来人员积极主动地到新市民学校学习,常州市新市民学校特别重视职业培训在整个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2003年到2004年,常州市经过新市民学校专门培训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的人数已达12万人。[5]截至目前,新市民学校每年培训新市民的人数都在7万人以上,其中,职业培训是所有培训中参与人数和受益最大的培训类型。通过职业培训吸引外来人员的主动参与,从而增强新市民学校办学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常州市新市民学校办学的特色。

(四)以一流的师资配备为保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常州市为了提高新市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坚持从各学校、相关行业及部门精选一流的师资。如钟楼区从新市民学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各个成员单位精心挑选人员担任新市民学校的学习辅导员,[6]这些学习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年富力强,平均年龄都在30岁-45岁。新市民学校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理论功底扎实,并且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多年,培训经验丰富。新市民学校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能融入到学员中开展调研,结合学员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思维特征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

(五)以新市民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为依据,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元化

1.教育内容宽泛适用。教育内容宽泛适用是常州市新市民学校的重要特点。如钟楼区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迎接未来的城市生活,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三大教育内容板块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线索,力争使教育内容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7]与普通培训不同的是,新市民学校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实行按需教学。开课之前,首先通过调查表的形式,了解学员的需求,灵活设置课程。

2.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常州市新市民学校的教学形式非常灵活,教学时间、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地点等基本上按照新市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集中办班和分散办班相结合、集中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和送教上门相结合的形式。究竟采用哪种形式,完全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来定。在教学时间上做到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四个时间段“四位一体”,这四个时间段都是正常的“授课时间”。

此外,为了便于新市民在家学习,天宁区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积极打造“空中教学平台”,让新市民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从而把新市民学校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学校”,使“处处是课堂”成为现实。这样不仅突破了新市民学习在空间上的限制,而且大大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二、启示

(一)构建完善的制度和组织保障体系,落实政府的主导地位

1.将新市民学校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政府可考虑将发展新市民学校纳入到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工作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这样就从政策上将新市民学校的发展列入政府工作的重心,从而对新市民学校相关政策及制度进行顶层设计。另外,将新市民学校工作与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挂钩,加强对有关部门的工作业绩考核,保证其协调健康发展。

2.强化法制建设,确保新市民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法律和政策制度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发展则面临法律法规缺乏的困惑,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的保障”。[8]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市民学校的发展,因此加强成人教育立法势在必行。首先,通过成人教育立法为新市民学校的举办提供法律保障,规定相关部门举办新市民学校的法律职责,构建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其次,通过成人教育立法,保证成人教育的政府财政拨款,明确拨款数额、拨款部门以及拨款的相关程序;再次,通过成人教育立法,明确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在新市民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以更好地统筹教育资源。

3.强化组织保障,协调统筹新市民学校的发展。新市民学校的举办和健康运行需要较为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具体包括组织保障体系、基地保障体系、投资保障体系、政策制度制约与激励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考评保障体系、信息化保障体系等。新市民学校能否健康正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上子系统之间协同作用的发挥。鉴于新市民学校支撑服务体系的复杂性,可成立新市民学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用以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促进新市民学校发展的具体措施,研究解决新市民学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打造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城市文化,激发新市民接受继续教育的热情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勒(H.Miller)于1967年提出了“势力场理论”,认为个人的需求来自于其生活所在的社会结构和势力场。该理论认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很容易受社会氛围的影响和渗透,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容易被“社会氛围”这个磁场所“磁化”。[9]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全民学习环境,是构建学习型城市的文化环境基础。一是构建有利于成人教育发展的物质文化环境;二是构建有利于成人教育发展的隐形文化观念环境;三是构建有利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要形成成人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政策法规环境。一方面,通过营造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文化环境,让新市民参与继续教育成为一种自觉;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法规的支持,消除新市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下包袱参与到新市民学校中去。这都是有效激发新市民自觉接受继续教育热情的重要措施。

(三)凸显职业培训的核心教育内容,增强新市民学校的自身吸引力

就业问题是新市民最关心的问题,就业能力无疑也是最困扰他们的问题。没有适应新工作岗位需要的工作技能,新市民的就业就无从谈起。即便能就业,他们也不能实现高层次的就业。因此,能否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无疑成为新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拥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更好地在城市就业,不仅可以解决近忧,而且可以解决后患”。[10]要增强新市民学校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就必须吸引新市民持续的兴趣和关注,而职业技能培训无疑最能吸引新市民。因此,新市民学校要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提升自身吸引力。一是通过职业培训机构、成人教育等专门机构开展职业培训。二是在职业院校开设专门的职业培训班,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11]三是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开展职业培训。

(四)实施政府主体投入的多元化投资策略,整合教育资源

1.实施政府主体投入的多元化投资策略。新市民往往在职业能力和经济能力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急需得到职业教育培训,但经济能力的弱势地位使他们难以承担职业教育培训成本。新市民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发展新市民学校,必须要依托政府的主体投入。

事实上,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发挥法规和政策的作用,建立了以政府主体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如1994年,奥地利推出了《劳动市场服务法》,对成人参加职业继续教育进行专门资助。联邦、州和地方组织分级设立“劳动市场服务处”(AMS),专门为从业者提供继续教育和就业服务,免除失业者的进修费用。[12]英国也特别注重对成人职业技能的培训。2002年,实施“雇主培训试点”(Employer Training Pilots)培训项目,该项目规定,为那些员工接受培训的雇主提供一定的补偿,帮助雇主解决因员工停工学习而产生的费用问题。这实际上是英国对成人教育培训的一种投资形式。[13]

鉴于此,国家或省市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不仅要规定各级政府对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性投入,而且还要规定经费筹措的多元化。首先,通过法规或制度的方式规定企业有承担职业培训的义务,为成人职业培训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建立社会捐赠机制;再次,对部分新市民的职业培训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最后,有些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进行合理创收,以收费培训项目支持免费培训项目。

2.整合教育资源。一方面,整合职业技术院校、社区学院、培训机构等教育系统内的资源,包括场地、设备设施、师资、图书资料等。另一方面,整合教育系统外的资源。新市民学校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职业技能、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生活等方面。要想真正提高办学成效,必须建立有效机制,利用和整合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部门的力量和资源,为“我”所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新市民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尤其需要积极整合和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因为企业不仅拥有最为先进的生产设备设施,而且拥有技艺娴熟的能工巧匠,这些都是教育系统内部难以具备的教育资源。要整合企业教育资源,一方面,需要在法规、政策、制度等层面建立激励机制或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做好与企业的交流和引导工作,提升企业参与新市民学校的自觉性,转被动为主动。

(五)注重教育多样化,切合新市民的实际需求

新市民学校要根据新市民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多元化教育设计,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教育规格多元化。从学历形态来看,新市民学校在加强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培训之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面向新市民举办学历教育;从教育内容来看,可根据不同需求灵活办班,形成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多元辐射内容体系;从学历层次或技能技术层次来看,可分为涵盖不同学历或技术层次的教育类型。

2.教育手段信息化。现代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市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数字资源进行网络化教学。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是成立县区级以上教育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组织新市民学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各地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新市民学校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培训;三是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升新市民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四是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集成优势,加快推进新市民学校的开放教育。

3.教育内容形式多样化。由于实际情况和学习目的不同,新市民对教学内容会产生非常广泛的需求。鉴于此,教育设计者除了要进行广泛的内容设计外,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了解新市民对教育内容的需求。另外,根据新市民工作、学习的多样化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4.教学时间动态化。由于新市民在工作性质上存在差别,这就要求新市民学校在教学时间管理和安排上实行动态化,以满足不同的新市民群体的需求。各地区在举办新市民学校的过程中,要灵活根据新市民的实际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开班。

[1]张金娜.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间的冲突及其治理[D].苏州:苏州大学,2006:44-45.

[2][5]常州市创建“新市民学校”为农民工插上就业翅 膀 [EB/OL].http://www.cctv.com/news/xwlb/20040218/102967.shtml,2004-12-18.

[3][4][7]阴 祥.苏南地区新市民学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2(3):76-78.

[6]本刊记者.常州市用“新市民学校”把外来民工纳入学习型城市[J].领导决策信息,2003(32):22-23.

[8]容东林,徐宗顺,李俊杰.美国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8(12):94-96.

[9]李传银,刘奉越,董吉贺.成人学习障碍及对策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12-14.

[10]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0(19):18-22.

[11]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常州举措[J].职业技术教育,2012(6):66-69.

[12]戴凌云.奥地利继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6(6):66-68.

[13]吴雪萍,范 琳.英国的职业培训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80-84.

[14]赵 南.在儿童教育中成人与儿童关系建立的首要价值与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5):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