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红玲,樊雪平
(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长期以来,我国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推进路径,自1999年在上海正式发轫,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但社区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仍不尽如人意。各地开展社区教育的困难、阻力、障碍重重,除一些省会城市发展得较好之外,小城市的社区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发展极不平衡。显然,就目前来看,我国社区教育还未真正形成社会化。一方面,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度较低,至今大多数人不知社区教育为何物;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低,觉得社区教育是搞形式,走过场,对提高自身素质作用不大;对社区教育的参与度较低,参与社区教育的兴趣、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度较低,社会各界参与举办社区教育的热情较低,尚未真正形成全社会的行动。在当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下,社区教育要进一步大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必须谋划其社会化推进策略,以回应时代的召唤和需求。
社区教育社会化是一种大教育观,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社区民众包括不同居民、社区各类学习型组织(包括家庭、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等)对社区教育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各界对举办社区教育活动的普遍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现为社会各种公共文化教育资源(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公共体育场、影剧院、国防教育基地等)向社会的充分开放和各种教育机构(包括学校和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机关、企业、民间团体等对社区教育的积极举办。伴随着社会教育资源的开放度、社区教育机构在点和面的溶渗度和覆盖度、社区教育举办方的参与度的全方位、立体化不断增强,形成强大的社会化趋势,进而推进社区教育走向成熟。那么,实践中如何推进社区教育社会化?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分权化治理即由民间中介组织参与治理社区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教育采取的是单靠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推进路径。虽然目前全国各地已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社区教育办学体制,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以社区(居委会)市民学校为依托的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但社区教育社会化程度并不高。因此,建立社区教育中介组织参与的分权化治理模式是我国目前社区教育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教育的开展是自下而上的,主要依靠民间中介组织的力量。社区教育中介组织是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起着桥梁和中介作用的组织,如社区教育志愿者协会、老年人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社区教育中介组织作为政府与社区民众之间的桥梁,可以代为处理政府与民众的某些事务和关系,承担联系政府与民众的职能,能够降低政府直接管理的行政成本,提高社区教育管理效率。多年来,我国社区教育采用的是政府唱“独角戏”的单一治理模式,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尚未调动起来。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各级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但还不能算作中介组织,因为它实质上是政府的代理人或准政府组织,扮演的是政府的角色,其主要职能是代替政府处理社区教育事务,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带有官方性质的社区教育基层管理机构。依循社区教育发展机理,由政府统筹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一旦形成整合和协调机制,就需要政府权力分流下移,过渡到社区民众自我管理的民主化、分权化治理模式,这是社区教育发育成熟的标志。目前,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教育中介组织,以形成社区民众积极参与、自觉自我管理的民主、开放、全方位、多元化、多维度、交互式治理网络体系模式,推进社区教育的社会化。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实行社区教育中介组织参与的分权化治理强调的是在政府统筹和监控下的民间社区教育中介组织的微观管理。
社区教育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涉及社会全体成员,没有广大社会成员的支持和认同是难以实现的。从更高层面上来看,社区教育是一项全民、全员、全方位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各行各业力量的共同参与,才能推进其建设的步伐。具体来说,需要构建四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化行动网络:包括政府机关带头参与、学校和社区互动参与、社区和驻地单位联动参与、农村和企业广泛参与,这四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构成多元参与群体的空间聚合力和辐射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势能,进而推动社区教育的大规模开展。
政府机关是社会系统中重要的组织,在社区教育中,政府机关首先应是一个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府不仅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而且也为社区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起着先导和示范带头作用。学习型政府建设要求在政府机关内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不断学习的局面,从而辐射到全社会。
学校是社区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杠杆。社区教育倡导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办学体制。要通过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学校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学校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在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下,促使学校和社区互动,与所属街道、社区签订协议,制订学习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公益培训活动。
驻地单位是社区的子系统,社区内驻地单位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包括场地、设施、人员等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社区教育中学习型社区的真正形成,离不开驻地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首先,建立联动机制。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极力倡导和推动下,成立各社区成立社区党支部牵头、驻地单位领导负责和社区楼院院长参与的社区教育领导组。领导组负责定期研究解决社区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如协调驻地单位筹措社区教育经费。同时,组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建立运行网络。为提高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通过组建社区牵头,驻地学校指导,驻地单位、楼院和家庭参与的“五位一体”运行网络,从创建学习型单位、小区、楼院、家庭入手,层层深入,整体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活动需要社区各行各业全面启动和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形成全民学习的燎原之势,将学习活动推向高潮。农村和企业广泛参与学习活动是推进社区教育社会化的两翼,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1.农村广泛参与。农村要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的模式,针对农村劳动者的实际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1)发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优势,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2)建立区(县)、乡(镇)、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民文化科技教育体系,办好一批骨干职业学校。把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集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3)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和培育工程。开展农业岗位资格培训,推进绿色证书制度的实施。通过继续推进绿色证书培训,对农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术、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民主法制、职业道德、文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一大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和致富带头人。(4)开展农村地区的远程教育,充分利用卫星电视和科教平台等设施开展远程教育。在有条件的区(县)乡(镇)发展“村级信息公路”,开展网络培训。
2.企业广泛参与。立足于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要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实施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1)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程,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2)依托各级成人职业技术院校、普通大专院校、科研开发机构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构建以高等职业院校和工科院校为骨干,企业与院校、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3)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主导作用,使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将职工培训纳入人才强企战略和企业发展规划。(4)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公务员的岗位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突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和技能培训;通过到培训中心学习、外派进修学习等方式,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努力使人才培养同地区、单位发展相适应。
“四位一体”保障体系包括经费、场地、队伍和网络平台。
经费不足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个人拿一点”这一理想的社区教育多元投入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政策制度上早已被大力倡导,但实践中落实起来却举步维艰。就“政府拨一点”来说,各地发展不均衡,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社区教育较为重视,拨款力度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社区教育意识淡漠,政策上制定的经费投入标准并未真正落实到位。而“社会筹一点,个人拿一点”更是流于口号,公民支持和服务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并未调动起来。鉴于此,一方面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增强社区教育意识,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公益性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倡导,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资助和扶助社区教育,鼓励公民个人加大对学习的投入。
首先,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一是进一步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使其面向社会开放学习场所、教育设施。二是充分发挥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科技学校、健康学校、双休日学校、妇女学校、老年学校等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共享利用,以发挥学校资源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的功能。三是充分发挥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引导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开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优质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为市民提供服务;通过统筹和规范管理,营造公平健康的办学环境。
其次,加强三级网络机构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在纵向层次上都已建立起以社区学院为龙头,镇、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村(居)社区学校分校、村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但其空间的覆盖面还太少,点上的溶渗度也不够。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社区学院要在面上增多,社区学校和社区学校分校、村民学校要在点上渗透。一是加强社区学院规模化建设。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已建立社区学院,但从数量规模上来看还不足,辐射力受到限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盘活当地教育资源,挖掘潜力,动员和组织社区内的成人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中等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重组和改造,建立社区学院。二是推进社区学校标准化建设。从全国各地开展社区教育的情况来看,街镇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成人学校的基础上都已增挂社区学校牌子,实现街镇社区学校的全覆盖。街镇通过整合与利用社区内的各类文化教育资源,将社区学校建设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一部分、社区成人教育的重要站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阵地,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学习项目和更好的教育服务。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社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要在硬件方面进一步改善,以及在点上进一步渗透。三是加强社区学校分校、村民学校建设。从全国各地开展社区教育的情况来看,各镇、街道相继完成了对设立在村(居)的社区学校分校、村民学校的挂牌工作,今后要努力提高这些学校“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为群众提供所需的教育支持和服务,使它们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学校”。
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是社区教育发展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目前社区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大部分社区教育以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和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为主,内容比较单一。要发展社区教育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要注重社区教育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以专家学者引领、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志愿者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
1.发挥专职教师的骨干引领作用。注重专职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积极构建社区教育专职师资队伍培训体系,发挥其骨干引领作用。通过交流学习、专家讲座、观摩研讨、参观访问、实验研究等形式,为专职教师提供业务培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专职教师参与社会工作者、技工技师等职业技能岗位培训,鼓励专职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切实提高专职教师的服务指导能力。
2.夯实兼职教师和管理者队伍。在专职教师队伍的引领和带动下,要不断充实各基层村(居)社区工作者、社区教育兼职教师,通过召开工作例会、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学习考察,加强社区教育的基层骨干力量。
3.壮大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是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社区教育尤其要重视吸引更多社区中的能工巧匠、热心公益的老干部、退休教师、优秀人才等加入社区教育各项工作。对社区志愿者的选用、培训、评价和激励等要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4.组建结构多元的专家组。发挥区内外专家的力量,通过成立“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专家组”等方式,聘请高校、企业、农村等各个行业社区教育专家,为社区教育工作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撑。
开展社区教育除了建立学校与社区双向参与的教育模式外,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网络平台,即建立覆盖面宽,交互性强,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区居民搭建便捷的学习服务平台。目前,各地都已相继行动起来,如太原市建立太原市终身学习网,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中心、数字化网络等服务平台系统,将公共教育资源辐射到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居)居民,免费为他们提供开放式网上学习平台,向他们提供多媒体远程网络学习服务。伴随着社区教育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各地要加大社区教育网络资源的硬件投入与建设,通过整合学校教育信息及其网络系统,结合广播、电视、通讯卫星等资源,形成开放的、全天候、全领域覆盖的网络教育系统,以开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教育网络平台。
督导评估机制是确保社区教育社会化大力推进的关键。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具体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机制、目标任务机制、总结通报机制和评估表彰机制四项机制来实现。
各级政府要出台文件、制订规章制度和目标任务,确定社区教育实施的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制订相应的实施意见、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季度安排等;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拟定社区项目推进的决定、意见、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确保社区教育工作的全覆盖。
目标任务是社区教育运行的有效驱动。首先,市(县、区)政府应当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分解到各部门中,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来抓,并作为对“一把手”考核的一项指标。其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社区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不同行政层级和不同行业、部门,制定目标责任制,从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到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层层分解,层层细化;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建立“目标责任书签订”制度,即要求市与县(区)签订责任书,县(区)与乡镇签订责任书,乡镇与社区签订责任书,社区与单位签订责任书,确保目标任务的层层落实。
通报即通过简报的形式发布结果和信息,使各行业、各单位相互了解基本工作情况,相互学习经验并汲取教训。总结通报是社区教育激励机制运行的重要方式。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社区教育专题性总结通报制度和阶段性总结通报制度。专题性总结通报是指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各行业、各部门一定时期内所开展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及时地发现问题,探寻规律。阶段性总结通报是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围绕社区教育具体活动项目,以周、月、季、年等时间段为节点,或者以计划安排的某个时间段为节点,对该时段内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和通报。通过建立社区教育专题性的总结通报和阶段性总结通报,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社区教育的开展需要以评促建来推动。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社区教育评估表彰机制。首先要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评估考核标准;然后根据评估标准开展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群众座谈等全方位的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表彰社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通过下基层分级指导创建,召开各级各类创建学习型组织现场会,推广典型创建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引领的效果,充实创建成果,将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引向深入。
[1]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77.
[2]马兆兴.太原市创建学习型城市运行与评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16.
[3]杨 智.近十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36-41.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