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三个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2-08-15 00:47杨宗红蒲日材
贺州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文学

杨宗红,蒲日材

(贺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 贺州 542899)

建构三个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杨宗红,蒲日材

(贺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 贺州 542899)

作为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课,大学语文目前处于一种“学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的尴尬状态。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新的语文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该充分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大学语文课程建构成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学生人格道德、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平台。

大学语文;平台;兴趣

作为母语课程,语文教育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在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课——大学语文也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这一门课程的境况很不理想,如课程定位不明确,教材内容不统一,教学课时不确定等。大学语文开设的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课程和专业课联系不大,大多抱有学好学坏都无关紧要的想法。并且课程多开在一年级,学生刚刚从高考的重压下走出来,心理上都渴望放松从而不思学习。而在这之前,已经有了中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生对语文学习也毫无乐趣可言,大有“文科生不屑学,理科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势头。因此,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新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利用大学语文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是一个重要课题。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曾说,大学语文“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在中学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试过来”[1],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如何调试,关键在于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只有大学语文教师转变观念,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重新定位,构建下述三个平台,才能激发大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明确学科特点,建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平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科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从结构上看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语文。何谓“语文”?目前学界尚存争议,或曰语言与文学,或曰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章等。总体看来,把“语文”理解为是“语言与文学的简称”是主流看法,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这样解释的①1412。依此,语文包涵“语言与文学”两个方面意思,这两个方面既有不同又有联系,文学是语言的内涵思想,语言是文学的外在形式,中心词是文学。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其属性是一门文学课。而文学课首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白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文学,尽管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但文学是一种艺术这已成共识。它是用优美的语言,以典型化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对日常生活、现实世界独特的情感与思想,“是人的美感活动和美的创造的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2]368。它不是政治权力的装饰品,也不是伦理道德的附庸品,更不是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简单罗列介绍,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审美倾向(不是判断)。它诱导着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通过混合自己与作者提供的审美倾向,在感受着作者注入文本的理智与情感、诚恳与嘲讽、傲慢与偏见、坦然与无奈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感受和美的再创造。它是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的统一,它的基本特性是美。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这一学科特点,紧紧抓住“文学”这一性质进行课堂教学,把大学语文课程建构成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平台,通过优美的文学语言和艺术形象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力和审视力。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审美教育的神圣殿堂,目前已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有学者认为文学课最大的缺失在于“我们没有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再讲为什么好”[3]20。也有学者曾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4]28。有的学者甚而认为“教育审美活动是最高的教育境界”[5]2。可惜目前这些观念还没有形成一种共识。我们不仅要让这种观念成为共识,更应把它付诸实践。

把大学语文课程建构成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平台,不仅是出于学科特点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精神状态的需要。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育本来是一个使人变真、变善、变美、理想化的过程,但实际操作却是以实用主义为尚,功利色彩极浓。中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是考证教育,学生为了就业忙碌奔波于各种考场。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审美教育被大大忽略。学生的精神状态极度空虚贫瘠,心灵越来越粗糙,已丧失了对美的感悟能力。这是一种灵魂的危机。审美教育是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看,美育无疑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审美能力,那是非常可怕。作为具有很大美学能量的大学语文课程,理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的责任,让学生从优美的文学作品中受到熏陶感染,让精神从斤斤计较的囚笼中解脱出来,开阔胸怀,拥抱世界,赏玩滋味难言的人生,超越功利,净化心灵。

二、调整教学内容,建构完善学生人格道德的平台

如前所述,语文包括语言与文学两个方面。因此,语言文字的认知和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内容。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语文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大学的语文教育则要侧重文学熏陶。这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的问题。大学语文课堂不能因为学生语文基础差而进行知识性的补课,把语言文字的认知作为教学重点,否则就是“高四语文”。也不能因为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进行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训练是另一门课程——应用写作的教学内容,当然也不能把文学史的教育当作重点,因为学生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不需要这么系统的专业知识。凡此种种都将会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学语文的教学重心一定要转移到文学教育上来。而文学教育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

前面我们说要把大学语文课程建构成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平台,但并不是否认文学具有的其他功能。事实上,文学的内涵非常丰富,包罗万象,它“涵盖思想道德内容最广,是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有力载体”[6]1,在完善学生人格道德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师也要着力把大学语文课程建构成完善学生人格道德的平台。

塑造学生完美人格道德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何谓大学?普遍所指是高等教育机构。《大戴礼记·保传》中写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意思是,大学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四书》首篇《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学》所讲的道理在于弘扬光明善良的品德,改善百姓的心灵状态,使芸芸众生能够在心灵和行为方面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中古时期的欧洲,university的本意,就是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一起,以便于共同研究。可见,人格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学语文姓“大”,同样也应该把这一任务作为自己的教育内容。而文学既是艺术,也是人学,是人心之学,表现着社会中各种思想感情、内心世界,引导人们对真善美进行终极追求,对完善个人人格道德有着重要作用。大学语文应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具有的这种润物之功,把文学作品作为培养学生人格道德的切入口。挖掘文学作品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内容,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是非判断及美丑辨别等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道德。让学生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人回味的艺术境界,获得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在此艺术享受中,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意无意中,削弱一些自己狭隘的私欲,而把别人在思想、行为或人格上的真善美视若自己的真善美,珍惜它、赞叹它,从而长养自己的爱心、利他心和慈悲心,完善个人人格道德的塑造,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只有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学会做人、完善个人人格道德的塑造,充分感受到了母语的魅力,才能激起继续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改进教学方法,建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平台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创新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今天,创新能力日益显露出了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432。而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就曾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8]331。因而,在高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的。而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其实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

大学语文是文学课程。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人有同有异,形象思维居主要地位。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决定文学家在创作时,一定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文学的诞生就是想象力肇始,想象力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根本性特质。从神话传说、诗文小说、戏曲戏剧到电影电视、网络文学等等,都无一不是想象力这一巨大羽翼下的鹰雏。没有想象力,艺术的存续将失去生命的基础,没有想象力,文学将沦为社会生活一般性状的文字记录和写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学艺术的欣赏,是一过复杂的心理活动,读者一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事物的表象尽量还原作者创作的这个艺术形象;一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暗示,再以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成新的潜在信息,构成与作者创造不一样的新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因此,文学艺术,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这种想象活动,对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技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有且于理工科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

大学语文的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对文学作品共同欣赏的过程,对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还原、补充、生成的多少决定了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还应当把大学语文课程建构成为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平台,根据语言文字尽可能多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只有完成了欣赏中的再创造,“沉浸于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才能充分享受那鉴赏的乐趣”[9]67。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想象是激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

这需要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与中学相比有较大的改变。

第一,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从感观上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多媒体课件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音乐等信息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它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进行形象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它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提供与联想、想象方式相近的信息组织结构,大大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选择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比如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插入或链接有关的古代名画、古典乐曲、配乐朗诵、相关评论、相关作品以及其它音像材料;在小说和戏曲教学时,链接相关的戏曲表演和电影电视等视频信息。实用精美多媒体课件不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信息,而且通过形象地演示,从感观上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可以引入讲座、讲坛等形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讲座或讲坛,是指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大学区别于中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连续不断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各类学术讲座、讲坛设立,这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启迪和借鉴意义。与课堂教学相比,讲座或讲坛在内容和风格上更具专题性、灵活性,更能发挥教师授课时的个性魅力,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引入讲座、讲坛的教学方式,“可拓展和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和评估、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文的新颖性和可读性,改变传统的考核测试的手段”[10]。

第三,要多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中学语文课堂由于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学生不可能自主学习。而在大学阶段,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教师应该彻底改变由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另一方面,大学是一个容纳探索和思想开放的地方,文学是一种充满想象的艺术,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与学习的问题不应该有统一的、维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时要让学生树立与教师、作者平等交流的观念,不轻信,不唯书,敢于向名人泰斗问一个“为什么”,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老师要尽量不去讲学生能讲的内容,尽量以“点拨”代替满堂灌,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对作品——特别是最闪光的部分要有不拘泥于别人的富于个性化的分析,要能够讲出好在哪里的理由,在自圆其说中让学生依样画葫芦。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大学语文”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处在可有可无的尴尬状态,这与其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地位极不相称。主张把大学语文课程建构成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学生人格道德、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三个平台,既是为了促使人们对课程的性质、地位、功效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兴趣。

[1]温儒敏.大学语文:把“败坏”的胃口调试过来[N].人民日报,2005-12-06(11).

[2]涂途.西方美育史话[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8.

[3]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4]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5]袁鼎生.教育审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说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江泽民文选(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江泽民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朱希祥.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N].文汇报,2007-06-01.

To Contruct Three Platforms arouse Undergraduate’s 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

YANGZong-hong,PU Ri-cai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99)

As a common non - chinese major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Chinese proficient,now in a“No students love to learn,No teacher is easy teaching”extremely awkward condition.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structure of Chinese teaching,teaching contents and Learning style,further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 continue alread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hinese cours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Teachers should fully 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contents,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the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to improve students'aesthetic ability and become perfect student's personality,to cultivate students'moral emanative thinking platforms.

the college Chinese;platform;interest

H193

A

1673-8861(2012)01-0064-04

2011-11-01

杨宗红(1969-),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贺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汉语教学。

2011年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编号:2011JGB128);贺州学院教改课题(编号:2009JG23)。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