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辉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创新
李明辉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邓小平是对知识分子问题讲述最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强调解决人才问题之关键在于发现人才,认为实现干部年轻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组织保障,重视在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接班人。
邓小平;知识分子政策;创新
知识分子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问题,与我党事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知识分子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群体,他们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在某些历史时段,比如“文化大革命”,他们却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于现今的“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邓小平在诸多方面有所创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建国初期党对新民主主义时期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既有继承又有适当改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对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大部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新中国的建设也需要他们,所以必须团结和使用他们;另一方面,党认为这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所以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
任弼时在《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演说中指出:“对于一般知识分子,民主政权应采取保护他们的政策,并且应当尽量争取他们为人民共和国服务。我们必须坚决地正确地执行这个团结和改造知识分子”[1]90。有一次,毛泽东论及文化方面的统一战线,他说:“统一战线的原则有两个:第一个是团结,第二个是批评、教育和改造”[2]1012。可见,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知识分子的改造是非常的重视。
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的成立,毛泽东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并以此作为我国戏曲艺术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1953年,毛泽东又指出,中国历史研究委员会的方针应该是“百家争鸣”。但是,系统地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政策的是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有一次,由各界知识分子代表参加的报告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陆定一为会议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双百方针”。他明确指出:“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创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3]302。
在正确贯彻这个政策的时候,陈毅曾说过:“思想改造要靠个人的觉悟,要他自己好好考虑,企图用强制的爆发、群众的压力来解决思想问题是不行的”[4]。“双百方针”实行后,广大知识分子如沐春风,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迅速高涨。可以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新中国知识分子发扬独立思考精神。然而,他们要彻底摆脱已有的思想与精神重负,还需要一个过程。
1957年10月9日,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提出了“又红又专”的要求,即,应当同时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党虽然一直强调“又红又专”,但实际上有些过分强调“红”而忽视“专”,甚至把“红”与“专”对立起来,搞了很多“红专辩论”、“插红旗,拔白旗”、“向党交心”等运动。北京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江隆基在北大60周年校庆纪念会上的报告中谈到:“我们学校在红专问题的辩论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看法。什么‘红专分工论’、‘红专分段论’、‘红易专难论’、‘先专后红论’、‘多专少红论’、‘红专不可兼论’、‘红是手段,专是目的’等等,归纳起来,无非一条是白专道路,一条是粉红色的道路,殊途同归,粉红色的道路实质上不过是白专道路的伪装罢了”[5]。北京大学当时的情况在全国很有代表性。
另外,对于“红”“专”问题及其辩论,薄一波曾经评价道:“虽然一直强调‘又红又专’,但实际上是过分强调‘红’与‘专’,并以参加政治学习、政治活动的多少作为‘红’的标准,甚至把‘红’与‘专’对立起来,认为非‘红’即‘白’,给很多积极钻研业务的知识分子扣上‘白专’帽子,加以压制和排挤”[6]989-990。“红”与“白”的辩论不但影响着旧知识分子,而且也影响着年轻知识分子的成长。这样,“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实践中被异化了。
邓小平对党的知识分子问题的创新,是在充分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思想。我党建立90多年来,在党的主要领导人中,邓小平最先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知识分子的原理阐述我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他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关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观点作出了知识分子属于劳动者的论断,而且按照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解决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问题,以致确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基本观点并以之作为我党知识分子政策的根本立场,还提出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发现人才,提倡实行干部年轻化和在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接班人。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分子政策也标志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成熟。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对我党知识分子政策创新的亮点,更是新时期我党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对此,有关专家进行了如下解读:“尊重知识,就是要在坚持党的思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知识分子进行研究和探索,推动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尊重人才,就是要在政治上高度信任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要求必须解决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7]195。
邓小平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之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和教育。他在1977年5月24日曾明确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8]40-41。邓小平在知识和人才前面加了“尊重”这两个字,旨在强调我们不能再走从前“歧视”知识分子的老路了,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尊重知识分子。
在政治上,邓小平主张应该充分信任知识分子。他在1978年指出:“用人的政治标准是什么?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9]151。在工作上,邓小平主张放手使用知识分子。邓小平说:“不论是党内还是党外的专家,担负了行政职务,党委就应当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10]88。在生活上,邓小平主张应该更加关心和照顾知识分子。他告诫广大干部:“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11]51。此外,他还主张从理论到实践对该问题的许多方面的具体问题予以研究解决。
该观点是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创新点之一,也发展和继承了毛泽东知识分子政策。邓小平说:“要注意发现人才。现在有些人的成就外国人都公认,我们反而不了解,说明我们的一些制度有缺陷,不能发现人才,要认真改进”[12]70。正是看到了我国在人才发现方面存在的缺失,他才会把发现人才作为解决人才问题的首要问题。为此,邓小平还提出要改革人事制度,实行人才的自由流动。
邓小平还认为,除了国家各个事业单位和留学生外,“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成员以及他们所联系的人们中,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其中不少同志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少同志是学有专长的专家,他们都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8]204。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之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9]378。在发现人才的基础上,邓小平更加注重选拔和培养高尖端人才,他主张: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8]95-96。
中国共产党的事业需要进一步发展下去,就需要有一支年轻的干部队伍,邓小平在1964年1月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干部年轻化问题,要求全军的高级负责干部“年龄大一岁,开明增一分”[8]392。正式把干部年轻化提上日程,但后来由于文革十年的影响,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延误了很长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国家各项领域的拨乱反正,实现干部年轻化又重新被提上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日程。邓小平曾满怀期待地说:“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8]95-96。可见,邓小平为了党的事业,渴望实现干部年轻化并对年轻干部寄予厚望。
在实现干部年轻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以什么标准选择年轻人进入党和国家的领导班子。对此问题,邓小平予以科学解答。这是邓小平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又一创新。1985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干部不是只讲年轻,有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9]146。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年轻干部“革命化”的具体要求。1987年6月,邓小平指出:“要坚决执行领导班子年轻化的方针,但步子要稳妥,也不是只讲年龄这一条,还要德才兼备”[9]264。他强调,领导干部不仅仅要年轻,更要德才兼备。在1992年的南方考察讲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了要选德才兼备的年轻人进领导班子,他说:“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9]380。
从知识分子中选拔接班人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放手使用知识分子的充分体现。恩格斯曾在预言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的情况时指出,工人阶级“不仅要掌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绝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10]435。列宁指出:“要管理,要建设国家,就应当有掌握管理技术、具有管理国家和管理经济方面的人材”[11]170。邓小平在我党内第一个明确主张在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接班人,他曾说:“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而且是一支宏大的队伍”[8]264-265。邓小平在这里既提出了我们干部队伍要重视专业知识,又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把“专业化”和“革命化”都提出来了。
1979年7月29日,邓小平进一步对应该由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摆在老同志面前的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选拔年轻人,选一些年轻的身体好的同志来接班”[8]191。不久,邓小平提出了要“建立干部退休制度”的主张,这实际上就是为干部年轻化让路。同年10月4日,邓小平在《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对很多部门不重用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颇有微词,他认为:“组织路线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被按住了”[8]196-197。这里邓小平就充分表达了要让年轻的知识分子进入领导层的期望。
为了能使知识分子干部更快地进入各级领导班子,邓小平还提出要创造一种环境,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此,他常批评那些在干部问题上的过时观念和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并针对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比如“论资排辈、台阶论、认为知识分子骄傲、担心年轻人经验不够,不能胜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所谓的“排资论辈”和“台阶论”的批判,可以说击中了以往知识分子政策的要害。另外,对所谓知识分子“骄傲”问题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长期以来一说到知识分子,总是要把他们和“骄傲”这个词联系起来,以至于成了一个排斥知识分子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特别是在干部提拔的问题上,更是这样。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进行了许多理论创新,其中也包括在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政策基础上,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许多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关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理论的升华和实践经验的理论化。邓小平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创新,标志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日益成熟,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对于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的知识分子问题,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在统一战线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科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光明日报[N].1961-09-03.
[5]江隆基.兴无灭资红透专深为建设共产主义大学而奋斗(摘要)——几年北京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的报告[N].北京日报,1958-05-10.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7]潘晔.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变迁与创新[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8]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列宁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Deng Xiaoping’s Policy towards the CCP's Intellectuals
LI Ming-hu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 Guangxi 532200)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Deng Xiaoping talked most about the issue of iotellectuals among the party and state leaders.Deng Xiaoping took“respect knowledge,respect talent”as core policies of the party's intellectual in a new era;emphasize that the key to solve talent problem is to find talent;Rejuvenation of cadres is organization guarantee for national long-term stability;pay attention to selecting and training successors from intellectuals.
Deng Xiaoping;intellectual policy;innovation
A849
A
1673-8861(2012)01-0007-04
2012-02-15
李明辉(1963-),男,广西北流市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